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婚育杂谈读书与国学
第二章 “道自传之”:我为什么要学?

第二章 “道自传之”:我为什么要学?

作者: 田园泥土香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8-10-20 23:01 被阅读31次

    《中国教育,拿什么拯救你?》

    第二章   “道自传之”:我为什么要学?


    何谓“道”?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第一个和第三个“道”是名词,可以翻译成“道理、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翻译成“说”。“非常”也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古代它是两个词:“非”:不是;“常”:永恒。

    这是【百度百科】对于“道”的解释。

    事实上,“道”就是“自然规律与自然法则”;“道”就是“学习与应用”;“道”就是“理论实际相结合”;“道”就是……

    人一旦得“道”,就很容易成功,要不2500多年孔老师发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感慨。

    由此可见,“道”是多么的牛!

    那么,教育之“道”在哪里?

    一、教育之“道”在哪里?

    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在回到孔子老师在2500多年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与“死”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闻道是明白做人的道理,比死还重要。

    一个人知道怎样做人,就是死了也瞑目。

    不过,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一点各位要注意!不是说我在早晨闻到道了,晚上就自杀。或者说朝上知道道,晚上死了,也不后悔。

    1.“道”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们先看“道”这个字是怎么写的:“道”字是首字头和走字旁而合成的,“道”字告诉人们首者、头也、用头走路,走者行也,用脑去思考问题,用心去判断是非,得出的结论就是“道”。我们平常办某件事,遇到困难时所说“用‘脚’走不通的路,可以用‘头’去走”,讲的就是“道”的规律,提醒人们换个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为什么?

    第一件事情,就是教你去行。如果不行,无论讲多少,都是假的,在欺骗人。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道,不是旁的道,而是做人的道。这个做人之道,比生死之道还要重要。有生必有死,就是圣贤豪杰也免不了一死,可是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之分别。早晨闻到道,就是到晚上死了,也有价值;明白之后,才知道做人的道理。

    再言之,道是什么?就是真理。

    这个真理,任何人也推不翻的。

    真理是绝对而不是相对的,真理只有一个,而没有两个。这个道,是共同实行的道,在儒教可以讲,在道教可以讲,在佛教更可以讲。

    倘若你不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困难是不容易解决的!“道”就是规律,就是方法,就是诀窍。世间万物的运行都其规律,你只有掌握了这个规律,做起事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事半功倍;没有掌握规律,你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会劳而无功,事倍功半。

    何谓“道”?

    一句话“道”就是真理!

    “道”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记住,是“智慧”的结晶。

    老子老师,只不过把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以“道”给她起个名字而已。

    2.教育之“道”在哪里?

    教育之“道”在哪里?

    教育之道在“心”里。

    为什么教育之“道”就在孩子的“心里”?

    我们知道真正的自我教育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教育的最育境界。

    教育之“道”在孩子的“心里”,就是利用“心”的可变性来教育孩子的。我们千万别小看“心”的可变性,要不然为什么在我们古老的中国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说呢?

    这个“道”指的是什么?此“道”者,克魔之术也;此“魔”者,心灵之恶魔也!心之魔,降为贵。

    心魔是什么?是人类的心灵之中的存在恶魔,也就是人心里的魔鬼,此魔鬼一阴一阳,它具有善恶两面性——

    对于教育之道,我们知道《道德经》讲得非常明白,道是世界的本源,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就像太阳从东边出来、西边落下一样,不能改变的叫自然规律。人们办事情必须顺道而上才能幸福,才能成功,若背道而驰,则会痛苦、失败甚至受到惩罚。家庭教育要成功,同样不能只停留在“术”的方面研究,要在“道”上下功夫,才能培养出有希望的下一代。

    我们先看“道”这个字是怎么写的:“道”字是首字头和走字旁而合成的,“道”字告诉人们首者、头也、用头走路,走者行也,用脑去思考问题,用心去判断是非,得出的结论就是“道”。我们平常办某件事,遇到困难时所说“用‘脚’走不通的路,可以用‘头’去走”,讲的就是“道”的规律,提醒人们换个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为什么?

    因为“道”就是真理。这个真理,任何人也推不翻的。

    真理是绝对而不是相对,真理只有一个而没有两个。倘若你不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困难是不容易解决的!“道”就是规律,就是方法,就是诀窍。世间万物的运行都其规律,你只有掌握了这个规律,做起事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事半功倍;没有掌握规律,你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会劳而无功,事倍功半。你说呢?

    关于教育之道老子提出了“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是要求学者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和效果。“不言之教”的“不言”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少说,多做,身教示范。

    身教重于言教,以此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这一点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同时陶行知老先生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让他在心里自己教、自己学——“学一辈子,学到老”。

    所以教育之道就在你的“心”里,教育就是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一棵终身学习的种子!教育就是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一个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

    为什么说教育之道在“心”里?别的“道”我们就不用多“道”了,单“道”亚圣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

    学?就是学习;问?就是请教;心?就是人的主动学、主动问。就是这个“心”的主动,她能使一个平凡的人为君子,成为“大人”,最后成为一个圣人。

    不是吗?

    2500多年的孔老师只因有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之“心”,(《论语》为政)才让这个3岁丧父、17岁丧母、家境贫穷、地位低贱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贫且贱。)仓库管理员、牧场放羊打工仔成为一代教育圣人。

    2500多年的孟老师只因有了母亲的“三迁”及“子不学,断机杼”的教诲,才让这个早年丧父、玩皮的儿童发愤读书,成为中国的亚圣。

    “如今,我们家长对子女是什么“心”?子女对家长是什么“心”?子女对学习又是什么“心”?互相不“放心”!不是吗?为了取获得第一份情报,“跟踪、盯梢、窥探、打听”成为父母的拿手戏和法宝。家长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孩子成为家长最亲密的“心痛人”。

    你看,作父母的教来教去,教到最后却成为孩子最亲密的“心痛人”。

    你看?孩子的“心”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痛”的了,此时刻,还能教好吗?还能育好吗?

    有道是“育书先育人,育人先育心”、“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现在我们的教育在不懂孩子的“心”的时候,让孩子纯洁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天生爱学习的大门不知何时早己关闭,他能不逃学?他能不厌学?此时此刻你还能打吗?骂吗?越打越骂“心灵”越受伤,“伤”到一定的时候他不会给你说“拜拜”,就不辞而别,远走高飞,此刻你还打谁?

    孩子的心田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只要你播下一粒开花的种子,只要你因地制宜,掌握好浇水、施肥的时间和度数,请你相信,这朵美丽的“心花”早晚就一定会为你“怒放”。为什么要加一个“早晚”呢?因为“花开按时龄,人学按年龄”,每一朵花都有她“怒放”的时间,每一个孩子都有他学习的年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成才的过程。这就是“道”,是规律,是真理,谁也不能违背,谁与其争锋是会受到“道”的惩罚。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个神奇的宫殿,她能使天堂变成地狱,也能使地狱变成天堂;她能让天使变成魔鬼,也能将魔鬼变成天使;她能将幸福化作痛苦,也能让痛苦化作幸福。

    看到了孩子的心没有?

    心是田地,是一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田地。

    心是宫殿,是一个变幻莫测、变化多端的神奇宫殿。

    教育之道在“心”里,说的就是利用“心”的可变性来教育孩子的。我们千万别小看“心”的可变性,要不然为什么在我们古老的中国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说呢?这个“道”指的是什么?此“道”者,克魔之术也;此“魔”者,心灵之恶魔也!心之魔,降为贵。

    一个是勤奋之道、一个是懒惰之魔;

    一个是吃苦之道、一个是享受之魔;

    一个是天堂之道、一个是地狱之魔;

    一个是天使之道、一个是恶魔之魔;

    一个想读书之道、一个想贪玩之魔;

    一个是恻隐之道,一个是凶恶之魔;

    一个是恭敬之道、一个是是非之魔;

    一个早起床之道、一个晚起床之魔;

    一个是大公无私之道、一个是贪婪自私之魔;

    可见,“心之魔”是人成功的障碍、成圣之大敌、成贤的挡路虎。

    那么,人怎样才能战胜“心魔”呢?“道”和“魔”是对立的矛盾,心中只要有“魔”就有“道”的存在,因为“道”是克“魔”的武器、法宝、法子、法术。我们知道“心魔”它有“一阴一阳”两面性,当“阴盛阳衰‘的时候,它让懒惰、享受、贪玩、贪睡之“魔”就会涌上你的心头,此刻“道”就会站岀拿起武器来跟“魔”作战,以至战到“阳盛阴衰”让你早点起床、勤奋读书、努力工作方可收兵回府。

    “心魔”在人的心里是一直存在的,一般都隐蔽着。有时时隐时现匿、有时突然产生;它可以磨练人,给人智慧,让你成长、成功;还可以吞噬人,给人麻痹,让你失控、失败。“心魔”它为什么能使凶猛的大老虎变成乖巧温顺做小绵羊?“它为什么能使乖巧温顺小绵羊变成凶猛的大老虎?这就是“心魔”磨练人、吞噬人的结果。

    如果有人问你,人最大的敌人是谁?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回答“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认识自己”!

    为什么?

    2500多年,就有一句早已给我们准备好答案:“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老子《道德经》三十三章 )

    这点,也正如人们也常常说的“战胜他人,你可以成为英雄豪杰;唯有战胜自己,你才能成为圣贤。”

    “战胜别人最容易,战胜自己最困难”,此“困难”指的就是心魔。

    为什么“道”之术高一尺,而“魔”之心却高出一丈呢?这是困为克“魔”之“道”本身就有极大懒惰性,倘若没有“魔”的不断出现他会越来越懒惰。

    这就是修“道”的坚难,难就难在退步容易进步坚难。心之“魔”战胜“道”之术,其实,大道并不远人,是人自己要远的,所以孔老师说:“道不远人,人之谓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

    这是因为“人皆有惰性”。

    可见,是“魔高”之“丈”的存在性,才让“道高”之“尺”生存起来。

    大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某些方面还应该感谢“魔”。

    看起来心魔不好战胜,要不然这个世界的人人都成为圣贤了。

    懒惰之魔人皆有之,关键是我们如何将其战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看看年青的周恩来是如何战胜懒惰之魔的“早晨没起来的时候,觉得天气较往常冷得多,越怕冷越懒得起来,一直等到十点多钟太阳都已上窗了,才忙着穿衣裳起来。想我来日本已经三个多月了,只因为不入学校预备,自由,有时候便学懒了,较起我在南开(中学)时的活泼样子实在差得多,从今后须要把我这懒病除去方好。”(1月3日)(摘自《美文》2007年第16期 第21页)

    可见,人一旦战胜自己“心魔”,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孩子也是如此。

    看一看:现在被我们称为“差生”的学生,他们心中的求学之“道”,早已被“心”中的厌学之“魔”所替代,他能不逃学吗?他能不辍学吗?面对疯狂的网络游戏他能不玩吗?他能远离吗?

    所以,教育之道在“心”里!!!

    3.那么怎样制定符合自己孩子要求的教育之道呢?

    《礼记》讲“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为什么这么说呢?

    德是什么?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早在上世纪,联合国教育会议就留下了一句名言:“21世纪就要到来,全世界面临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德育问题。”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真正的大德,是以符合道为宗旨的。你的所思、所言、所行,符合道了,你的德行就好了。不害人是“道”,助人是“德”,若损人利己,那就缺道,缺德了。

    “道”是非常的厉害“武器”,此“武器”它还不是一般的厉害!不信,我们看看再说:

    我们常说“打狗也得看主人”,这是为什么?因为狗的主人得“道”了。在旧中国不是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说吗?一个人得道,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这句话也很有意思!就是说狗与狗还是有区别的,如同它们的主人一样,有的狗想打就打,有的狗不能随便打,该打的也不能打,不该打的时候更不该打,这就要看主人是谁。主人有钱有势,狗也会仗势欺人,打狗也得给狗面子,不给狗面子,就等于不给狗主人面子,不给狗主人面子,就要受到威胁,就要挨板子,就是不识时务。狗都能沾上主人的光,别说他的亲戚了,更不能随便得罪。在过去,常把当官看成“得道”。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我们常说某某“道行”深得很,又说“得道”能成仙,长生不老。

    孔圣人曾经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说“闻道”比死的都重要。早晨闻道以后,就是到晚上就是死了心甘情愿。。

    你看,家中一人得了道,鸡犬都能天上飞,能成仙,死而无憾也。

    好了,看到“道”的威力吗?你能说“道”不牛?

    什么是“道”?

    《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什么?是能阳不能阴的教育,那里还有什么“道”?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中庸》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告子上》)

    《呻吟语》中讲“静养心,德养身,善养人,仁养天下万物,道养万世。”

    为什么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什么说“匹夫不可夺志”呢?我们看“志”是怎么写的?因为“志”就是“匹夫”之“心”、就是“士”人之“心”!”人如果没有了“志”,犹如一个人没有脊柱,他能站起来吗?“志”就是“匹夫”、“士人”的脊柱!-个人只有在他“志向远大”的时候,他的“斗志”才能“昂扬”、他的“雄心”才能“壮志”!

    教育之“道”,就是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一棵终身学习的种子!

    二、播下龙种,为何收获跳蚤?

    马克思说过,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实际上,这句话是是德国诗人海涅的名言,

    那么,龙种是如何变成跳蚤的?

    李天一是怎样从“天才儿童”到轮奸犯?

    李天一作为名门之后,家庭的声望,给他带来了社会的宠爱以及家庭最好的艺术熏陶。李双江老师曾向新华网表示:“孩子总归学不坏,因为我们所给他的东西都是正面的。”

    2011年3月6日,李双江曾做客新华网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李双江在访谈中大谈孩子教育。

    “我儿子天赋好,但我们现在不逼他。他喜欢运动、喜欢交朋友,电脑在他手里我看就像弹钢琴一样,他思维非常灵敏,英语单词随便就能记几千个。这代人是我们的希望。所以我们的下一代我认为了不得,我非常高兴。孩子总归学不坏,因为我们所给他的东西都是正面的东西。”

    记者问及,“你会打他吗?”

    李双江说:“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据《华西都市报》)

    李双江老师孩子总归学不坏吗?

    李双江老师给他的孩子东西都是正面的吗?

    我们看,2011年9月李天一打人后——

    为什么狂言谁敢打“110”?

    为什么高喊“我爸爸是李双江”?

    为什么第一想到是李双江,难道是因为他是爸爸吗?而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打人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严重后果,不懂得承担责任。

    这不,事发后,李双江亲自探望受伤夫妇,并代子道歉:“子不教,父之过……我当兵50多年”、“我没有教育好儿子,我对不起你们夫妇,我宁愿你们用棍子把我打一顿。”言语之间似乎带着哭腔。临走前,李双江深深的鞠躬,承诺一定会给个说法,不会放纵自己孩子犯的错。(李双江看望伤者替儿子道歉:宁愿你们打我一顿2011年9月8日 中国新闻网)

    一个简单的“代”孩子挨棍子,说明家长对子女的错位的、扭曲“爱”;可是,他却无意中剥夺了李天一自己承担责任的教育机会。李天一做了损害他人的事情,让李天一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李天一从小就懂得为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教会孩子懂得尊重他人,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独立地承担人生的责任,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有人认为今年17岁李天一的“重艺、缺德、失教养在中国式教育下,他仅仅是典型,绝不是唯一”。

    这是为什么?

    在一次采访中透露,梦鸽期望李天一“长大得诺贝尔奖,当大官”。作为母亲的梦鸽老师要求孩子处处都要比别人的孩子优秀。

    首先我们要知道所有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这是毋庸质疑的,很正常,但是要注意方法的运作。孩子在妈妈眼神、心目当中已经得到了“我就是老大”的信息时,那他跟小朋友、同学交流时就会自然按这个去操纵或控制别人,甚至某种程度上再学学爸爸妈妈的言行、命令,再加上他在妈妈的眼神中反复确定,孩子会形成唯我独尊的想法。

    父母这样的过高的期望,往往会给孩子带来的是巨大心理压力。众所周知,人无压力轻飘飘,但压力过大往往会压垮一个人,正如弹簧在超过其承受极限的压力下都会崩溃变形一样,一旦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孩子就会沮丧失望,干脆“破罐子破摔”,放弃了对自己的期望。

    李天一,之所以有今天的“无法无天”,很可能与其父母的过高的期望有关。

    于是乎,我们的又发出了“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的感慨!

    “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这是德国诗人海涅说的话,对这句诗的理解,我以前是非常的肤浅,只是从字面上看,什么龙种?什么跳蚤?什么意思呢?有许多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最后的结果却不怎么样,甚至恰恰相反、南辕北辙。现在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痛苦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事例随处可见。比如,有的父母一心一意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结果呢,孩子却变成了“虫”、变成了吃人的“大虫”、变成了吃人的“老虎”、变成了吃人的“魔鬼”。

    家庭教育是人生重要的教育。而中国又是-个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为了教育好孩子,那些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想走捷径的父母:一不了解教育之道,二懒得自己琢磨教育之法。

    而是双眼紧紧盯着家教书,听说某岀版社又推岀一批家教成功之书——“北大、清华、哈佛”培养秘诀,某某“大师”又推出了某某教育法,你看有的家教书上说“幼教”是荒唐;有的家教书上说“家教的重点在于高中”;有的家教书上说“教师的作用等于0”;有的书名就直言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望子成龙的家长,他们写的这些教子经,你能相信吗?即使是真的,你敢使用吗?你敢复制吗?我相信写此家教书的人敢使用,但你却不能那样做。

    于是乎?有的就如获至宝般把这些方法拿过来照书本上的学、照搬照抄。

    结果是什么?画虎不成反类犬。

    大骂“我播下的龙种,为什么收获的却是跳蚤?”。

    为什么望子成龙反成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播下的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试问?你真的播龙种啦?你为什么要播龙种?你知道龙种是怎么播的吗?按道理这是好现象,人家能在百忙中看书说明是一个合格的家长,有什么可厚非的?关键就是太盲目相信书了,这不,回家对照自己的孩子一实践,不理想,大骂特骂。这种照本宣科学习的懒汉思想,不如不学。

    有一个家长买数本“哈佛男女孩成功”和“没有不成功……”等家教书系列,惹得他买书,孩子撕书。

    为什么?他按照书上写的要求孩子去做,做不到,他便对孩子频繁使用“热暴力、冷暴力”。你想孩子能不撕书吗?孩子不撕他就算看起他了。

    君不见:“儿子弑父为哪般?”、“黑暗青春,少年46刀之下慈母血”,这样的媒体报道何时休?

    教育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会教,不如不教”,指的就是这些依胡芦画瓢的家长。

    王旭明,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接受新深度记者采访时说,不论“虎妈”、“狼爸”还有其它一些爱心书籍都不值一读。“我也从不给这类书写序言、做推荐。”

    他评价说,他们是以一己之见企图获得全民认可,追逐名和利。“首先,每个家庭之间不一样,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其次,我从未见过剑桥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父母写书,推广他们的家教经验。因为成功和幸福有很多种。第三,这种书在美国没有市场,却在中国和成功学一样盛行,和我们目前的土壤和气候有关。”最后,王旭明说,中国的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常识,我们应该致力于为最大多数的人创造幸福的条件和机制,而不是一种所谓的幸福和成功模式。

    王旭明说的非常正确,“中国的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常识”,这样的家长教育孩子你说可悲不可悲,可怜不可怜,自己不会教,还骂孩子笨,还打孩子,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播下厌学的种子。

    还有的用传统的老土法、有的自创门派、有的中西结合,其效果如何?有的孩子给弄“残”、有的孩子给弄“瞎”、有的远走他乡、有的音信皆无,有的家长为什么没有“取经”孩子却成才呢?

    因为教无定法,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需要独一无二的方法来教育。谁能为孩子提供独一无二的、最适合他自己的教育方法?

    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与众不同的特殊艺术,适合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灵丹妙药,是根本找不到的。如果我们想从某本家教书中寻找到符合自己的孩子的教育秘诀,那犹如啄木求鱼,什么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哪是骗人的。因为人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是一般的差异,不是说“一千人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这就是孩子的性格特点,是独一无二的。可是我们的父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而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的短处跟别人的孩子长处相比较,比来比去把自己的“天才”孩子比成一个大“笨蛋”,还说自己播下的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实际上是忽视了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忌,切记、切记。作父母的必须知道、并接受孩子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且尊重这些个性特点,使之成为真正的优点,并发扬光大,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成功的、他就一定会成功。这就是家庭教育科学发展观对孩子差异的开发和应甪。

    其实,很多事物的道理是相通的。懂得生活之道的人,领悟教育之道也不会很难,而领悟了教育之道,反过来又可帮助你体悟生活之道。在掌握教育之道的基础上,要敢于自己独创教育之法。

    这就是真理。

    这个真理,任何人也推不翻的。真理是绝对而不是相对,真理只有一个而没有两个。

    至于针对你孩子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制定符合你孩子要求的教育之道——方法。

    那就是,“道自传之”:我为什么要学?

    三、“道自传之”:我为什么要学?

    关于“道自传之”的教育。

    不但孔老师作岀了回答,很多有志之土也有这样的同感,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卡尔.黑杰斯就认为“谁也不能教会谁任何东西”;戈登在他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幼儿是他们自已最好的教育者,而父母是他们自已最好的启蒙老师”,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谚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是的,幼儿是他们自己的教育者,孩子是天生的学习家,天生就爱学:学做饭、学洗衣、学说话、学走路、学唱歌、学绘画、学……;习:习字、习作、习艺、习武、习……;天生就爱爱问:问这、问那、问东、问西、问……

    可是我们是怎么回答孩子的?

    “别问了,我忙死了!”

    “别问了,我怎么知道!”

    “别问了,烦死了!”

    回答的是不是很干脆?很利索?

    我们的孩子在上学前那“闪亮的双眼,润泽的肌肤,无忧的笑容”,上学后变得“两眼无光,愁眉苦脸”,不时发出:烦死、累死、苦死了、上学真没意思等厌学情绪,这种油然而生的厌学情绪,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误吗?

    “学”和“问”就如玩是儿童的天性,你看儿童当他摇摇晃晃会走路,哇哇啦啦会说话之际,便要模仿着大人,嚷着——我也要洗衣、我也要刷碗、我也要做饭、我要读书、我也要写字、我也要……。

    是大人的说的别捣乱、你还小、一边去、长大了有你干的。

    让天生的实干家失去了在大人面前实干的兴趣:“道自传之”,我要学、我要习。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我要学、我要习”朱重八,是如何通过“道自传之”幼儿国王的过家家游戏,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重八就是在这样的家家游戏中体会到皇帝的快乐和威颜,尽管他过着“身穿马粪头戴瓢”的乞丐生活,还梦想着过“老朱何日能做朝”幼儿时皇帝游戏的生活,是谁让幼儿的重八玩这种家家游戏?天性、兴趣使然乎,也就是古人讲的“道法自然”也,大人不用管、更不用问,真正的顺其自然。

    基于此,重八儿童通过理论跟实践相结合,一不留神,实现儿童时期游戏梦想,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我们再看一个中国最伟大的幼儿游戏:“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客。”这是史学家司马迁在他著的《史记》中写2500多年前,我们的孔老师幼儿时玩的家家游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岀:当时的孔老师在幼儿时玩的家家游戏与别的小孩子不一样,他最爱玩的家家游戏却是:“先将祭祀的各种器具摆设在-起,然后便模仿贵族们习礼仪的各种活动,练习成人的磕头行礼仪式。”

    幼儿期的孔老师为什么喜欢玩这样的家家游戏呢?

    这得益于孔子的母亲幼年时对他的兴趣引导、迁移有关系,她给儿子买的玩具是礼器,买回家就让儿子当玩具了“玩”。

    “玩”什么呢?

    “玩”着“玩”着,一不留神孔老师就成了礼仪方面的专业人士;“玩”着“玩”着,一不留意孔老师就成了教育方面的至圣先师。

    看幼儿“玩”家家游戏牛不牛。

    当然并不是提倡玩游戏都当皇帝,长大后也要当皇帝、当一个至圣什么的。

    只是想说幼儿游戏是对幼儿的成长的重要,孩子是天生的学习家。

    大人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不带任何色彩强迫孩子学习,让孩子成为正真的学习的主人;否则,如果家长带有任何目的逼迫孩子学习,他将成为厌学的主人。

    一句话,只有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你不让他学,他会偷着学,学习就是一种亨受、一种快乐,学成了真正的“不亦说乎?”学习犹如天堂般美妙;如果孩子成为厌学的主人,一切的学都是被动的,你让他学,他偏不学,此时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痛苦,比受刑罚、下地狱还难受,学习成了真正的“不亦悲乎!”。

    实际上在儿童和成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两重天地——他可以将“天堂当作地狱”,也可以将“地狱当作天堂”。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的心灵中都有一个小殿堂:她可以成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以成为天堂中的地狱。

    对学习来说:主动学习是快乐的,被动学习苦的,老师、父母越让他学,他越不学。表现在当他没有兴趣、不想学的时候,各种学习条件再好,学的时候他也是非常的痛苦;当他有兴趣、想学的时候学习条件再差,他会创造条件学,没有光,他会“凿壁偷光”、会“囊萤”、会“映雪”等。

    比如我们都熟悉“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孙敬晚上刻苦学习为防止自已嗑睡,将头发用绳子捆起来吊在梁上,是谁让他这样做的?是他自已,你让他发悬梁,他给你急不要紧,告你上法庭虏待罪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什么?是他一时想不开,打120也来不及。

    此刻,你将罪加一等,岂不是犯了故意杀人罪,你花钱请律师也说不清,据媒体报道,现在为什么有哪么多小朋友用红领巾结束自已生命,难道是一时的想不开吗?

    他们认为学习特别苦,宁愿下地狱也不想学。

    是谁让苏秦用锥子锥自已的大腿?是他自已呀,别人哪个敢,找死呀,他锥自已和孙敬的发悬梁目的是一样:提精神、愤读书、我要学、自我教、自我育。

    什么是自我教育?

    象孙敬、苏秦这种“彼不教,自勤苦”就是自我教育;象朱买臣边砍柴边读书、李密边放牛边读书这种“身虽劳,犹苦学”就是自我教育;像车胤用萤火虫的光读书、孙康借大雪反的光来学习,其二人这种“家虽贫,学不辍”就是自我教育——这样的学习最快乐、不纠结、不痛苦,虽苦犹甜,因为我要学,要是不让我学,那个才是苦、真正的苦。

    爱迪生的童年是输在起跑线上的:他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问题”孩子而被撵出校门。上学的时间,不如我们现在的幼儿园,文化程度不及现在的小学生。他为什么能成为天才发明家?世界级的伟人?当他天天泡在实验室十几个小时的时候,有人便问:“是什么原因让你如此辛苦的工作?”爱迪生笑道:“我辛苦吗?我工作过吗?我从来不辛苦过,我从没有工作过,我只是在做我喜欢的事情吧了。”

    这种工作、这种学习就叫“道自传之”、“道法自然”,叫“顺应天性”——人的本元、本性、天性,这种学习才能让人有灵性、悟性,才有创造、发明。

    “道自传之”就是“我要学”的教育。

    只有“道自传之”的学习、“顺应天性”的学习、工作才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这样的学习,难道不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减负教育所要求的吗?

    自我教育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教育的最育境界。现在我们的教育如何?

    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战鼓早已打响,减负的呼喊惊天动地,然而我军仍岿然不动。在这里,我们且不说当今教育资源如何不均,地域如何不平等,只想说一说,我们人为的“分类”教育,一个制造“差生”的教育。

    如此,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人类的“我要学”的“道自传之”的教育,变成了“要我学、叫我学、逼我学”的教育,可是,我们的孩子,来一个“我偏不给你学,我给你来一个厌学、逃学和弃学,看你们这些父母奈我何”?

    这还是人类的教育吗?

    这不是人类的教育!这是制造“学习纠结与痛苦”的教育,不是吗?物理系毕业,发传单;法律系毕业,去养猪;体育系毕业,售房子;英语系毕业,做广告;化学系毕业,站柜台;纠结呀!无语呀!难受呀!能不痛苦吗?

    请看:第三章《学习中的纠结、学习中的痛苦何人何人解?》

    《中国教育,拿什么拯救你?》


    附录——

    目录

    第一章 教育的思考:“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第二章 “道自传之”:我为什么要学?

    第三章 学习中的纠结和痛苦——何人解?

    第四章 家有“差生”——怎么办?

    第五章 家有“差生”,为何要恭喜?

    第六章 天下无“差生”,庸人自“造之” !

    第七章 唯有“差异”多开发——敢叫“差生”换新颜!

    第八章 慢养教育,谁说不是天才大师的摇篮!

    第九章 明辨教育方向何日召开教育“遵义会议”!

    第十章 破译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之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天下教育:心是田地,是一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田地。

        心是宫殿,是一个变幻莫测、变化多端的神奇宫殿。

        教育之道在“心”里,说的就是利用“心”的可变性来教育孩子的。我们千万别小看“心”的可变性,要不然为什么在我们古老的中国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说呢?这个“道”指的是什么?此“道”者,克魔之术也;此“魔”者,心灵之恶魔也!心之魔,降为贵。
      • 小叶zi:作者自己能做到 道自传之 吗
      • 教育的名义: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与众不同的特殊艺术,适合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灵丹妙药,是根本找不到的。如果我们想从某本家教书中寻找到符合自己的孩子的教育秘诀,那犹如啄木求鱼,什么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哪是骗人的。

        因为人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是一般的差异,不是说“一千人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这就是孩子的性格特点,是独一无二的。

        可是我们的父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而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的短处跟别人的孩子长处相比较,比来比去把自己的“天才”孩子比成一个大“笨蛋”,还说自己播下的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实际上是忽视了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忌,切记、切记。作父母的必须知道、并接受孩子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且尊重这些个性特点,使之成为真正的优点,并发扬光大,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成功的、他就一定会成功。

        这就是家庭教育科学发展观对孩子差异的开发和应甪。

        说得好,赞一个
        :+1: :+1:

      本文标题:第二章 “道自传之”:我为什么要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eh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