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自己的“命”是没办法的,别人对这个人的“命”也是没办法的。何况我们天天在“吃”父亲,难道还不允许天天被我们“吃”的人对我们发点脾气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66471/74e55d9c589b22bf.jpg)
这是梁晓声为父亲的一生感到不幸时所说的一句话。父亲一辈子为这个家,埋头苦干,硬是独自一人撑起了8口之家。
在那个时代,像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可他们没办法改变自己,就像梁晓声说“一个人对自己的“命”是没办法的,别人对这个人的“命”也是没办法的”。
《父亲》是梁晓声对父亲的怀念所写下一篇作品,其中还融入了《北方的森林》、《钳工王》、《军鸽》、《带锁的日记》、《冰坝》五篇文章。
梁晓声先生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曾经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经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从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包括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有《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等,而其中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以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都曾经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
长篇小说《人世间》出版后更是被编成话剧、电视剧等,如果对《人世间》没有影响那么提起“周秉昆与郑娟的爱情故事”诸位定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对于大多数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责任而已。参透此谛,爱情是缘,友情是缘,亲情尤其是缘,无论怎样,皆当润砾成珠。 ——梁晓声
01.这位父亲的背后是生活
《父亲》是梁晓声的诸多短篇小说之一,可他的文字表达的都是最底层的现实生活。
就像《父亲》中的父亲,他是最朴实的农民,用自己的双手操劳了他们8口之家。可他的思想也是最底层的。
从文中得知父亲因思想顽固,不信西医,愣是让三岁的姐姐因耽误病情而失去了生命。后因大哥隐瞒父亲独自去上大学,父亲得知后痛骂大哥,至此父亲的行为成为了大哥变成精神病的导火索。小时候的梁晓声对父亲的恐惧更是因为“口吃”的原因而记恨父亲,只因父亲不问清楚缘由就大了梁晓声一耳光,碍于对父亲的恐惧梁晓声不敢吭声,也不敢落泪,最后再开口就成了“口吃”的人。
父亲一生狂妄自大,脾气暴躁,父亲的生活原则就是万事不求人。可到最后却怕儿女嫌弃告知梁晓声“你妹妹结婚,家里实在是没地方住了,我才来的你这里。”
在梁晓声眼里父亲一辈子要强,不求人。可人要脸树要皮,没了脸皮,人还怎么继续在这现实社会中生活下去。
“这不值得请求原谅!因而我也不想对你表示原谅!我并不想否认,我的父亲没有文化,他在扫盲时所认识的字,绝不会比你这件花外衣上的花朵多!他还很愚昧,由于他的愚昧,由于他的农民意识的狭隘,给我们的家庭造成重大的不幸!因为他不相信医生的话而相信算命先生的话我的姐姐夭折了!我的哥哥,因为他鄙薄文化而崇尚力气,疯了!我原谅了他,但却不能忘记这些。我要比你更加憎恨愚昧!我要比你更加明白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我诅咒造成愚昧和没有文化的落后状况的一切因素!……”
这完全是梁晓声被气昏头才会说的话,可这话也是真实。所谓话真伤人,父亲在听到这句话的第二天就离开了梁晓声所居住的地方。
在我看来愚昧、没文化、无知等这种种因素都不是身为父亲的错,是环境、是时代,造成的原因,因为如果任何一个人赶上了好时代,我想他的思想都不会如此。
现实就是如此,它给了人所有,亲人、朋友,金钱、名利。可总会又无情地利用“现实”这根棍来提醒我们仿佛说着“我给予你的,我随时都会收走,所以你要活的现实些。”
02.这位“父亲”的背后是坚持
《父亲》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方的森林》这篇故事,它讲述了一位被他乡贬来的老头跟几位顽劣孩子的故事。
在“读书无用论”的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都被扣上了“老右”的帽子。而文中这位老右(文中未有真名)身患胃癌,缘分般地被派到了林场伐木村。
他和孩子的相识缘起一头猪,在孩童时期家人越是警告,作为好奇猫的孩子们越发对这位老右感到好奇。
一来二往因为一包榨菜的因故孩子们对这位老右有了新的看法,从老头子——老右——老师。这其中变化让人感慨,几个孩子更是因为这位老师的出现才没成了村中人口中的废人。
马不停——军医
谭克俭——英国大学教授
季家兴——计算机工程师
林雪——驻外使馆文化参赞
郝中华——武警(在救灾中牺牲)
吕鹏——摄影 范晓明——知名作家
这是一位“父亲”的坚持,老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正是因为这位父亲的坚持,才把这几位孩子从废材的悬崖上给救了下来。
故事不缺乏美好,而现实中不缺乏坚持, 而人生的价值,只不过是要认认真真、无怨无悔地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而已。
03.背后的故事叫真实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66471/ef3075805c45aa77.jpg)
梁晓声今年74岁,如今的他已然是一名父亲、乃至是一位爷爷。从他的第一篇小说开始,他的故事就万变不离其宗——基底层的真实故事。
《父亲》、《母亲》、《人世间》等,所有的人都是不论如何变都不曾变过初心。
不论是在这个社会中,还是在《父亲》、《北方的森林》中,它们的背后都是真实在督促着所有人。
父亲的暴躁是因为他扛起了家庭中所有的重担,老右的坚持是因为他坚信读书并不是无用论,钳工王一声不求名利地位,只求他是以实力服人。军鸽中的老将军再不愿过平凡人的日子也终被金钱打败。冰坝的故事更是揭露了人心叵测,所有故事美好过后都终将被现实所取代。
我听过最过分的一句话莫非是“在别人眼中你做一百件事,其中前九十九件好事,最后一件是坏事,那么前九十九件事的好感都因为这件事而消散。”
所以任何一人成为好人之前他一定是突然觉悟了,可好人成为一个坏人之前也一定是被现实伤害过了。
所有人的背后一定有故事,而故事的背后一定有现实。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写作营第(28)篇2308字,共计58096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