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讨论于不知成佛之方法应如何对治,和发菩提心之道。
第一项:发菩提心之基础(或所依)
这是要说明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发菩提心,或具有怎样的基础,才能如法的发菩提心。
这必须要(三个条件):
(一)具足大乘种性;
(二)皈依三宝;
(三)得七众中任何一种别解脱戒。
第一、具足大乘种性
这是因为任何一法都必须要其他的法作基础才行,
例如:愿菩提心乃行菩提心之基础,而皈依(受别解脱戒)等又是愿菩提心之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大乘种性的话,虽然(形式上)发了菩提心,但实际上还是等于没有发一样的。
第二、皈依三宝
把自己的身心性命,一切全体交付归属和仰仗对方,此对方就是所谓的皈依处。
彻底解脱了一切痛苦者,只有佛陀,只有佛法和成就了的法友——圣僧。因此向这三者作皈依,才是对的。
(一)皈依的类别
共同的皈依和特殊的皈依。
(二)皈依的所赖(或所依处)
(i)共同的所依处 这是指一般人因为惧畏轮回的痛苦,把三宝作为与鬼神一般的救护者。
(ii)特殊的所依处 这是指属于大乘种性之人、天等,已得清净之(成就)补特伽罗。
(三)皈依的境
(i)普通的皈依境 在这个项目之下有三宝;
a.佛宝——是指那断、智、力三者皆已圆满之佛陀薄伽梵。
b.法宝——
①宣说的教法:十二部经等。
②证入的教法:道谛及灭谛。
c.僧宝——
①属于异生类的僧团,比丘四众等。
②属于圣者的成就僧团,那得到四圣果或八支分的人。
(ii)特殊的皈依境 这可以由三方面来说:
a.从对象的观点来看,佛宝就是具有色身的如来,法宝就是大乘经,僧宝就是菩萨之僧团。
b.从现观(或证境的)观点来看,佛宝就是那具有法报化三身的人,法宝就是那寂灭的正法(涅槃性),僧宝就是登地以上的诸菩萨众。
c.从究竟的观点来看,只有佛宝才能算是真正的究竟皈依处。
为什么佛陀才是真正的究竟皈依处呢?
就是说因为佛陀具足法身之德相,不生不灭而能显现诸相和断灭烦恼等殊胜功德,所以才能够成为究竟的皈依处。
那么法宝和僧宝二者,就不是究竟的皈依处了么?
答案是:法宝者有二种。
一是义法,一是证法。
一、义法
义法者不能超出名言及文句之范围,好象行抵彼岸时,舟筏就必须弃置。义法者终被抛弃亦复如是。
二、证法
证法者亦可分为两种。
1.道谛者属于有为法之范围,不是常法,乃一种被学习之法,所以不是皈依处。
2.灭谛者声闻乘所宗,如吹灭的灯一样,已经没有继续的存在,空无断灭,所以也不能是究竟皈依处。 僧伽者他们自己也怖畏轮回之苦,要向佛陀求皈求救。自己尚有怖畏之人,怎能为别人作究竟之皈依处呢?
此处所说的不是与前面所说的皈依三宝相违反吗?
答案是:(前面所说的皈依三宝,)乃是接近众生的一种方便耳。
佛陀正法与僧伽,三种差别及三乘, 摄受接引信士故,权立三种皈依法。”
这是说由三种功德,三乘教法,三种行持和三种信心等而(随机)调教各类众生。
例如:
(一)为了接引喜爱菩萨乘之众生而宣说佛陀之种种功德,对佛陀仰慕最深之人,就教以“皈依二足尊之佛宝”而调伏之。
(二)为了接近喜爱辟支佛乘之众生就宣说法宝之功德;对法教最为仰慕者,就教以“皈依离贪之正法”而调伏之。
(三)为了接引喜爱声闻乘之众生而说学处之功德;对僧伽仰慕最深者,就教以“皈依团众之最胜者僧伽”而调伏之。
用以上三种教相而摄受六众(?)而宣说三种皈依处;乃薄伽梵以世俗之方便,对各种众生所建立之次第法乘也。
皈依的时间:
有一般性的和特殊性的两种。
1.一般性的皈依是:从现在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这一段时间中的皈依。
2.特殊性的皈依是:从现在起一直到证得菩提觉位时为止,这一整个之时间内之皈依。
皈依的意乐:
皈依的意乐 亦有一般性的和特殊性之不同。
1.一般性的意乐,是为了使自己能脱离难以忍受之苦痛而作皈依。
2.特殊性的意乐则是为了使别人能脱离难忍之苦痛而作皈依。
皈依的仪轨:
皈依的仪轨 亦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两种不同。
1.一般性的皈依
仪式如下: 最初受皈依之弟子应先向上师祈请(传授皈依),然后上师应在三宝前作供养行。若(条件不足)未能行供养,则应缘想三宝住于虚空中,以意识观想而行供养及礼拜。然后上师唱念下面之皈依文,弟子亦随而复诵之: “十方一切佛陀及菩萨,请您们护念我啊!上师请您也护念我啊!弟子某某从现在起一直到未证菩提之前,(以身心性命)来皈依二足尊之佛陀,皈依远离贪欲的正法,和皈依殊胜团众之僧伽。十方一切佛陀及菩萨,请您们于一切时护念我,为我作归作救,作皈依处。” 受皈依之弟子应当以最诚意之心,如是至心祈祷,念诵三次。
2. 特殊之皈依
仪轨 此可分为前行,正行和结尾三部分。
(1)前行
是在一个合格的上师前,供养一个具有鲜花的曼陀罗,并向他祈祷请求传授皈依法。
此时上师对来求之弟子,若认为具有大乘根性,堪为法器,
于初夜时,应准备建立三宝造像,陈设供品,并宣讲皈依之利益及功德和没有皈依之过失及危险,
中夜时再开始作正行之仪轨。最初,应该于三宝之造像起真实感,对之礼拜及供养,然后弟子随上师念诵下面之祷文: “一切佛陀和菩萨,请您们护念我啊!上师请您也护念我啊!弟子某某从今日起,乃至未证菩提之间(以身心性命)皈依一切二足尊之薄伽梵佛陀,皈依远离贪欲之寂静涅槃法,皈依住不退转圣位诸菩提萨垛僧众。十方一切佛陀及菩萨,请您们于一切时护念我,为我作皈作救,作皈依处!” 如是念诵三次,然后观想迎请现观境之三宝前来真实相对,如在目前,对彼礼拜供养,心中诚挚地想道:“一切三宝都知道啊!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三宝都清楚啊!”
这样想着依上面的祈祷文念诵三次,就进入惟一空性之皈依三宝法,依三轮毕竟清净(无能作,所作及作业三者)之见而行礼拜供养及皈依,心想: “一切法本来无我,无任何实体,佛、法、僧三宝亦复如是,这才是无尽之皈依处、恒常之皈依和圆满之皈依处。”
《马着巴请问经》云: “怎样才是以没有尘嚣的心来行皈依呢!”
A.皈依佛
那是说:能了解所谓圆满佛陀者乃一切法空,无色、无相,无法可立之定义,此即是皈依佛。
B.皈依法
能了解一切万法毕竟归溶于广大之法界性中,此即是皈依法。
C.皈依僧
能了解有为法和无为法没有丝毫的差别,此即是皈依僧。
后夜行仪轨皈依之结尾时,应先举行供养以酬谢三宝之恩佑。
一般之皈依处是指能于一切苦痛作皈作救,于三恶道,绝望之困境及种种怖畏时为作皈作救。
特殊之皈依处是指能够回护行人不堕于小乘及外道之法薮中。
皈依后应当时常尊奉之行则(或学处)如下:
(一)于一切时应当努力供养三宝,在自己饮食的时候也应该先供养三宝。即使遭逢性命的危险和被诅咒时,也决不背弃三宝。时常不断的思念三宝之功德。受过皈依的人,应该这样去学习和训练自己。
(二)除了皈依佛外,不再皈依其他神祗。
皈依法之后,从此不应对众生作损害之事。
皈依僧之后,从此就不再依止任何外道。
(三)于如来佛宝之造像应时时恭敬,即使一个土制的半截泥佛像也应该殷重恭敬。
对于法宝之所依:经卷和书籍应时时恭敬。即使是佛经上的一个字,一句话,都应该尊敬顶戴。
对于僧宝、法师们也应当时常恭敬。即使是他们的日常用具,甚至那袈裟上的补钉也应恭敬尊重。
皈依之利益
略说有八;
(一)常遇佛法,趋入内道。
(二)能作法师,为众所依。
(三)昔作恶业,皆悉清净。
(四)不为人与非人等障碍所损。
(五)一切所作,皆得成办。
(六)常具广大福德之因。
(七)不堕恶趣。
(八)速证菩提。
第三、受七众戒之任一种
现在讨论发菩提心之第三个条件;受持别解脱戒。这包括四众或八聚。除了极短期的八关斋戒以外,其他七种别解脱戒中之任何一种,皆可作为发菩提心之条件基础。
《菩萨地论》说:七种别解脱戒之受者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和优婆夷。这就包括了(全部的)出家和在家众。
在此七众的戒律中,只要受持任何一种的别解脱戒,就可以了。
有人会问:“为什么发菩提心一定要受持别解脱戒呢?”
这个问题可由(一)引用譬喻,(二)引用经文和(三)根据道理三方面来回答。
譬如说,要迎请一个大转轮圣王来,不能请他到一个充满污秽和垃圾等不干净的地方,必须要请他到一个打扫清洁,布置庄严,使人心情适悦的华厦中才合适。同样的道理,发起菩提心王(的大志)时,在一个充满了身、口、意的污秽和罪业的心中,是不能成事的。那是需要一个身口意三业清净,持戒庄严的身心中,才能发生作用的。
就道理来说,别解脱戒的性质和其主要精神,是着重在“不作损害他人”之事。而菩提心戒则正是要利益别人和不作损恼别人之事,所以是应理的。
难曰:“别解脱戒说,黄门阉人和某些天人(其无性机能者),皆不能够得别解脱戒。这样来说,他们不是没有发菩提心的机会了吗?”
答案是:经中明言(即使这些人)也是可以受持菩提心戒的。
又难曰:“别解脱戒在命终之时,一定会舍去,可是菩提心戒却是(永远)不会舍去的。这样岂非菩提心戒失去了依处吗?”
答曰:“受别解脱戒的人有三种不同的意趣。若是为了获得三界的快乐而受戒,那就是业果性质利乐之戒。若是为了(出离三界)彻底解除自己的苦痛而受戒,那就是声闻出离性质之戒。若是为了证取大菩提而受持别解脱戒,那就是菩提心之净戒了。
前二者之别解脱戒在黄门阉人和诸天的身上是生不起来的。死时其戒相亦会自然消灭。破戒之后也不能忏悔而复戒,所以这两种别解脱戒不能为菩提心戒之依处。至于菩提心之别解脱戒(则与二者大不相同)。黄门阉人和诸天皆可受持。死时其戒相亦不会舍去。破戒后亦能忏悔复原,所以它既能作生起菩提心之依处,又能作相续菩提心之住处。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发菩提心之合格人需要: (一)、具足大乘种性者, (二)、已经皈依三宝者, (三)、具足七众中之任何一种别解脱戒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