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are you?
14岁的 Sophie 被一封 “来历不明” 的信里的问题问住了。她盯着镜子里的自己想,如果她不叫 Sophie,改叫其他的名字,那么她是不是就有可能不是她,而是另一个人了呢?她想象不出用另外一个陌生的名字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场面......Sophie 不能理解的是,She could choose her own friends, but she certainly hadn't chosen herself. She had not even chosen to be a human being.
这种困惑搁在几年前,或是当我们和父母不愉快的时候,也是常会脱口而出的不负责任的 “质问”,只不过如今却不会这样想,更不会这样问了。固然哲学有许多触及心灵深处且难以回答的问题,但一味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却也不是哲学的本意。正如书里所言,it's easier to ask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than to answer them. 于我而言,对哲学的了解与学习,最终目的在于引发自己的不断思考,保持对万事万物的好奇之心,不轻易妥协于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便够了。
回到开头的问题,who are you?我是谁?此刻我能想到的有以下几个角度:
1,名字而言,不过是一个符号,并不能说明什么,或许姓氏还带着某些传承的意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层文化属性也终将越来越淡薄......
2,外表而言,亦不过是表象,现在的整容技术和化妆手段的出奇入化,外加社会对各种 “奇葩” 的猎奇之心,都不需要多高的 “包容度”,照样可以活出各种精彩......
3,个性,有先天和后天之说,但终究是后天的影响大过先天,而最关键的还在于自己的内心倾向~
4,生活方式,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所以要想做一个不一样的烟火,“读万卷书” 和 “行万里路” 是少不了的。
5,最后是一个有点悲哀的 “身份标签 label”,基于社会属性,即便我们高喊不要 “标签”,却也每每难以挣脱而出。且不论时下流行的各种 “斜杠标签”,光是 “角色标签” 已经让我们很透不过气来了......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哪一项都不轻松。
所以,这便需要我们思考另外一个更实际的问题: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f we ask someone living on the edge of starvation, the answer is food. If we ask someone dying of cold, the answer is warmth. If we put the same question to someone who feels lonely and isolated, the answer will probably be the company of other people.
本书作者列举出来的回答,不就是马斯洛的 “需求层次理论” 吗?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自然在这短暂一生中的追求也不一样。这个问题除了引发我们自己对当下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的思考,更是提供了我们另外一个 “同理心” 的角度,去理解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的所作所为。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和现象,不过是因为彼此对 most important thing 的理解和追求不一样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