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过这么一部安静的电影,也没有想过电影院里人居然有十几个,这在以前看这类型题材电影的时候是从来没有过的,选座的时候就有点惊到我了。灯暗下来进到座位时发现陆续有人入场,年轻人模样的人居多,心里有种不孤单的感觉了。
因为看过简介,第一眼就认出了海清老师的角色,武老师的妆化得过于出色,活脱脱就是那个年代农民的穷苦样子。也许是电影的铺述有些少,开始并没有看懂为什么贵英这样一个长得挺俊的姑娘会同意嫁给有铁,直到新婚一晚上贵英失禁尿床了才知道,原来是有病之人,也难怪哥哥嫂子会一直将她放在窝棚里住,这一段不知道是不是映射之前的新闻,总之两个不幸的人,有幸相遇。而他们能结合,却是因为贵英觉得有铁对那头驴好。
影片看到村支书在村空地上和村民说要给村里承包了村民土地的永福父亲献熊猫血的一段,打开手机去搜了一下影片的年代背景,可惜没有找着,过后一直带着这个疑问看电影,直到结束时看到最下边打出来的一行字,才解释了为什么有这么个故事。影片含蓄地带过了村民一起来劝有铁献血时说的话,当有铁两口子从地里直接被带走时,宝马车套上了塑料袋子,生怕刚刨完地的两个人脏了车子,这在第一次被接走时是不一样的,细节伤人不轻。每一次一桌子的菜,有铁一口吃饭的镜头都没有,也不知道是吃了还是没吃,一整个片子里,有铁吃过最好的东西是自家母鸡下的一个鸡蛋,还是在贵英走了之后吃下的,是为了告诉贵英,自己吃了鸡蛋。
有铁和贵英带着那个囍字和燕子窝搬了三回家,每一回有铁都会问贵英,囍字贴正了没,贵英都会说,右边再高一丝丝。这一段,像是在记录他们感恩生活的给予,终于有家了,圈里的鸡蛋出壳了,地里的麦子收割了,终于看到囍了,有铁在贵英的手上印了朵小花,告诉她下辈子还能找着。可就是建这样一个家,历经了暴风急雨,不下三回的间息献血,一砖一砖地往上砌。贵英躺在坑上说,做梦都没想过会有自己的家,就在离这家几百里的城市里,他们被记录着拥有了自己的政府补贴房,那里养不了鸡,圈不了驴,养不活两个人,却住着三叔家的老四两口子,嫌弃厨房有些小了。
在影院里捂了两次眼不看,不敢看。一次是有铁被抽血时,怕那样的吸人血的不公平。一次是他俩拿着麦子印在彼此手背上小花时,想起了老一辈人的穷,洋竽丝都要就着米汤吃得一根不剩。
看完片子应该会有人骂这操蛋的贫穷吧,因为穷但活着,是太多人对贫穷无能为力却又觉得应该有的怜悯,影片却连这点怜悯都没有给人留下。
每次看完悲伤的片子走出影院,总是会感谢有那样一个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在那等着绿灯亮起的时候,能把思绪拉回现实,让自己走出片子,回归生活。而这一次,对面的行人绿灯却有些模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