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佛佳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组谈“舍得”的图片,很受触动。
9张图片,谈及了生活中40项或可舍弃的习惯或观念。
舍得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咱们的汉语博大精深,很多词汇充满禅机。
只有舍,才能得。
不舍就不得。
9张图片呢,一一分享给大家。
而我想就第16条——舍得“总是在线“的习惯,
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舍得“总是在线”的习惯在一个物质享受越来越多的世界中,我们变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不适,越来越焦虑。
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联络工具,打开手机,就能与整个世界产生连接,就能知晓世界任何角落所发生的事儿。
但却也导致了一个悖论:
我们在技术上与外界建立了超强的联络,却日渐疏远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一天24小时,我们忙不迭地刷着屏,我们蜜蜂一般地处着各种邮件,我们生怕错过了回复哪一条信息。
事情好像永远做不完。
我们几乎永远处在焦虑不安的状态里。
舍得“总是在线”的习惯我们害怕与这个世界切断联系,
我们不敢放下手机,
我们不敢关掉电脑,
我们更不敢直视自己的眼睛。
有一天,坐在地铁上。
手机没电,我有些无所适从。
透过黑色的屏幕,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
目光,是空洞的。
那一刻,我感到了莫大的孤独。
抬头向整个车厢看去,多数人都埋着头,看着手机。
我们被物质文明绑架了,被手机绑架了。
我们成了手机的奴隶,而非主人。
关掉手机,我们害怕孤独。
打开手机,却又感到更加孤独,甚而空虚。
舍得“总是在线”的习惯马克.舍恩博士在《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为什么你容易焦虑、不安、慌恐和被激怒》一书中,
具体分析了为何现代人会为这些负面情绪所困扰,
并给出了15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条就是摆脱对现代技术的依赖。
实际上,全书中,舍恩博士尤其谈及了现代科技对我们的深刻影响,探讨了它们是如何加剧了我们的整体焦虑。
电邮、短信,网上冲浪、刷脸书、TWITTER等现代技术推高了我们的焦虑水平,甚至让这种焦虑水平达到了让我们难以承受的程度。
舍得“总是在线”的习惯怎么办呢?
人民网第16条就是答案。
舍得“总是在线”的习惯。
给自己规定某些时间段,将自己从虚拟空间、数字互动中解放出来,让身心喘口气儿。
让焦虑、抑郁、不安、浮躁的水平降下来。
扪心自问,每一个人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的时间,其实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
这是事实,包括我自己。
我们对电子设备形成了依赖,用它们来填补空闲时间,来应对混乱的生活。
新年后,我给自己立了一些规矩。
设定每天清晨2小时、晚上2小时为“科技卫生”时段,用来完成最想做的事,比如学习英语/日语,读书、写文字。
这样一来,效率高了很多,心也静了许多。
最主要的,我似乎更加喜爱了自己。
很多人其实都很想摆脱手机依赖症,都不喜欢那个毫无目的刷屏的自己。
说好了,少用手机,信誓旦旦卸载了微博,关闭了朋友圈,可还过半天,就又装回来了。
于是,你对这样的自己,无比失望。
可就是陷入这样的循环。
摆脱不了。
舍得“总是在线”的习惯是不是呢?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咱们都是常人,我是有过这样的体验的,所以才写能出来。
不过,为自己设定了不在线的时段后,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有意义的事儿做的越来越多。
对自己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了。
上面提到的“科技卫生”,其实是舍恩博士的用语。
蛮形象。
对科技的使用,只有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才是卫生的,否则就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伤害。
行动起来吧,设定自己的“科技卫生”时段,
舍得“总是在线”的习惯。
舍得“总是在线”的习惯建议大家刚开始时,可以像我一样。
在睡觉前,至少抽出一两个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
同时呢,如非必要,在别的时间,也尽量限制自己的的“在线”时间。
比如周末、假期或晚上与家人在一起时,就不要再使用手机、短信、电脑等。
制定计划。
最重要的是,严格执行自己制定的计划。
舍得“总是在线”的习惯如果有一天,你当上了手机的主人,而不再沦为它的奴隶。
你就自由了。
而一旦自由,就可以完成更多更有意义的事。
那些事,是你一直想做,却总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没有去做的事。
其实,你并非真没有时间。
你不过是因为被手机绑架了。
时间被它劫走了而已。
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