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我这都是为你好,你可得听话。”
“你要是真的爱我,就应该听我的。”
“这个项目你要是不拿下来,你就别想着升职加薪了。”
“要是你不答应我的要求,咱俩就分手吧。”
“你是唯一能帮我的人,况且对于你,这都是小事儿。”
这些话,是不是耳熟?我们的父母、爱人、领导、恋人或朋友,可能说过这样的话,这些话让我们心里不舒服,但又不知如何拒绝,自己好像被什么控制着。
没错,我们被关系中的另一方控制着,这种行为叫“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这本书给我们详细阐释了这种控制行为的来龙去脉,同时又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最重要的是,书中介绍的一些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通过简单训练就可以获得。
《情感勒索》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她还是一名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经常作为嘉宾出席脱口秀,并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一档面向全美播音的节目。她的作品除了《情感勒索》这本书外,还有《恨女人的男人们和爱他们的女人》和《有害的父母》,这两本书曾经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
情感勒索是在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因为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勒索者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弱点,更知道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即知根知底。
既然情感勒索是在关系中,那就是双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事。对于勒索者,他们应该是主犯,因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都是他们发起的勒索行为。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是受害者角色。那么,想要避免情感勒索行为的发生,不让自己成为情感勒索的帮凶,就是一种途径。
与其改变勒索者,不如先改变自己。因为改变自己,更直接、更有效。
1.情感勒索,我们是帮凶。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指的是关系中一方通过给另一方施加压力,甚至是威胁,让对方感到恐惧和挫败,最终选择放弃自我,服从对方要求的行为。
可见,如果没有我们受害者的“一臂之力”,情感勒索根本无法存在。要知道,在很多时候“你情我愿”是情感勒索的重要元素,因为这是一场交易。我们为勒索目标做着“贡献”,我们就是帮凶。
比如,父母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催婚,甚至是逼婚。在父母看来,你要是不结婚,他们就觉得丢人,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如果你认同父母的看法,也认为自己现在没结婚,是丢脸的,是对不起父母的,有罪恶感。那么,父母的行为就是一种情感勒索,而你就充当了帮凶的角色。因为没有你认同父母的行为,没有你感受到的罪恶感,勒索行为不会存在。可见,你为这种勒索行为做着“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你苦闷,你痛苦,也是“自作自受”。
2.受害者,即帮凶的特质。
我们既然知道充当帮凶是痛苦的,也是不合理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因为我们身上有一些特质,容易让我们成为帮凶,这也是勒索者愿意勒索我们的原因。也就是说,虽然勒索者有他们的一套方法,包括施暴、自虐、悲情和引诱,但如果我们身上没有与之匹配的特质,我们也不会成为受害者。
当然,我们说自己是帮凶,并不是暗示自己诱发或造成勒索事件,而是我们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或者我们根本没意识到对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自己也可能在尽孝顺儿女、好员工或好老婆应尽的职责而已。
那么,到底我们身上有哪些特质,才容易成为受害者呢?
我们容易恐惧,害怕失去。这里的“失去”包括害怕失去对方的认可,亦或是失去对方的人,再或是害怕对方生气,等等。比如,自己没做好领导安排的额外工作,就害怕失去领导的认可;自己不按照老公或恋人的想法去做,就害怕失去对方。
我们容易自责,为他人负过多责任。一旦对方不高兴,就认为责任在自己。我们见不得别人受苦受难,圣母心泛滥。比如,父母、爱人或朋友,哭着和我们说话,我们就会完全没有抵抗力,不会拒绝他们的要求。
我们容易质疑自己,缺乏自信。比如,朋友是个情感勒索者,我们会认为这个朋友见多识广,知道得多,懂得多,肯定比自己强。
其实,上述的特质,福沃德把其归结为三个方面,即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这三种情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儿。只是情感勒索者会把这种感觉放大,以让我们觉得痛苦,并顺从他们的勒索行为。
3.避免情感勒索,从改变自己开始。
对于勒索的另一方—受害者,我们该如何停止这样的帮凶行为呢?
作为情感勒索交易的一方,我们有权喊停。福沃德在书中给我们指出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停下来。
停下来的意思是不需要立刻回应情感勒索者的任何要求。如果对方给予的压力太大,那就选择离开。比如,父母不同意自己找的男朋友,因为男朋友是农村人。父母会哭诉他们为自己付出那么多,自己是如何不听话,不懂得感恩。这时我们就可以不回应,如果父母情绪非常激动,那就先离开一段时间。
第二步,冷静观察。
冷静观察,即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自己心里会不舒服?”,然后明智地做出自己的决定。比如上述例子中,自己可以用旁观者角度来看看父母的要求到底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以及他们当时的动作和表情都是怎样的。然后,再想想自己对父母的反应。开始时可能有自责和内疚,觉得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好,自己不应该不听他们的话,但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是这样的,并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他们不是真正的爱自己。
第三步,制定策略。
制定策略,也就是找到终结情感勒索的方法。福沃德在书中给我们介绍四种最有效的策略,即非防御性沟通、化敌为友、条件交换和运用幽默。其中,非防御性沟通,在我看来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因为非防御性沟通,目的是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
非防御性沟通,首先,要适当肯定对方的说法,以让对方状态好些,以利于后面的有效沟通;其次,用温和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且眼神中透露着坚定。还是上面说的那个例子,父母不同意自己找的男朋友,我们首先要肯定父母内心的好意,但是这个好意违背我们真实的想法。父母认为农村人家境不好,子女又多,担心以后自己会生活压力大。这时,我们可以诚恳地告诉父母,“男朋友虽然是农村人,家境不太富裕,但是人很善良,努力上进,对我很好,我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会错,我们也会过好自己的生活”。这么一说,如果父母还是无法接受,甚至用威胁的手段,那只能选择离开,等他们冷静后再说。
非防御性沟通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跟着对方的思路走,即不要被对方带偏话题。因为跟着他们的思路走,只会加剧争吵和冲突。我们冷静地观察对方,坚定自己的立场,才能避免自己成为情感勒索的帮凶。
总之,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中,给我们详细解释了勒索者和受害者如何“成就”这场勒索行为,并给我们提供破解勒索行为的具体策略。只是,这个改变过程需要时间和勇气。
关系中,谁有痛苦,说先改变。
对于这场情感勒索行为,受害者一方要痛苦些,因此,他们应该最先改变,才能摆脱自己的“帮凶”角色。改变虽然困难,甚至是痛苦的,但是,当我们说出真实的想法,活出真实的自己时,那一刻,我们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毕竟,生命的意义是成为我们自己。
相信《情感勒索》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