一个好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去看那些无用的书?我没有回答他,我内心觉得他可真俗,居然不喜欢看书,我隐约觉得自己很骄傲与自豪,但除了这点我一无所有。看书是我的一点小乐趣更是我的遮羞布,我天天去图书馆,然后每个学期都挂科,他却不一样,是个学霸,然后得过奖学金,三好学生,我发现除了看书,我真比不过他。我所有的努力都是装饰品,为了营造一个努力的印象,本质却还是极度自卑的人。我内心觉得看书是为了获取知识,有任何目的就真的俗了,于是,我绝不看专业书,直到考试前几天努力突击,这也就造成了无数次挂科与败北。其实现在想想 ,我无非是中了“非黑即白”的陷阱,以及我们无数次受教导不能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就果断判定一个人的品格,这个人是坏的,就绝对不是好人。赚钱是俗的,教师是纯洁的,两者绝对不能发生联系。官员有钱就是贪污。。。或者放长远点看,就是另一个道理:悲观与乐观都是你自己,正如人的行为总是离不开爱与怕。很多人总是说,我身上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再怎么不好那也是你。你觉得不好你可以消灭对立的人,但你消灭不了自己。武志红老师的书《为何越爱越孤独》中说的解决方法是,认识它-接受它-然后才是改变它。(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坏习惯总是伴随着好处的!一开始我也不信,但拿自己的坏习惯举例,却总是得出道理。我喜欢看书,不喜欢专业书,为什么?因为专业书会有成绩比较,而课外书,你可以举着爱学习的大旗大行其事,因为这个习惯伴随着虚荣心。
昨晚我想了下,自己为什么会非常喜欢某件东西,我特别想买各种nike,adidas的鞋,为什么?我觉得是因为控制欲,鞋子,衣服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只能被你丢弃,不能说它把你丢弃。而爱情,有情,一个人的感情都是说不好的事情,它并不是你付出就能有所得,于是我转而喜欢这些实在的东西。另外我童年也因为家里穷缺少这些东西,我觉得这些也能够满足我童年的那种缺失。一个人总是对过去念念不忘,势必会活在过去里,怀念过去的美好,而遗失了当下。这能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疯狂迷恋某些东西,为什么会有拜物主义,会有拜金主义,我不知道。但我想如果我连自己的行为都不了解,何谈了解别人。
记得有本书是这么描述的:某些鸟的行为可以预测,就像收音机的按钮一样,你只要触碰到了那个按钮,它自动进入某个模式。人也一样(敲黑板,记笔记)。你仔细想想有没有哪些人的行为你可以预测,自己有时候也陷入一个怪圈,明明有其他选择自己就是选择了这个。而且还一如既往地选择下去。
读完心理书籍后,你开始懂得你是你,你应该追随自己的内心,不应该成为别人的玩物,工具。那自己的内心的标准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简而言之:什么能使你快乐,什么让你自豪,就去做。 正如今天我舍友回来,他已经预感到我肯定会帮他,于是,我选择不去,因为他只是把我当成一件工具而已,那我可要选择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