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自己想要与不想要的结果,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创造形成,由自己心想而事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一面镜子,反映自己内在的心智状态和思想境界。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事与愿违,在将问题推向外界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想想是否我们自己并不如想像中那样明白自己。
比如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我们去购物中心买衣服,进入一家店,导购员热情的迎上来,介绍今年流行的款式、色彩和面料,再结合对我们身材的判断推荐了一款服装。试穿后感觉也不错,于是付款。
从购物中心出来那一刻,心里就开始嘀咕这件衣服真的那么好吗?好像和几年前一件旧衣差别不大?如果第二天有朋友评论显老显胖如此等等,我们就彻底认为此次购物失败。甚或迁怒导购过于热情。
对于人生很多比买衣服更大的问题一样,我们很少深刻思考过我为什么这样做?
一辈子的起起浮浮,悲悲喜喜,永远在选择被选择间,感觉被人牵着走,是什么在主导我们的命运?
《大问题》中陈列了一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每个人自己的人生。
这些问题都旨在让我们清楚的说出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相信什么,比相信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理由,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哲学正是从相信的理由开始展开的。
我思,故我在1.关于我是谁
哪个“真实”,是我坐的椅子,还是构成椅子的分子,还是坐在上面的感觉?
怎样证明你不是如条件反射的机器,而是有心灵?
如何在梦中证明自己不是在做梦?
如果自己是一部小说的人物,你的特征是什么?
你怎样向外星人介绍自己?
这些“我是谁”的问题当然不是回答“贫僧法号玄奘”之类,问的是“我”的本质。
近几年的科幻电影中经常有这样的情景:虚假记忆被植入,意识能够先独立存在,然后和物质的肉体结合。
物质世界已经成为了剧情的次要部分,意识进入了一个宏大到足以媲美物质世界的虚拟世界。不禁让我们想到“庄公梦蝶”。
2.关于我从哪里来
你为什么信或不信上帝?
如果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没有转动,只有你一个人说地球围绕太阳转,谁错了?
杀生在任何情况都是错的吗?
好人好报,恶人恶报一定公平吗,如果不,为什么还要做好人?
你是否做过不牵涉任何人完全属于自己的决定?
自由总是好事吗?
抛开受精卵和物种起源,还有一种可以理解为“自我意识”的起源。
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是我们的意识,理念和经验。而这些背景人与人各不相同,每个人的不同时刻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佛陀提出“无我”,是为了“破除我执”,当我们过于执着于“我”,就会产生“我见”。
3.关于我到哪里去
有没有你愿意付出生命的东西?
如果生命只有几分钟、几天、几年你如何过?
人和昆虫的生活目的有什么不同?
如果有个“快乐箱”,每天无需做任何事,只是体验快乐过一生,你会进去吗?
为什么要或不要孩子?
当问“到哪儿去”时,如果是指我们共同的终极去处,既然人人相同也不用问。
但从一个“目的”或是“目标”上说却人各有志。而因为我们太容易受外界的打扰,像坐电梯,我们偶尔会和去不同楼层的人一起下一样,如果没有清醒的目的,我们随时会迷茫如梦中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