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时候,不责怪,交流时间放哪里呢?
跟孩子的交流,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交流,细微末节的都可以归到这一类。另一类是比较正式的交流。对于第一种交流,倾向于放在日常散步的时候,下一次在细说,而找到一家全家都喜欢的餐馆去打牙祭是非常适合第二种交流的。
打牙祭是一个比较平等交流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带孩子去喜欢的餐馆,看看这个餐馆有没有新上的菜品,尝试一些平日家里无法做的菜品。这个餐馆不一定要多么的高大上,不过,一定是方便家人交流的,避免那种嘈杂的环境,可以选择一些日料店,茶餐厅,彼此之间,距离很近,环境比较轻松友好。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时候是用来吐槽的,有时候是用来达成一致看法的,总之,比较重要的沟通,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首先,环境有利于交流。比如家附近有一家日料小店是我们经常光顾的。5-10分钟的步行距离,走过去,吃完了,再慢慢走回来。这一路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时间。到了餐厅,一家人席地而坐,彼此的距离很近,眼神的交流也很方便。可惜这家店后来因为商业调整搬走了。
其次,谈论的话题已经是事过境迁的话题,彼此都已经消化了一段时间,孩子也有了她自己的思考过程,作为父母,理性也回到自己的位置。此时,大家来聊聊,不容易发生争执,甚至可以以开玩笑的方式来讨论之前的紧张话题。
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应该是很有必要的。倘若父母总像一个虎视眈眈的看门人那样的陪伴孩子,大概率孩子会把自我的门关上。毕竟,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单位在工作场所装上了摄像头,虽然他再三承诺说,“我们不会轻易去查看录像”,是不是大家普遍会非常厌恶这种工作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