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公殿、宝公塔与“三绝”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风景区内的古刹“灵谷寺”西侧,是南京闻名中外的著名古迹之一。
宝志又称志公,(繁体字为“誌公”)南北朝时期的宋朝人。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和尚,即民间广为流传的“济公和尚”的原型。他曾为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帝师”。誌公仙去后,梁武帝为了纪念他,为其建一座墓塔,即“宝公塔”。“三绝碑”是立在宝公塔前的一块石碑,因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绘宝志像、唐代大诗人李白题诗和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题字而得名。
灵谷寺位于江苏南京市中山陵东面。该寺原在山南玩珠峰前,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肃衍葬宝志法师于此,建有关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乾符中称为宝公院。南唐时为开善道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寺名为“太平兴国禅寺”。元朝及明初称为“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原寺塔距宫阙太近,同时准备建明孝陵,于是将蒋山寺、宋林寺、竹园寺、志公塔、宋熙寺、悟真殿等全部迁于今址,并赐额“第一禅林”,称为“灵谷寺”。
下图、誌公殿全貌,这座大殿有二块木刻匾额,前为“誌公殿”,后为“誌公斋”(左起)
前廊楹柱对联:靈谷開勝境 高僧有志公
誌公殿不开放,且窗户均为纸糊的,看不到殿内的情形。
下图、誌公殿旁的《宝公塔与志公殿》简介,
下图、这是前廊内关于《三绝碑》的介绍
下图、宝志殿简介
下图、誌公殿的后面(北面)
下图、这是誌公殿西南方的无名断碑碑首。
下图、铸铁“飞来剪”,置于誌公殿的东南方草丛中。
下图、“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碑和《志公殿和飞来剪》简介
下图、从誌公殿沿碎石甬路北行约60米,即可看到一座用铁栅栏围护的石塔,这就是“宝公塔”。
下图、这是嵌在塔身中的“三绝碑”,这通碑已不是原碑,而是新仿制的。原碑照片请看“附录”。
据传:碑上部的大字“净土指南”是乾隆题写的,虽然乾隆贵为帝王,但却是我较为反感的那类人。他在此碑上留题,大概是想叫后人称此碑为“四绝碑”,不过后人并没有把他的字当回事,此碑仍称“三绝碑”,乾隆的题字在此真有些“狗尾续貂”的感觉。
碑文照录如下:
净土指南
以下文字是右起竖排的,
普濟一真
寶公像
吳道子畫
李太白贊
水中之月了不可取
靈空其心寥廓無主
錦幪鳥爪獨行絕侶
刀齊尺量扇迷陳語
丹青聖容何住何所
顏真卿書
※悉怛多般怛囉
附录:
下图、此碑也不是原碑,是乾隆年间补刻的,在“颜真卿书”的左侧,加了四个小字“※※※※”。
下图、这是三绝碑的拓片,碑上面显然是后人加的一块隶书体“三绝碑”碑。
附录:
宝公塔与宝志和尚的传说
宝公塔是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最初建在南京钟山独龙阜,明初建孝陵时迁至灵谷寺,原在革命纪念馆(松风阁)后。建造阵亡将士公墓时,对这一古迹的处理颇感棘手,起初打算保留,并决定加以维修。但到 1934年06月,革命纪念馆、纪念塔都已建成,建筑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再次研究时认为,宝公塔作为一个佛教建筑置于革命纪念馆与纪念塔之间,毕竟不相宜,决定拆去。同年11月拆除宝公塔,拆卸下的石条即用来铺设了一条直达纪念塔的走道。宝公塔拆除后,1935年05月把宝志迁葬于纪念馆西侧今天的塔址,1981年进行了重修。
宝志又称志公,是南北朝时期的宋朝人。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和尚,宋元嘉十三年(436年),他生于建康东阳(今南京市栖霞区东阳镇)一株古树的鹰巢中,一位朱姓妇女去井边汲水,听见树上小儿的啼哭声,就取下带回去抚养,所以后人传说宝志生有一双鹰爪般的手,如唐代诗人李白就称他是“锦幪鸟爪,独行绝侣”
宝志7岁出家到道林寺当和尚,成年后,显出灵迹,常赤足行于街市,手持一锡杖,杖头挂刀、尺、拂之类,好为人预卜未来征兆。据说他杖头所挂的刀、尺、拂,就是用谐音的暗示,预言未来的三个朝代,刀切削整齐,预言齐朝;尺用于丈量,预言梁朝;拂可掸尘,预言陈朝。因此,后来南宋的抗金大臣李纲称赞他:“宝公真至人,鸟爪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
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叫做三绝碑。碑上刻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宝志像、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由于屡经劫难,现碑文已难以辨认。(本文来自网页)
全文完
原题:(原创)南京:誌公殿、塔与“三绝”碑 2016-03-04 10:02 发表
2018.12.31 阅读(409)| 评论(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