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这节课挺抽象的,问题就在于怎么能够让学生接受这一知识点,对于书中的结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反正就想办法应用这一结论就好了。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这一结论的探索过程,学生并不会真正理解如何去应用这一知识点,尤其是变式应用,更需要让学生理解本质的前提下才会想起来应用。
另一点就是,如何设计活动细节,能够真正地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取方法?平时在准备活动时,我总是想方设法的为学生做好准备,以便于课程的顺利进行。可是华应龙老师所说的一句话触动了我:“教师嚼好了馍喂给学生,还是让学生自己咬开自己嚼?”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学的过程中爬坡,而不是应该琢磨怎样节省时间,怎样顺利地走完教的过程,教之于学,应该是开导,而不是剥夺。其实小时候的我们不就是被老师一点一点地剥夺了我们疑问的权利吗?课本上的就是对的,我讲给你结论,你照着用就可以了,然后大量练习,巩固。这样考试的时候也不怕,一切貌似都是为了考试。所以几十年后的我们难道还要剥夺学生的天分吗?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与“以学生为主体”正好契合。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的问题,我们教师若需要做的是合理利用生成问题,将教学目标为目标,合理引导。问题如何解决,不一定非得我们教师来解答,反问一句学生,或许,他们会给予我们更好的答案。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为什么要强调任意二字呢?”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结论,除了动手操作,还要利用实际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建构这一结论的生成。路线图,之前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学生已经充分理解这一结论,并能够很好的解释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新结论。新旧结合,学生理解的很透彻,学生头脑中的关系网也更清晰。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我们设计课程的时候也应该精心准备这些,想办法联系实际例子解释抽象概念,抽象具体相结合,让学生很好的过度这一阶段,为以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