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和担心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持续、稳定地写作和输出。至少能让我的简书能按计划,每周一、三、五准时更新。就目前来看,不说这问题多难以逾越,反正我是觉得遇到了一些瓶颈。
我写文字,一般来说,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突然受到某种启发,感觉自己像极了一个已装满水但还是继续添水的杯子,此时,已到了非写不可,非坐下来敲击键盘不行的地步,否则我找不到情绪宣泄的窗口。这时候写东西,能够感觉到指尖的流畅和心情的舒畅,因为,此时,写作的行为是由内而外的情绪的释放,压力的缓解,我也不必要投入太多的思考,只管打开阀门就是了。那种感觉,就像我的公众号简介里写的一样:坐在电脑前码字,我会不小心呕出自己的灵魂。
另一种渠道可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我需要自己寻找选题,构思全篇,提炼主旨,精炼标题,厘清逻辑,丰富语言,这无一不让我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作为个人,我的生活,总是有限的,我的认知,相对于整个大千世界也仿佛一粒微尘。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经常要面对很多自我认识的盲区,踏入一个未知的领域,有时候是误打误撞,随着思维的跳跃不期而至,有时候是知难而进,不得不跨越一片荒芜的沙漠。
而且,如要保证持续输出,势必要尝试各种角度,观察各种细节,领略各种观点,感受各种灵魂,也就是说,你必须把自己带入到生活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你作的文才会更全面,才有更深刻的可能。而不是敝帚自珍,把自己身边鸡毛蒜皮的琐事翻来覆去地说,这样难免贻笑大方。
说来惭愧,我现在对持续更新,有些懈怠了,甚至有了想更新时再更新或者干脆不更新的打算。但我并不觉得丢人,因为这确确实实是我遇到的问题,而把问题摆到台面上来,并思考解决的办法,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
能够文思如尿崩,下笔如有神,当然是一件极好的事,但它并不是一件常有的事。对于写作,大部分情况下,其实都需要主动去观察这个世界,主动将眼之所见、耳之所听转化为写作的素材。正如画作者眼中的世界是一番风景,作文者心中的世界又是另一番风景,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们与常人的世界肯定是不同的。但这个过程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发现。
而我所遇到的问题,就在这转化过程中,极力规避思考,不愿收集素材,吸收消化。不愿思考,就没有痛苦,没有痛苦,固然快活,而不愿付出时间和心血是人的本能,人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的。但是,回头想想最初为什么会开始写作,不正是因为写作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思考嘛?如果我就此放弃,不再坚持,遇到问题就退缩,那就等于放弃了初心,放弃了思考能力,像杀手放下了枪械,像战士放下了武器。
我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地留下来?我想,自己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虽然,前面的路还很漫长,虽然我也可能会停下,但我想不会一直停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