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过怎样的生活?”这个问题是大多数大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教育不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种普及教育。社会不再对大学生趋之若鹜了,一毕业就能分配工作,好几家单位争着要人。
如今,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需要步入工作岗位。每年的求职季,人才市场的招聘处都是人山人海。
求职的人多,工作岗位也多,但是很多情况是学生没找着工作,公司没招到合适的人。造成这种状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没有给自己正确的定位,不知道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在确定工作之前,我们要考虑的东西到底有哪些,有些大学生很可能说不上来具体的东西,只知道目标的待遇是多少,食宿,公司的性质(国企还是私企)。
然而这些对于之后自己的发展轨迹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在大学期间,学校一般都会开始职业规划课程,帮助我们在求职之前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划分一个范围。在投递简历前,除了了解公司的基本信息,我们可以思考这三个问题:
1.这份工作能够让自己成长?
2.这个工作能否让自己开心?
3.工作能否让自己活下去?
就用我自己做一个例子吧。
本科是北京的一所211高校,大四的时候获得推免生资格,由于面试外校的985院校失败,所以留在本校继续读研。
有认识的朋友劝我,你看,其他的推免生都往外校去了,而且都是985院校,留在本校你真的甘心吗?
当然是不甘心的,但是我需要考虑到机会成本。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还剩两条路:一、留在211,继续读研究生;二、考研去到985。选项一的风险为0,选项二的风险为30%。
但是我没法放手一搏,因为家庭的原因,学业结束之后,我应当是家中经济的支柱。如果考研失败,那我怎么立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留在本校,在学历上的优势会少一些,但是也不至于面临立马找到工作的困境。
最关键的原因,所学的专业,并不是我所热爱的,我不想为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花费自己一年的时间去准备考试。
二十多岁,是最好的年华,不应当被白白的浪费。这一年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做很多的事情,完成自己既定的小目标。
我爱用文字记录心情、用画笔描绘事物。最悦目的是画,最赏心的是字,书画总是想通、相配。闲时读书摘抄,与山林为伴,云水相依。
我想着在江南水乡筑一座小宅,守着心爱的人,同亲人一起慢慢地度过余生。这是一种简朴却不简单的生活。
幻想总是轻松而美好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首先,得在江南买得一座房子,这要求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对于没有原始资本的人而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定时间的资本积累。而工作或者是创业是增加收入的途径。
又到了选择的时候了,工作或者创业。后者的风险比前者大得多,但是经济收益也是如此。对于不具备启动资金或商业头脑的人,最稳妥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份收入尚佳的工作,每个月都有盈余,并将其用来理财。通过数年的时间,完成自己的资金积累。
所以,在追逐想要的生活的过程中,需要对现实做出一些让步和妥协。
在实现的过程中,亦进亦退,软硬兼施。不要死守着理想,而忘记了赤裸裸的生活;也不要被生活磨灭理想,成为索然无味的人。
想过的生活,包含了两个动词,一个是“想”、一个是“过”。有想法,然后付诸实践,才能抵达想要的远方。
它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有些像罗盘和船舵,一个是方向,一个是驱动。实现的过程可能会是困难重重,甚至令人沮丧,看不见希望的。但是,一旦放弃,那么必然会失败。
唯有心念之,方有望成之。
现在是一个好的时机,经济越来越繁荣、科技越来越发达,给我们创造了许多前人所没有的机会。
但是这也是一个不好的时代,太多的选择,可能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时,容易人云亦云。
本科学习金融、工科好就业,所以有些父母在帮孩子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此类专业。这些专业就业率的确是高,但是是否真的适合孩子本身的发展呢?有谁人生就会做事呢,总得去学学才知道。但是学习应当是建立在兴趣之上,而不是别人强加的志愿。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就业率或是就业前景来安排孩子以后的道路,未免有些狭隘。
作为孩子,在判断和选择上,很多时候都会参照大人的意见,甚至是完全遵从。
这是多年教育所形成的一种依赖性习惯,它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没有谁可以一直作为一个领路人带着我们,终有一天,我们得学会自己判定,自己选择。
如果当年纪大时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很多机遇已经被错过。那时,我们会开始懊悔。当初如果没有这样,而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该有多好。说不定,现在我已经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看着眼前的现实唏嘘不已。
趁着还能选择,应该开始刻意地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当明白,以后该走怎样的路,该如何去走以及为何想走这条路。
这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以前听课的时候,有位老师说让独立思考能力快速提高的方法是尝试些几篇一两万字以上没有什么废话的长文章。
一两万字的文章在于快速阅读的时代,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沉下心来读,别说些。读者已经开始习惯碎片化的阅读,抽出几分钟,快速地游览一篇文章,获得一些信息量。
这个尝试在刚开始的时候,是艰难的,但是一点一点地去做,有一天,当你真的做到,可以一次性地写下数万字的文字,全篇没有废话,这是或许能够作为成长的印记,离理想迈进一步的标记。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科研也好、文学也好,独立思考能力是让自己更上一楼层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引导我们创新。
这个时代,能够让你充分发挥才能,来获取想要的东西。如果怀才不遇,那么应当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怀才,如果是,又为何无伯乐赏识。
若无才,那就去学习,让自己添彩;若不遇,则想方设法让自己才华外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才华是一个有些主观的东西,很可能你认为自己有的,别人认为没有;或者你所忽略的,却被别人所发掘。
对于自身才华的判定,这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周围人的评价(父母除外,在他们眼中,你是好孩子,虽然他们嘴上经常挂着别人家的小孩),多听听外人的意见,然后审视自身。
一旦我们具备了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知道自己有什么,在面对选择时的底气和勇气会更足,而不是左顾右盼,拿不准主意。
有些时候,一犹豫,想要的东西就从指间溜走,然后安慰自己说只是运气不好,所以错过了机会。
可是人的一生有多长,年轻的时光有多宝贵,哪能三番五次地经受起你轻言的一句错过。
理想的生活中或许还有爱情的参与。
找到一个相爱的人,靠得是因缘。感情是水到渠成,不可强求。
心仪的人,看不上自己,就权当无缘,不要为了爱而低到尘微之中。相处时,应当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经济独立、思想成熟。不过度地依赖对方,而失去自己的生活圈子,放弃自己心仪的工作。
如果在这段关系中,一定要有妥协和让步,那为什么不能大家都各让一步。
我很庆幸已经遇见了那个他,我们是完全不同的性格。
他理智,我感性。因为他的帮助和指导,面对事情的时候,我不再一意孤行,开始变得理性。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收获。勇敢地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再怯懦。不再想象未来的生活,而是立马付诸实际,一步一步地向着它靠近。
好的恋爱,应当一个是两个人都变得更好的过程。看见对方的优点,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变得更好。就像舒婷的致橡树那样,做一个木棉,不卑不亢,以独立的身姿傲立在一旁。
奋斗的过程或许充满着压力和辛苦,但是成功的果实会让人笑得甜进心房。
当我们两鬓斑白,坐在摇椅上,品着茶,在午后温和的阳光下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轻叹一声,走过这一生,无怨悔,实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了想要成为的人。
现在为自己构建一个想要的生活的蓝图,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