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
中科大的刘姓博士生因为种种原因被推迟一年毕业,在旧历年猪年即将到来时,带着绝望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人生。从刘同学的人生履历看,他应该算得上学霸型的学生:本科在科大,研究生在科大,博士生在科大。求学路上可谓顺风顺水。可是,就在将要给自己的求学生涯画上圆满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挫折,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头上的天塌了下来,生命对自己已经没有了意义。于是,在家人焦急的等待中,他选择了与这个世界的诀别。
事件二:
因为不知道知网是什么,翟天临摊上了大事。作为一个博士生,居然对学术期刊权威认证机构一无所知,这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尽管不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业内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虽谈不上样样精通,起码也要有所了解。正是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结果一下子把自己推到了绝境。高考数学只考了19分,居然能够考上电影表演的最高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不需要亲自写毕业论文即可毕业,然后又能够顺利考上研究生,接着有考入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攻读博士;迫于压力写了一封公开的致歉信,结果又有超过20%的内容是借鉴别人的。当所有这些都汇集到电影表演的准博士翟天临身上时,不由得不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作为富二代在演艺界顺风顺水,是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表演才能;准博士在学业上能够表现出如此的天赋,是不是实至名归。总而言之,因为简单的一句“知网是什么”引发的连锁反应,是翟天临始料不及的。但由此深挖出的对学术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存在问题的追问不会因为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作出的声明就息事宁人。人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教育部发言人“对学术不端问题零容忍”的表态,翟天临事件会给公众一个合理而透明的交待。
事件三: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篡改2018年研究生复试成绩一事,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切。2018年3月22日,该学院研究生入学复试考试举行之后,“张军召集党委书记练伟杰,纪委书记杨毅仁,副院长余志文开会讨论篡改分数,其间余志文与杨毅仁当面命令工作人员删除原始数据,并检查翻看手机和电脑。”篡改分数影响了录取结果,5名原本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的考生通过调高分数被录取,2名考生被调低分数后丧失了录取资格。这样,考生拼尽全力,经过无数挑灯夜战的奋斗就轻而易举地败给了几个院领导的“勾勾画画”。时值2019年研究生复试正在各个高校进行之际,媒体曝光这样的事件有“秋后算账”的味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由于几个领导的恣意妄为把几个本应该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被残酷地挡在了大门之外,而另外几个没有资格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的人却踩着别人的身体正享受着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
简单地梳理,最近几年在中国高等院校发生的事件可谓是层出不穷,花样迭出。事件涉及的主体有老师,有学生。而问题的指向是多层面的,既有学术不端,又有职业操守,还有人性人格扭曲。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原本充满神秘感的象牙塔也不再那么神圣,公众对其怀有的敬畏感随着一件件大跌眼镜事件的曝光而慢慢变淡,甚至消失。
把目光从一个个变味,甚至充满血腥味的事件现场收起,让情感从感性回归到理性,再去审视中国的教育,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俚语来描述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不为过的。自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态势之后,中国教育由传统进入变革激荡期。这样很多原本隐形的问题随着时代发展浪潮的冲击日渐显露出来。这些问题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有外在的,更有其自身内在的。也正是这些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根治,使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很多都或轻或重地患上疾病,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按照时间的先后梳理,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组成的中国教育立体的金字塔中,各个层级都存在着问题,幼儿园的虐童事件、问题食品事件,小学的校园欺凌事件、性侵事件,初中的霸凌事件、学生自杀事件,高中的殴师事件、跳楼事件,大学的投毒事件、学术不端事件。回顾近几年发生在教育领域的林林总总的事件,它们除了具有地域性的差异,更多表现出的是共性,而且都与教育本义所追求的目标严重的背离。随着社会监督主体向立体发展,信息日渐公开透明,原本被遮蔽的见不得阳光的问题经过深挖后,慢慢暴露在阳光之下。
社会的转型期,事关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大计,教育发挥的作用是其他社会事务无法替代的。国家的发展,经济的振兴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可是,随着各级各类学校各种问题的出现,不由得不让人引发对教育的拷问。教育是培养人的,涉及教育的施动者和教育的受动者。既然是以人的精神劳作为活动的主题,那么劳动的结果如何,取决于活动涉及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教育者首先要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只有“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才能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如果教育者人格分裂,职业失范,心术不正,对接受他教育的人来说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不幸。至于受教育者如何成长和发展,除了外力的作用,更多取决于自己。接受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习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应该是人格养成,心性涵养的过程。祛除人性中的兽性,以向善的心态面对生活,处理好学习与做人,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心怀善待生活、人生和社会之心,即使学业上不是一帆风顺,也能够阳光地面对。
回顾过去的一年,从中央到地方,针对教育的发展问题也出台了许多针对性的文件。从文件涉及的对象看,有规范办学的,有指导行业发展的,有给学生和老师减负的,有教师职业发展的,有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把这些整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全方位地规划未来教育发展的蓝图。可是,文件作出的规定,提出的要求是美好的,但真正落到实处时出现的是落地无声的尴尬。幼儿园教育发展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结果仍然会不时发生一些让人心痛的事件;中小学教育的减负令可谓严厉,但应试教育的机械性驯化,无节制地填鸭灌输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有甚嚣尘上之势;高等院校抢生源,自主招生的混乱,师生的学术不端,师生间建立的新型劳资关系等越管越疯狂等。当这些拼合在一起,编织出的立体的中国教育画卷不是艺术的精品,而是怪胎,溢出的气味让人头晕目眩。
教育不是简单的口号,教育的变革也不是依靠出台文件和意见就能够完成的。教育的世界虽没有到风雨如晦、鸡犬不宁的地步,但在一些地方,在不同的学校经年累月沉淀的顽疾,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是很难根治的。幼儿园过早的知识化教育,中小学育分、培养考试机器的教育,大学不学无术、弄虚作假的普遍存在等痼疾的革除,远非一剂神药可以治疗的。要真正让教育的天空风清月明,凡是与教育的相关方都应该有一种“浴火重生”的意识。国家政府的层面,既然已经有了明确的指导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就应该加大落实的力度。如果仅仅止于文字的层面,纵使文件意见满天飞也无济于事;教育的执行者要敢于打碎传统教育思想的枷锁,从育分的重围中突围,把育人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有这种眼光,教师要有这种情怀;教育的接受者首先要把自己看着有血有肉的生命存在,而不是只知道追分,不能只生活在成绩和排名围筑的狭小时空中。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的,在整个活动中,人是第一位的。只有学会做人,懂得做人,敬畏生命了,成才才有了可能。如果没有成人,即使成才了,也可能是庸才,甚至是危害社会的虫豸。
教育的肌体虽没有到病入膏肓的程度,但各种疾病集于一身,已让它不堪重负。要让它康复,以现有的情况看,尚没有一剂良方可以治疗。当然,从病理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疾病的医治都需要一个过程,教育的疾病也如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是治好病的前提;精于本业、勤于本业、敬畏本业,是治好病的保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捍卫职业称谓是治好病的根本。如果三个方面都呈现健康良性的发展态势,教育这棵大树会枝繁叶茂起来。(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陈士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