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被低估的名将——李孝恭
如果说谁是唐朝最被低估的名将,答案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孝恭。
河间郡王——李孝恭李渊占领长安,建国称帝后,随着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李轨,稳定了唐朝后院,唐朝开始着手消灭其他政权,统一全国。当时唐朝的有三个战区:北方战区,唐初基本没有大规模会展,主要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与突厥之间的冲突,确保突厥不会大举进攻唐朝;中原战区,主要是李世民表演的舞台;江南战区,则是李孝恭和名将李靖唱主角。
武德年初,李孝恭被任命为山南招慰大使,巴蜀三十余州望风而降。随后迅速平定硃粲,并且力排众议,厚待这个吃人狂魔,使得山南之地得以传檄而定。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孝恭任信州总管,并被李渊授予人事任免权,以此确立了他在山南方面拥有最高权力。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李孝恭当然知道李渊的赋予他全权的用意何在。于是,他积极谋划平定江南甚至可以说是全国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萧铣。经过一番缜密的谋划,他向李渊提交了平定萧铣的方案,李渊完全赞同。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孝恭进爵为王,被拜为大都督,大造战船,正军备战。
唐朝与萧铣一战可以说是唐朝版“赤壁之战”。若唐胜,则可一鼓作气,完全平定江南,确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若梁胜,则萧铣进一步巩固江南,腾出手来对抗江淮的杜伏威等割据,与李唐划江而治。因为如此,李渊心里对李孝恭单独处置江南战区事务还是不放心,于是派李靖协助李孝恭。
平定萧铣二李合作十分默契,二人商定后。首先为安定后方,大肆征召巴蜀首领子弟,外示恩宠,实则以为人质。之后,以荆湘道行军总管身份,率领水陆十二总管,兵锋直指萧铣大本营——江陵。
攻克水城后,一方面,李孝恭玩起了“心理战”,把缴获的敌船全部“放生”,任其顺流而下,以此达到迷惑梁军,让他们不明战况,迟延营救金陵的行动;另一方面,李孝恭玩起了“闪电战”,火速进攻金陵,逼降了萧铣。一战平定了这个军事“巨头”。
李孝恭也是唐朝为数不多的军政皆通的将领。为了巩固对江南的统治,通过“置屯田,立铜冶”等民生举措,迅速稳定了民心。而后,派遣使者宣慰岭南各地,49个州望风而降,唐朝号令从此远达南海。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辅公佑趁杜伏威入朝觐见李渊,称帝谋反。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朝以李孝恭为行军元帅,节制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等将领,率兵直扑九江。李孝恭率兵在博望山、青林山打败叛军,不久又败之于梁山;另一路大军在李靖的率领下连克广陵、扬子镇。辅公佑见形势不利,弃丹阳而走,结果在武康被李孝恭派遣的骑兵追上并生擒,江南全部平定。
自此,作为唐朝江南战区的最高长官,李孝恭统领了“北自淮,东包江,度岭而南”区域内的广袤领土,也是除李世民外,独领方面建功立业、开疆拓土、削除割据第一人。史称:“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而且,更加令人惊奇的是,立下如此丰功伟业的李孝恭竟然年仅30余岁,实在让李广等名将“汗颜”!
在小白看来,以军功而论,李孝恭当和李世民、李靖并称第一。可惜,李孝恭夹在这两个旷世名将之中,被他们的光辉所掩盖,原本的赫赫战功竟然显得如此“黯然无光”。而且因为李孝恭平定江南的巨大功绩,导致生出了“功高震主”之嫌,被朝臣弹劾将要造反,后经查明实属空穴来风,但是,无论是知人善任的李渊还是虚怀若谷的李世民,面对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同宗,却再也不敢重用。回朝后的李孝恭只是先后担任了宗正卿、凉州都督、晋州刺史、礼部尚书之类的职务。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暴病身亡,年仅五十岁。从这位名将被弃用到去世的10多年中,正值盛年却郁郁不得志、报国无门的失落感估计时时萦绕在心中,或许只能在翻阅《史记》之时,通过千年的跨度,寻找那位品位同样苦酒的魏公子信陵君去共诉肝肠吧!
5.出将入相的政坛常青树——李勣
提到李勣,喜欢看《隋唐演义》的人可能未必熟悉,但是提到徐茂公,那估计都知道,而且都十分喜欢。因为《隋唐演义》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诸葛亮式的人物。
英国公——李勣李勣,原名徐世勣,字茂功(为了方便下文统称李勣)。曹州离狐人(现山东省菏泽市境内),家境富裕,打小是个富二代,富裕安定的生活却给了他一颗“躁动”的心。面对隋末的动乱,他们父子俩没有安分守己的做良民,而是利用殷实的家业,大肆周济他人,收买人心,赚的声望。就像当年的鲁肃,也是凭借殷实的家底,看准了孙策、周瑜势力,投入一半的家当(借了一仓粮食给周瑜)作为“原始股”,后来孙氏占领江东后,周瑜立即把鲁肃推荐给了第三任江东领袖孙权,鲁肃也成为了仅次于周瑜的名将。
终于,李勣的“孙权”来了。隋大业末年,刀兵四起,各地纷纷割据起义,韦城人翟让也揭竿而起了。年仅17岁的李勣经过一番思量,果断地投靠了他。并向翟让献计,劝他抢占宋、郑两郡,扼守黄河这条黄金水道,趁机抢劫往来不断的商旅船只,积累资本。翟让果断地听取了这一正确的路线,实力大增。翟让虽然为人忠厚而且对李勣信任有加,但是却没有过人的才干,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李勣越来越明白翟让注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老板,翟让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孙权”。
不久,一个真正的“孙权”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个人就是李密。李密的出现让李勣找到了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抱负的人。李密出生陇西军事集团,眼光独到而且有政治抱负,这三点都不是草莽出生的翟让可以相比的。基于前途的考虑,李勣和王伯当便劝说翟让把权力移交给李密,翟让性格忠厚而且没有野心,于是轻易就把权力交给了李密。
果然,瓦岗势力在李密的带领下走向了兴盛,尤其是攻打下了隋朝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兴洛仓后,更是南败宇文化及,北退王世充,势力达到了鼎盛。
可是后来的发展离李勣的预想“渐行渐远”。大业13年(公元617年),李密处死了翟让,让原本就存在裂缝的瓦岗势力彻底的“泾渭分明”了。虽然李密实在李勣的支持下取代翟让的,但李密心里一直把李勣当成是翟让的人。这次事件发生后,李密也不敢在信任李勣,把他调到外围。瓦岗势力内部完全分裂,走向了衰败。武德2年(公元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大败,因为对李勣的十分不信任,使得他宁愿向李渊投降也没有去和李勣合并一处,瓦岗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李勣听闻李密投降李渊后,也向唐王朝投降,这是还统帅着相当势力的城池和兵马,他没有直接带着这些城池作为“见面礼”向李渊表忠,而是把这份“大礼”送给李密,让李密献给李渊,李勣没有占这份天大的便宜。李渊知道后,大为感慨:在这样的乱世,还能有如此忠厚之人,实在是难能可贵!于是加封为右武侯大将军、曹国公,赐姓李,并且把户籍转移到了宗正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姓爷”。
归附唐朝后,很长一段时间,战场都是李世民和李靖表演的舞台,李勣出彩的机会不多,表现平平。
贞观3年(公元629年),时任晋王的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李勣担任并州长史,实际统领并州军政,这一待就是16年。
贞观15年(公元641年),薛延陀子大度设率8万铁骑进军李思摩。太宗以李勣为朔方道行军总管,率6000骑兵,在青山大败大度设,斩杀一名薛延陀部小王,俘虏五万。
贞观17年(公元643年),李治晋封为皇太子。李勣回朝,担任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一职务自李勣开始,也就是日后唐朝实际上的宰相职务)。
贞观18年(公元644年),唐太宗亲征高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开始作为方面军最高统帅,但是战果可以说是不输不赢。贞观20年(公元646年),落扰乱,延陀部太宗诏命李勣骑兵200并突厥兵讨伐,大破延陀部。这也是李勣在贞观一朝最后一次用兵。
李勣最后一次用兵是在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起因是高丽莫离支男生为其弟男建所逐,于是向唐朝申请政治庇护,并遣子入朝,希望唐朝出兵。于是高宗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刘仁轨、郝处俊为副总管,薛仁贵为将军,率兵二万讨伐男建。一路上唐军势如破竹,追奔二百里,兵锋直抵平壤城。男建闭门不敢出,唐军成犄角之势围困平壤。过了1个多月,攻克平壤,俘虏高丽王高藏及男建、男产,撤销其国号,划为唐朝州县。
高宗令李勣献高藏及男建于昭陵,这既是为了告慰太宗皇帝的在天之灵,更是是高宗向天下人昭示着自己在武功上已经超越了自己的父皇。不管怎么说,高丽这个控兵30万的东方小霸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眼中钉,李勣为从隋炀帝开始到高宗历时数十年中原王朝东征高丽的战争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自己的辉煌人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一代名将李勣去世,旧唐书记载时年76,新唐书记载时年86。
李勣自17岁投奔翟让,开始了自己在长达60余年的军事生涯,他并不是一个以勇武著称的将军,他擅长的谋略,而且极具政治敏感性,虽然深具兵家“运筹帷幄”的智慧同时有一颗道家“明哲保身”的心,与张良有三分神似。他的谦恭退让使得他历经三朝却平步青云、稳如泰山,高祖、太宗、高宗祖孙三代对其推崇有加。唐太宗更是把他当做国家柱石,先是让他固守北境16年,赞其“贤长城远矣”,后又托孤于他,和长孙无忌、褚遂良一起辅佐幼主,出将入相,显赫一时。
除了自身的品性,他最为李世民所看重的是他的年纪和出生,而并非其军事才能。就军事才能而言,在李世民心中恐怕李勣只能屈居第三,李靖是毫无争议的首席名将这也就是为什么贞观初期,每次打仗,李世民都是以李靖为大总管,包括李勣在内的其他将军只是担任总管。排列第二的是侯君集,李世民曾经让李靖传授兵法给他,有意把他栽培成为李靖的接班人,而且在贞观14年(公元640年),在远征高昌的战争中,侯君集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可惜侯君集政治敏感性太差,作为李承乾一案的主谋之一,被处死。
随着晋王李治的出头,一直担任“备胎”的李勣终于被李世民提上了政治舞台中心。在高宗一朝,李勣对唐朝政局作出的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同意李治废黜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后。正当李治想立武废王却面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大权臣的坚决抵制而心生退怯的时候,李勣一句“此陛下家事,无需问外人。”让李治决心“爆棚”,这一下也算是彻底改变了唐朝的走向。后来武则天代唐自立,如若李勣地下有知,恐怕也是无颜再见先帝高祖、太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