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片走到如今,许多框架早已搭建完毕,甚至什么段落反派入场,什么段落交代主角等等这些都有明确精准的规定,部分观众对这样的俗套早就厌恶了,类型需要有人来突破。
于是2015年的《王牌特工1》让我们嗅到了一部英国传统特工电影所散发的“新鲜感”,《王牌特工1》赢就赢在了对类型电影的翻新和混组,这是一次对传统的改造和颠覆,它“变”得非常成功。
《王牌特工2》到了2017年,“王牌系列”第二部在万众期许中上了院线,这次它同样在试图突破传统类型片的桎梏,将英国的绅士同美国的牛仔并置在了一起,这是两种文化的糅合。
从历史渊源上看,大不列颠曾是北美大陆的宗主国,不免让人猜想:这怕是导演创作上的一次戏谑。但在中国市场,这种文化糅合的点以及埃尔顿·约翰这位英国歌手所贡献的笑点,恐怕不是每一位中国观众所能够懂得的。
当然,这只是文化上的隔阂与评判电影质量本身无关。
一部续集自然要同前作相比,第一部里讲故事的节奏感、每段戏错落有致的合理分配、动作场面的优秀设计、灵感乍现,堪称妙笔的烟火爆头情节都是它获胜的法宝。而在第二部里,节奏没了,取而代之的只是中间那冗长无趣的支线剧情抢了主线的时间。
如果说在第一部,导演将各种元素(动作、喜剧、cult恶趣味、间谍、漫画风···)拼贴在一起还没有导致失控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知道克制。
而第二部里就完全放手,不打算往回收了,一上来英国特工们就被反派一窝端、武器及科技装备大幅度地升级、被塑造得如此强大的反派,其基地就被仅三个人毁灭了。
特工们的集体被灭是一贯秉承着导演从不吝惜剧中人物死活的原则的:叫你死你就得死。
可这种死法未免太过度了些,到了后半段梅林的被炸牺牲则更是无聊的硬式煽情。他的牺牲简直就是无意义的荒唐。
导演试图感动观众,但在前面如此多死亡、夸张的铺垫里,故事告诉我们:电影里的这个世界缺乏人类真实的情绪。在我们看来生死大事的问题在电影里都是小事了,观众又有何种理由为梅林的死流下一滴眼泪呢?
我们并没有感情抒发的合理渠道,毕竟在电影里,情绪是要累积的,不巧的是,导演没有成功地提供给我们一个合理渠道。
要哭也要为这个角色被这样粗暴对待的遭遇而哭。
而片中各种杀人武器照样是第一部里看似平常人家的生活用品,在强攻致幻乐园时,它们的威力较第一部相比大大增加了,几乎是遇到神佛皆杀的地步。
前期被塑造得如此强大的女毒枭就这样被“日常用品”毁了窝。
两部反派的人设则是一部比一部狠。
在第一部里,哈里(科林·费斯饰)将艾格西(塔伦·埃格顿饰)训练成一名优秀特工,艾格西由一名得过且过,生活无望的青年蜕变成一名优雅的强者,这种英雄的成长模式是观众喜欢看到的,这便是“原型神话”模式,这样对观者有着强烈的心理暗示,弥补了在现实生活里不可得、无法解决的遗憾和欲望。
到了第二部里,英雄已成,剩下的便是独自行动,唤醒哈里,挑战反派,克服困难,为了爱人也为了世界,这就回到了老套的类型片模式了。
即使在中间加入了由美国总统引出的左右派的政治理念之争、女毒枭的作恶动机及其依据、牛仔特工反叛战友的理由,但都是浅尝辄止,人物形象片面化,也并没将主题深刻多少。
总的来说,导演困在第一部里出不来,将它所有的东西全都放到了第二部,来了一个加强版,“度”就这样被他自己给破坏了。
第二部依旧有亮点,从对电影的贡献方面来看,导演是有志于对原有类型片模式进行突破和创新的,可,这次的突破是遗憾的。
本文首发于“百度电影吧”
约稿、转载请简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