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不想思考的时候,就会犯懒。
然后害怕那种深度地去思考,去捋清一件事是什么问题?去弄清楚本质。
脑子已经有点生锈了,光每天写个简书根本不够,写作这事本身就需要刻意练习。
所以,明天起,能否让自己的能力恢复到最好的时刻,那个时候不行再放弃也不迟。
今天:
一、跑了6km, 好久没有正经跑一步今天跑得实在是太舒适了,天气一降温,跑跑,真不错。但我后续不会以跑为主,而是快走为主。
二,切肥肉时不小心切到手指,稍有一道浅浅的口子,稍出了一点血,两个孩子听到我尖叫,过来看一看后,又一块闹着笑着抱一块走了,还说:“妈妈切到手指了!”又去玩他们的了。把我内个郁闷的。孩子怎么是这样的?连关心人,尊重人都不懂?这么大的孩子了,竟然还是这种情况?一方面我气他们俩“幸灾乐祸”的玩笑态度,另一方面又气他们竟然一点不关心我的“死活”,太没良心了。心里怨道:“白养了两个!哼,再也不对你们好了!那个菜就让吃凉的!不管了。”
吃饭时我仍闷闷不乐,心里气这两孩子,不想理人,但想想不教他们,不指出他们的问题,他们就不会知道,如何去尊重别人,关心别人。于是又冷静地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别人受伤了,在一旁笑是不对的,不仅是没有关心,还显得很不尊重人。这样的行为显得没有素质。妈妈很伤心。如果以后你们其中一个受伤了,妈妈这样笑你也会不开心。哪次弄疼哪里了,你们不是过来找妈妈关心呢?
他们听着,也不知道听进去多少,但感觉孩子的情商,都有点缺,没有共情能力。
三,共情能力,也思考过。人的情感如果很容易就代入另一个人的角度,有时候也会形成耗损。很多八卦事件,一看进去了,就无形把自我情感代入进去,容易出不来,一直上瘾,关心问题进展。还有那些爽文爽剧,刚看几眼没事,一旦情绪代入到角色里面,情感被诱惑进去了,想不看都难,非得追着把剧看完。这些个情况都是共情能力太多。
所以有的人,因为少了一些共情力,他就不会受到从他人角度上的某些顾虑,可以一直在自己的视角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如果想成就自己,你顾虑太多就会很难实现自我。
那么,我期望孩子能共情我,是正常的,但也别总抱着有共情的期待,只能顺其自然。毕竟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