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你的灯亮着吗》第一篇读书笔记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常常对于谁遇到了问题、本题的本质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匆匆给出了解决方案,最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下面通过一个书中的一个案例说明这个问题,并给出应该如何做!
在一个金融区的中心地带,矗立着富丽堂皇的雷龙大厦。大厦刚落成,楼高73层。遗憾的是,尽管这座宏伟的建筑里还有未出租的空房,楼里的电梯却已经不够用了。有的租户威胁说,如果不尽快改善电梯服务,他们就要退租,搬出雷龙大厦。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些措施是很容易想到的,比如:
1、提高电梯运行速度。
2、在楼内开挖新的电梯井道,加装电梯。
3、在楼外加装电梯。
4、让业主错时上下班,分散高峰时段电梯人流。
5、重新安排租户的楼层分布,以减少电梯总负荷。
……
我们第一次列出的解决方案多种多样,但角度是相同的——都认为是电梯使用者碰到了问题。
让我们从大厦房东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将他作为服务对象,得到的解决方案会大不相同,比如:
1、提高租金,这样就不需要招那么多租客了
2、在楼内人流量大的通道贴上步行时间与卡路里消耗量的对照表,向在大楼里上班的职员宣传增加运动量的必要性。为了多锻炼身体,他们应该走楼梯而不是乘坐电梯。
3、将大厦建筑商告上法庭
……
前后这两组方案不完全互斥,但的确反映出了不同的倾向。这样的区别足以让我们抑制住匆匆拿出解决方案的冲动,先问一问:谁遇到了问题
先来看“谁碰到了问题”,这样问是为了:
1、确定服务对象,也就是弄清楚解决问题是为了让谁满意。
2、为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提供一些线索。
初出茅庐的问题解决者总在还没定义好问题的时候就仓促地给出解决方案。迫于外界环境的压力,经验丰富的问题解决者有时也耐不住性子。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他们能找到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不一定对症。
问题解决者的工作是为别人解决问题。对于想成为问题解决者的人来说,入门的关键在于把单一思维模式切换成多重思维模式,即从“能解决一个问题的人”到“能解决很多问题的人”,或者说“问题解决者”。
为了实现这一切换,问题解决者应该试着趁早回答这个问题:谁碰到了问题?
然后针对答案给出的每一个群体,分别问问: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总结: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切记匆忙给出解决方案,先考虑有哪些类型的人遇到了问题,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出发,问题可能是不一样的,从单一思维模式切换成多重思维模式;再思考他们遇到的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定义清楚问题,再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对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问题,虽然不可能给出独一无二、完全明确的定义,但是,如果这个问题涉及多个人,对于问题本身的定义要先达成一致,否则就会陷入无意义的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