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思宇Sophie
终于决定在今天写这篇文章了~我突然想清楚了,很多人觉得电影好看,可能是因为在里面多多少少找到了自己青春的影子,怀念青春的样子,与电影无关,只是跟自己的心结有关。那还站在青春里,没有类似经历和共鸣的我(好吧,我承认,青春被狗吃了),只能是看电影。但说实话,这真是一部非常糟糕的电影。
与国内很多类似电影一样,说实话《致青春》还好点,至少剧情没有过度牵强怀旧,人物表情过度夸张。我真的想说,虽然电影需要钱和商业支撑,但编剧和导演能不能有点内涵,真正拍点东西出来,而不是走过场的热闹,之后什么都没有剩下。哎,现在我成天看90年代的各类电影,真的很好看。不知道到底是我退步了还是这个时代退步了。当然这个时代也有好片子,只是太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_→
影片一开始就塑造一个白色女孩的形象,白色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很纯洁的象征吧~穿着白色衬衫的少年,穿着白色衣裙微微踮起脚尖的女孩。刻意的无数次逆光,也是让人醉了。当然,影片我我觉得只有方茴这个角色演的最像方茴,平凡、普通、敏感、倔强又让人心疼。
个人以为,演员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观众记住角色,而不是记住演员本身。所以明星效应,有好也有坏。这就涉及本文题目《气质是装不出来的》,为什么呢?比如魏晨同学(粉丝别生气,我只是就事论事),尽管穿上所谓英伦范的衣服,带上哈利波特式圆圆的眼镜,可我一眼看上去,立刻就意识到他是魏晨,不是乔燃。说到底就是气质符不符合的问题。
《唐顿庄园》里演玛丽的女生自己说:我在家中也都是姐妹,我觉得我能体会到玛丽的个性和心态,因为我在家也不愿意做姐妹们做过的事情。你看,这就是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共同点,融合处。当然,也有很牛逼的演员,就算没有共鸣也能演好,可是这实在是太少了吧,我只能说这样演员有强大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小津安二郎先生曾说过原节子女士,虽然戏路很窄,但是一个好演员。不用很夸张的表情,可是悲伤喜悦,你都能真确的感受到。他还说他拍电影的时候,每一样东西都是真的,因为眼睛能感受到真假,如果你去假装,放置的东西也是假装,那么观众也能意识得到。这里插一句,《唐顿庄园》里很多东西,你看见的全是爱德华时代,甚至更早的真品。
说回匆匆那些年,林嘉茉对着苏凯,狰狞的表情说着:我还要攒SK的钱,我看到的是一种做作和浮夸。乔燃朗诵丁香花女孩,假装深沉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种明明适合唱歌跳舞,却偏偏站在这里假装深沉,拼命想要显示某种气质,可偏偏背道而驰。
电影和书本,出入太多,我就不一一说明。我想说亲爱的作者你竟然也能忍受,如果是我写的文字被拍成这样,我宁愿它不上映啊!真是哭的心都有了。
电影被编剧改的一塌糊涂,书里赵烨是在东北读大学,电影在街边买东西发家致富。我不是鄙视做小本生意最后发家啊,我是说怎么国内很多青春剧里,都硬生生非要拉一个在学校成绩不好,出社会重头做人的角色呢?关键是你放入就放入,为什么把打扮的那么俗气,新娘都那么粗鲁,自己喜欢的女孩却如仙女一般,只是不嫁给你。
硬生生的怀旧风。影片中硬要扯上申奥,还有那个溜冰场跟看马戏团一样的打架的那一幕,还有我想不起来了~这么无大脑,要是看《一吻定情》或者韩剧,还能放松一下大脑(我意思是至少主人公气质比较对,剧情也不会过度生搬硬套),看到这么多情节硬生生挤兑在一起,还得浪费时间想好好吐糟。哎,明天开始不写吐糟类文章~还是发现人生美好比较好~跟《同桌的你》里还出现了星火英语四级词汇书,真是有过之而不及!
其实很多时候,见微知著,如果不能完全展示书中的样子,选取一个角度深入拍摄,也是好的呀~也比拿了一堆资料生搬硬套,再硬生生放入悲伤的画面和歌。哦,真的是四不像。
说回气质,我觉得两样东西可以磨练人的气质,没错~我觉得气质是磨练出来的,绝对不是你想有就能有,你想装就能装,你也得有装的资本呀!一样是生活阅历和经历,一样就是多读书。方茴,为什么让人着迷,因为她有故事,虽然不是什么好故事,但是她的性格造成了后来发生的事情(主导原因),这些事也在不断给她身上添加神秘色彩和淡淡忧伤,让人想了解想照顾,但同时有无法承受她所经历的。乔燃(我说书本上的乔燃,魏晨我真是求求你了)应该展现的是一种阴郁文艺的感觉,因为他敏感,爱读书,观察生活,还有点为自己的才华自恋。个人感觉,徐志摩类型的男生的感觉会比较像(说错了,别鄙视)。
不是你穿了什么衣服,设计了什么造型就有了什么感觉。虽然说人要衣服马要鞍,但是也有人有衣服了也不行啊→_→我觉得导演选演员,应该选气质像的,比如《色戒》里王佳芝就真的和真人很像,气质圆脸都很像,你要说好看,真的不算美女。可你就是觉得这个演员是为这个角色而生的。这就是找对演员了。跟TA是否是大牌明星,是否有很多关注度,根本没有一点关系。
哎,不过在这个商业化特别严重的时代,能真正做到的很少很少了,因为发觉演员擅长的地方,导演的眼光得敏锐,恰当。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做得到。
我最喜欢的怀旧80后的片子叫《80后》,那时候还不像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各种营销宣传,她海报设计也不怎么样,豆瓣评价也一般。但是导演也是编剧,也是书的作者,她可以很好很深入的理解自己的文字,也明白自己想要表达和传递,那一代人面临的变革冲突以及情感纠葛,很多东西也涉及怀旧,但也就是轻轻的一笔带过,可你能深刻感受到那股力量。演员选择也非常恰当,片子里的演员,后来并没有很红很出名,成名很多时候不一定要演技好需要很多因素作用和配合,但这部片子我每看一次就哭一次,每看一次就哭一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影片中的经历,我也没有。我想也许这也是电影的伟大之处吧,让你不用经历,就能感受到生活的不同面。显然《匆匆那些年》更像是一场闹剧。《80后》这部片子的影评我一直没有写,从高中看完到现在,看了多少遍我也记不清楚了。每看一次都有新的体验和感受,我想在某个恰当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就会想记录下我的全部感想吧。
情怀这个东西,在这个社会已经被用烂了。就像汶川地震,媒体也已经把人们的情感用烂一样。不知道,就是有点悲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不光是气质,很多东西都是装不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