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解题
金刚:金刚石
百炼成钢称精钢
有坚不可摧之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全名当为
《佛说能断金刚
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教导以能斩断金刚的
无上智慧,过渡到彼岸
般若:
即大智慧,非人类之
小心小智,而系超越
人类理性之宇宙智慧
无分别无概念
乃为宇宙本体
光明之大智慧
般若本体即佛性佛法
佛法大乘,般若为本
波罗蜜:
渡到彼岸,跨越无限
(度无极),即脱离
有限世界到无限世界
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生死迷界之此岸到
涅盘解脱之彼岸
臻于终极、
圆满之境
《大般若经》云:
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
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
亦名‘金刚三昧’
亦名‘般若波罗蜜多’
金刚三昧与
般若波罗蜜多
二语意义相通
正觉之等持
三昧证知心
非从异缘得
彼如是境界
一切如来定
故说为大空
圆满萨婆若
彼如是境界
一切如来定者
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
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
亦名金刚三昧
亦名般若波罗蜜多
佛佛道同更无异路
若行人,初发心时
如是正观心佛性者
亦即名入如来定
传说《金刚经》
于公元前994年间
(约西周穆王时期)
成书于古印度河流域
(今巴基斯坦)
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
与长老须菩提的对话纪录
由弟子阿傩所记
《金刚经》
自东晋到唐朝
共有六个译本
以最早的鸠摩罗什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最为通行
唐玄奘译本乃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为鸠摩罗什的
又一重要译本
其他译本
流传不广
其他译本包括:
北魏菩提流支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朝陈真谛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隋达摩笈多译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唐义净译
《佛说能断金刚
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
出家在家弟子
日常必须颂持
20世纪初发现于
敦煌的唐本
《金刚经》
为世界最早的
雕版印刷品之一
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真空妙有之
佛学辩证法
《金刚经》属于
《大正新修大藏经》
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
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
空性与慈悲精神
一般认为
前半部说众生空
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经》
旨在论述,成道境界为:
无上正等正觉,真空妙有
在佛教中为“不可说境界”
经文
三十二品皆篇幅短小
文字结构则晦涩复杂
文中佛语充满禅学机锋
随诠随遮,皆为悖论
表现独特的佛学辩证法
经文中以此诸悖论
而强调佛学“真理”
本身的逆逻辑
躬亲体验才能感悟
无法透过,文字和
形式逻辑推理领悟
《金刚经》
精神与禅宗的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理念相契,故《金刚经》
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
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影响源远流长
波罗蜜:
渡河之义:已到当到
成佛境界:已到彼岸
菩萨境界:
当到彼岸
正向彼岸
此岸,生死界
彼岸,究竟涅盘无界
(一)
小乘为此岸
大乘为彼岸
(二)
魔为此岸
佛为彼岸
(三)
世间为此岸,涅盘为彼岸
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
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
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有限生涯为此岸
无限生命为彼岸
菩萨行六波罗蜜
又作六度(渡)
大乘菩萨
必须实践
六种修行
即:
(1)
布施波罗蜜
檀那波罗蜜
慈爱众生
施惠利人
(2)
持戒波罗蜜
持守戒律
有所不为
(3)
忍辱波罗蜜
谓坚定忍耐
(4)
精进波罗蜜
谓上进努力
(5)
禅定波罗蜜
禅那波罗蜜
寂静守持
处于一境
(6)
智慧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大慧波罗蜜
涅槃圆满无限之智慧
依此大慧而能行布施
而由布施波罗蜜
至修禅定而完成
禅定波罗蜜
其他五个
波罗蜜之根本
而称诸佛之母
金刚者
砥砺学佛,修行者
发心勇猛,求法精进
附注:
鸠摩罗什,所翻译的
原始版本,久已不存
目前可见
最早的版本
是鸠摩罗什
身后一百多年的
大同本和建武本
流通最广
的底本是
唐本宋本
按江味农
《金刚经校勘记》的考证
流行本与古本,颇多异文
如“尔时慧命须菩提”
至“是名众生”
1908年发现的
敦煌石室柳公权
写本及拓本均无
南唐后的石刻本则有
按鸠摩罗什弟子僧肇
所注《金刚经》
乃至《纂要》
对此皆未释及
而窥基的《赞述》
已引魏译加入释之
唐时流通本
已经有变异
至五代以后本
与古本差异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