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笔记软件,当之无愧的NO.1只有印象笔记了,这头绿色的大象自从还是舶来品的时候,就让人们知道这个英文名为Evernote的笔记软件是何等的方便快捷。进入中国大陆以后,更名为印象笔记的它更加顺应国情,大幅度提高了收集整理的速度,也给自己增加了很多接地气的功能。之前台湾电脑玩物出版过两本关于如何使用Evernote的书籍,都非常的精彩。在学习之余感觉遗憾的是怎么没有国人出版一本关于大象的书呢?
正遗憾间,时间管理培训师李参就恰到好处的出版了这本《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一口气读完以后,感觉如饮醇酒,香醇可口。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是让你深入思考、慎独自省的空间;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是让你看到差距、奋力提高的空间;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是让你构建框架,打造品牌的空间。
而李参老师在这本书中,利用印象笔记这款软件,出神入化的把自己如何构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方法论和理念展示给读者看。
中间为李参老师,左一为作者思维逻辑,记为了忘
之前记得郝明义在书中写过一句话:
上帝给人类一个很强的CPU去思考,却给了很小的硬盘去记忆。
的确,我们的脑子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我们的思考,而不是记忆。印象笔记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利器,就在于它可以当做我们的“缓存”,帮我们记录很多事情,腾出空间来帮助我们去思考问题。李参老师也强调这一点:
把自己的大脑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思考、创造,而不是记忆。
个人想要成长,想要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单独一个博闻强记肯定已经不行了,因为不管人类的记忆力多强悍,也根本无法和计算机相比。我们大脑作用发挥的地方在于思考和创造,那么,印象笔记的作用,就在于帮我们过滤不需要记忆在大脑中的信息,而是把这些碎片化的东西“赶”到印象笔记中去。大脑只留下本质的东西,然后自己融会贯通即可。这让我想起《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太极剑法,把那些剑招剑术都忘得一干二净,然后,大脑中只留下剑意,这样才能无拘无束的,发挥自己的最大威力。
图片来自网络信息收集,悦读剪藏
对我们这些生活在移动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信息的收集无处不在:
- 办公室上司交代有空给某个大咖打电话要数据
- 午餐时候知道孩子最喜欢的电影即将上映
- 休息的时候看到微信订阅号里一篇文章不错
- 下午上网的时候感觉某段文字很有感触
- 晚餐时发现酒店甜品的摆设很漂亮,感觉可以参考
……
这种情况下,信息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我们的注意力也同样如此,即便我们用了印象笔记这个很强有力的生产力工具,如果使用不得法,依然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李参老师用丰富的经验,在书中介绍了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关注的入口问题——收集箱的概念。
- 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一个默认笔记,命名为“收集箱”;
- 所有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收纳进来的数据、信息和材料都先纳入到收集箱
- 定期清空收集箱,解决信息堆放以后再也不看的问题。
事实上,我在知识管理训练营中也提倡大家所有收集到的信息,先过一遍收集箱。不管是微信文章,还是拍照影像或者语音文字,都先统一到收集箱,再看看是什么,有什么价值。这里不得不说,印象笔记的chrome浏览器插件——“悦读”和“剪藏”简直就是信息收集的神器,尤其是后者,在网页信息浏览的时候可以很方便的把感兴趣的网页正文或部分文字收集到印象笔记,而且在百度或谷歌(如果你有梯子)搜索相关信息的时候,也可以将你已经收集在大象里的咨询显示出来,非常省事的设计。
构建体系,标签帮忙
而把信息收集起来以后,如果不能形成体系,那么一大堆碎片化的信息对个人成长,个人职场竞争力的形成也是毫无用处的。李参老师有整整两个章节的内容,去分享如何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如何构建个人信息库。具体方法看起来我和自己的方式大同小异,但李参老师沉浸在印象笔记领域多年的经验让自己的方法论更加有逻辑性,效果想必也会更好。大体方法就是:
- 根据个人目标设置领域。
- 按照领域目标确定关注点
- 以点带面信息收集加工
- 聚沙成塔积累汇聚知识
- 实体文件图书电子化
- 阅读内容用印象整理输出
- 广泛应用印象管理工作生活
这里面最精彩的内容莫过于对标签使用的分享了。标签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给信息增加更多的维度,为一条笔记设置多个标签的时候,可以让笔记更加方便被检索出来,日积月累的结果,则是更加容易让自己的体系变得方便可控。
道术器用,伴你成长
当你高频度的使用上一年半载以后,这头大象分明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成长的利器和良伴,我们在确定自己需要不断成长,确定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构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使用这个工具帮助我们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在使用印象笔记的过程中养成加工信息的习惯,树立成果导向的理念,建立关注领域的知识体系,则可以最大程度的调用软件的力量,让自己成长的速度翻倍,和印象笔记一起飞速成长。
印象笔记伴你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