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生活中,是不是有熟悉的现象?
现象① 习惯听专家的报告、观摩示范课,却很少阅读他们的文章和著作?
吴松超认为,其实这远远不够,报告、示范课传递的有价值的信息有限,更有效地学习是阅读他们的文章和著作,甚至可以从阅读中判断是不是“水货”。
我在追问:为什么要强调有效阅读?
阅读了文章和著作就可以判断吗?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系统思维,我们听报告获得的是有限的,我们能够得到的启迪也是有限的,书籍却不相同,书籍能够指引我们专家是如何思维的?
这个寒假,我购买了《好课燎原》《好课多磨》。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什么是改课”?“为什么改课?”“怎么改课?”有了系统的认识,我想,内在的逻辑是清楚的。比如,以《好课燎原》第一个章节为例,给学生一节好课是需要教师有生命意识的,比如,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在场;读懂学生的表情;知道学生在哪里;寻找教学的起点。
其实,我们有时候并不知道书籍的重要性,我们好像更习惯于找到现成的录像或者是讲座来观看,这样就可以让我们有一种即使就获得的感觉,但是,我们仅仅获得了一些表面性的知识或者理论,真正的系统性知识或者理论应该是在著作之中。
也就是说,我无法一下子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那么我们不防就从改善说起,我们利用寒假先来读一读专家的著作,从一本书的阅读中跳转到下一本书的阅读。我以为,第一本书是一种工具性的书籍,指引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问题。有了工具,我们就要去应用。
现象②我们很难写出来,我们要反思。
吴松超认为,发现一种现象或者遇到了一个问题,有一些看法、感触,想把它写出来,但真正开始写时往往发现难以准确表达。一方面,有语言贫乏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观察和思考不够深,对一些相关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这个时候,就感到特别需要查阅资料,或者需要调查。这种写作体验表明:写作是难的,想把一个现象问题剖析清楚,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把思考的内容写出来,类似于作研究的准备、计划和方案。
其实,这个感受我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想好了写一个问题,却苦于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写,是描述想象,分析问题,找到对策;还是客观去查阅资料,聚焦问题,提炼反思。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这样的困惑,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思考,第一,我们多数人并不是一个长期主义者,我们看到的、或者思考的常常是碎片的、无法系统的。第二,我们缺乏一个有意识框架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