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汗,若下之,而發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窒者,痞塞之謂,煩為虛煩,則熱亦虛熱,窒亦虛窒矣,此熱傷君主,心氣不足而然,梔豉治之,是益心之陽,寒亦通行之謂歟,誤下後,痞不在心下而在胸中,故仍用梔豉,與太陽下後外不解者,仍用桂枝同法,蓋病不變,則方不可易耳。
下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更煩是既解而復煩也,心下軟,對胸中窒而言,與心下反硬者懸殊矣,要知陽明虛煩,對胃家實熱而言,是空虛之虛,不是虛弱之虛。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外有熱,是身熱未除,手足溫,尚未濈然汗出,此猶未下前證,見不當早下也,不結胸,是心下無水氣,知是陽明之燥化,心中懊憹,是上焦之熱不除,饑不能食,是邪熱不殺穀,但頭汗出而不發黃者,心火上炎,而皮膚無水氣也,此指下後變證,夫病屬陽明,本有可下之理,然外證未除,下之太早,胃雖不傷,而上焦火鬱不達,仍與梔子豉湯吐之,心清而內外自和矣。
傷寒五六日,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外熱未除,心中結痛,雖輕於結胸,而甚於懊憹矣,結胸是水結胸脅,用陷胸湯,水鬱則折之也,此乃熱結心中,用梔豉湯,火鬱則發之也。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升半,去渣,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
本方加甘草〔二兩〕,餘同前法。
梔子生薑豉湯
本方加生薑〔五兩〕,餘同前法。
[[此陽明半表半裏湧泄之劑也,少陽之半表是寒,半裏是熱,而陽明之熱,自內達外,有熱無寒,其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或目疼鼻乾不得臥,其內證咽燥口苦,舌胎煩躁,渴欲飲水,心中懊憹,腹滿而喘,此熱半在表半在裏也,脈雖浮緊,不得為太陽病,非汗劑所宜,又病在胸腹,而未入胃府,則不當下,法當湧吐以發散其邪,梔子苦能洩熱,寒能勝熱,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除心煩憒憒懊憹結痛等症,豆形象腎,製而為豉,輕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於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裏之煩熱悉除矣,所以然者,二陽之病發心脾,已上諸證,是心脾熱,而不是胃家熱,即本論所云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之謂也,若夫熱傷氣者,少氣加甘草以益氣,虛熱相搏者多嘔,加生薑以散邪,梔豉湯,以梔配豉,瓜蒂散,以赤豆配豉,皆心腎交合之義。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攻裏不遠寒,用丸藥大下之,寒氣留中可知,心微煩而不懊憹,則非吐劑所宜也,用梔子以解煩,倍乾薑以逐內寒而散表熱,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備矣。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心煩則難臥,腹滿則難起,起臥不安,是心移熱於胃,與反覆顛倒之虛煩不同,梔子以治煩,枳朴以洩滿,此兩解心腹之妙劑也,熱已入胃,則不當吐,便未燥硬,則不可下,此為小承氣之先著。
发汗,若下之,而发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窒者,痞塞之谓,烦为虚烦,则热亦虚热,窒亦虚窒矣,此热伤君主,心气不足而然,栀豉治之,是益心之阳,寒亦通行之谓欤,误下后,痞不在心下而在胸中,故仍用栀豉,与太阳下后外不解者,仍用桂枝同法,盖病不变,则方不可易耳。
下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更烦是既解而复烦也,心下软,对胸中窒而言,与心下反硬者悬殊矣,要知阳明虚烦,对胃家实热而言,是空虚之虚,不是虚弱之虚。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外有热,是身热未除,手足温,尚未濈然汗出,此犹未下前证,见不当早下也,不结胸,是心下无水气,知是阳明之燥化,心中懊憹,是上焦之热不除,饥不能食,是邪热不杀谷,但头汗出而不发黄者,心火上炎,而皮肤无水气也,此指下后变证,夫病属阳明,本有可下之理,然外证未除,下之太早,胃虽不伤,而上焦火郁不达,仍与栀子豉汤吐之,心清而内外自和矣。
伤寒五六日,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外热未除,心中结痛,虽轻于结胸,而甚于懊憹矣,结胸是水结胸胁,用陷胸汤,水郁则折之也,此乃热结心中,用栀豉汤,火郁则发之也。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
本方加甘草〔二两〕,余同前法。
栀子生姜豉汤
本方加生姜〔五两〕,余同前法。
[[此阳明半表半里涌泄之剂也,少阳之半表是寒,半里是热,而阳明之热,自内达外,有热无寒,其外证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或目疼鼻干不得卧,其内证咽燥口苦,舌胎烦躁,渴欲饮水,心中懊憹,腹满而喘,此热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浮紧,不得为太阳病,非汗剂所宜,又病在胸腹,而未入胃府,则不当下,法当涌吐以发散其邪,栀子苦能泄热,寒能胜热,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除心烦愦愦懊憹结痛等症,豆形象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除矣,所以然者,二阳之病发心脾,已上诸证,是心脾热,而不是胃家热,即本论所云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之谓也,若夫热伤气者,少气加甘草以益气,虚热相搏者多呕,加生姜以散邪,栀豉汤,以栀配豉,瓜蒂散,以赤豆配豉,皆心肾交合之义。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心微烦而不懊憹,则非吐剂所宜也,用栀子以解烦,倍干姜以逐内寒而散表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备矣。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心烦则难卧,腹满则难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热于胃,与反复颠倒之虚烦不同,栀子以治烦,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剂也,热已入胃,则不当吐,便未燥硬,则不可下,此为小承气之先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