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手机屏幕的日历提醒着我,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
嗯,是的,这个节日跟上了初中的人再也没有瓜葛了。
嗯,是的,这个节日只属于正读六年级以及六年级以下的小朋友了。
嗯,是的,这个节日我们都拥有过。
可是好几个人都来找我要红包,可他们明明就不是儿童了啊。
好吧,你们那句“对于你来说,我们在你面前就是儿童。”的确这句话没毛病。
可是在我的知识储备里,最初的儿童节并不是为了让大家来庆祝的。
现在,给大家普及一下知识。
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定于每年的6月1日。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忘记甚至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来源,儿童节设立最初的意愿是祈祷也是默哀,可现在却是欢庆与祝福的载体。
对于现在儿童节举办各种活动的原因,能不能这样来理解,因为过去的儿童遭受了太多的磨难,所以现在的儿童节都是为了更好的祝福儿童的成长。除此之外,我觉得任何一个解释都是不合理的。
过儿童节,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在怀念过去,在怀念童年时光。
我不过儿童节,因为我不是儿童;我要过儿童节,也只是为曾经受到折磨的孩子的祈祷与默哀;我想过儿童节,是想看到那些天真又可爱的笑脸。
好多人,并没有懂得这个节日的真正含义,就盲目的去过节日,不知道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还是追逐了时代的潮流。
开始童年的回忆了。
小时候拼了命的想要长大,长大了却特别怀念小时候。
翻阅着所有的相册,想要找一张小时候的相片,证明自己也曾有过儿童节,却发现连张照片都没有。
如果不是因为有了童年,才会有青年、中年、老年这个成长的轨道,我怀疑我是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直接到了青年。
小时候的我或者我们,是怎样的。没有照片,我只能靠着我的记忆力来寻找我的童年了。
背我上学的你们
不知道有多少人小时候是在哥哥姐姐的背上长大的。我很幸运,我读书的时候,不仅有人给我背书包,还有人背我。
二伯家有两个孩子,就是我的三哥和四哥。差不多都比我大了五六岁吧。反正我读幼儿园的时候,三哥六年级,四哥五年级。
我记得那时候的我,是不喜欢他们的。
因为他们喜欢在上学路上捉迷藏,玩石子。浪费了时间不说,逼得我也要跟着他们玩,因为我小,不认识路。另外,爸爸妈妈可是把我交给他们的,要是把我弄不见了他们回家就完蛋了。
可是我很讨厌他们不按时上学,最讨厌的就是还有半个小时开始上课了,然后他们慌了,他们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飞奔跑往学校。
我呢?小胳膊小腿的,别说跑了,我连走路都走的慢吞吞的,无情的被他们抛在后面。
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我小时候怎么是那种不慌不忙的脾气。他们往前面跑去,我跑不过我就慢慢的走,好像上学迟到不是什么大事一样。最后,我走不动了,就干脆站着不动了。
他们又出于对我的责任和义务,跑着也要回头看看我在哪里。
好多次,他们两兄弟回头看我又站着不动的时候,他们很无奈的又跑回来。四哥拿下我的书包,三哥就蹲着,对我说“上来,我背你。”
不得不说,他们体力太好了。一个人挎着书包,另一个人还要背着一个人,虽然我不重,但是应该至少也有几十斤吧。就算是这样,他们跑起来也是一流的。平时需要五十分钟才能走到学校,他们硬是在三十分钟以内走到了学校。
现在,他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是我们的关系还是那么好。
小时候的事我记得不是很多了,但是他们背我上学的事,我应该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了。
小时候,如果自己不凶,就肯定会有人欺负你。我就是那种人,上幼儿园的时候,被隔壁村的人欺负。
因为幼儿园一点左右就放学了,哥哥们却要四点才放学。身边没了保镖,我就怂了。
被别人欺负的不敢回家,躲在半路的草丛里,气都不敢出,就等着哥哥们来救我。
我是记得那几个爱欺负我的人,被哥哥们打到马路边上的边沟里去了,还叫他们一直沿着边沟走回家,不可以上马路上来走,不然见一次打一次。
从那以后,我就没被欺负过了。
火灾,是分界点
时间是哪一天,我不知道了。我只记得是四年级,还是夏天。
和四哥背柴回家,走到半路,就看到家周围冒着青烟,就好像大半边天都是雾蒙蒙一样。
我和四哥还开玩笑,说谁家的火好大啊。
没错,就是我们家。
我和四哥的家是连着的,中间是桃屋,两边合是我们的家。
好多人在抢救,镇上的消防部队也来了。妈妈在哭,伯娘也再哭,弟弟也再哭,可是我没哭。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没有哭,那时候的我,只是觉得自己没有地方睡觉了,我的书被烧了不可以上学了,我的鞋子也烧了没有穿的了,我的衣服也没有了。
火停了,还剩下什么。几根被烧的黑黢黢的木头,那个火炉还燃着火,全身都是火;还有洋芋的香味,那是种子,也没了;还有什么,没有了,都烧光了。
现在觉得,人没有事,就是万幸。
童年里,这次火灾是成了我们几兄妹的分界点。
三哥读职校回来看到这个家,发誓要赚钱住更好的房子;现在,他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赚钱的速度也是我们全家中最快的,能力也是最强的。
四哥和我,更多的就是好好读书,把失去的都挣回来。
那时候,我们都是拼了命的想要长大。
童年里,我们也是吃货
不说煽情的了,来说点童年特产。
“刺苔”
可能好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也可能好多人都吃过,只是跟我们叫的名字不一样罢了。
因为它是“刺”的小时候,又是刚刚长起来的小苗,所以称之为“刺苔”。
有长的,有短的,有粗的,有细的,有老的,有嫩的,还有甜的和不甜的。
我们喜欢钻在草丛里,看哪里有老一点的“刺”,然后顺藤摸瓜似的找到“刺”的根部,看看有没有刚刚发芽的“刺苔”。
这个时候,管他刺不刺人,使劲的掰下来。撕下他的皮,一节一节往嘴里送去。
“刺苔”的头部,我不喜欢,就是有点小,吃起来有点苦涩的感觉;它的尾部,我也不喜欢,因为太老了,没有水分,嚼的牙齿痛;最喜欢的还是中间部分了,又甜又有水分,好吃。
不仅如此,还喜欢把所有的刺苔都搜集起来,一颗一颗的挑选。就好像皇帝选妃子一样,高矮胖瘦,分型号来定位。
特别是一群孩子出去放牛的时候,小一点的孩子找不到几颗,大一点的就不同了,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可以抱着很多“刺苔”出现。
这时候就要看谁跟这个拥有很多“刺苔”的人的关系好了,那么他就可以分到很多刺苔了。看不出吧,这也是要凭关系的。
刺梨

说起刺梨,大家就不陌生了,因为现在还有那种刺梨的罐头了。
刺梨应该算是上下学路上的零食调味品了。只是它生在在刺从里,想要摘它和吃它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而且,不是每一棵刺梨树结出来的刺梨都是甜的。有酸的,有甜的,还有苦的,更无语的是有坏的还夹杂着蛆。
不过,我们都是身经百战的了。再短短的一两天之类,就能够把上学这条路上的刺梨都尝试一遍。不甜的那棵就永远消失在我们视野当中,至于甜的,就当然是保留了。
而且,还是分好的。哪几个人归这棵,哪几个人归那棵,这都是有规矩的,还不可以破坏。
想要摘它,不容易,一不小心被刺;想要吃它,更不容易,不仅手会被刺,吃到嘴里,舌头和嘴皮也会被刺。每次,都是摘下来之后放在衣兜里,然后用衣服包着使劲的搓,就想把上面的刺都搓掉。
酸酸甜甜的味道,很好。
红子

如果说刺梨好吃,却不好摘;那么红子绝对算得上是好吃又好摘的食物了。
虽然红子也长在带有刺的树上,不过它的量多并且好带着走,它也是我们上下学路上的零食。
也不是所有的红子都是甜的,也是我们用舌头一次一次试验出来的。
最后我们发现,凡事红子树长的歪歪倒倒,叶子又不多还见不到很多阳光,那么这棵树上的“红子”绝对又苦又涩还带酸。但如果有一棵“红子”树长的又粗又壮,叶子又多,结的红子是又大又红,那么这棵树上的红子一定很甜很甜哦。
不仅拿来吃,有时候在路上打闹的时候,这也是一个武器。
因为红子很多啊,一棵树上结了好多好多的红子,随便一把都是几十上百的数目。
泡
说到“pao”,我就想,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肯定是专家了。
种类太多了,刺泡,米泡,包谷泡,乌泡,还有一种爱在茶树地里长的泡,还有一种像荨麻树上长出来的泡;不过还有一种叫做蛇泡,吃不得。大人告诉我们,那是蛇吐的泡泡,然后长出来的泡,吃了就会没命的。
米泡

好喜欢小学校园后面的哪个小山坡,上面有很大的一片“米泡”基地。放学后,一群人约着跑到那里去,满山坡的抢啊,边找边吃。
刚开始还会见一颗成熟的就摘下来,也不管它是大还是小,是甜还是不甜。等到吃饱了,衣服口袋、裤子口袋都装不下的时候,才把那些又小的还在口袋里被压扁的“米泡”扔了,继续寻找大的“米泡”。
特别是那个感觉,吃到嘴里,还有米泡的籽在牙齿间夹着,一咬到“籽”,就会崩崩的响起来。
刺泡

虽然好吃,但是蛆有点多。
有黄色的也有黑色的。
成熟的季节大约是六七月,正好是暑假。
一群人去山坡上放牛,然后随身都带着一个水瓶。看到泡就把它摘下来放在瓶子里,然后使劲的摇使劲的摇,刚开始还可以看见刺泡的形状,至于最后嘛,大家就想象了。
黄色的刺泡装在瓶子里,被摇的一坨一坨的,当然,我们都是只喝摇出来的水,因为很甜啊。
那时候不觉得什么,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颜色跟“shi”的颜色真的有得一拼。
黑色的就更不用说了,摇出来黑黢黢的,那个水就像现在“百事可乐”的样子。
有时候,我们吃不完那么多,就把瓶子里的倒出来扔了,继续去摘又放在瓶子里;还有一种,就是用叶子包起来带回家吃。
山坡上的梧桐叶啊,就是最好的选择。把一张叶子卷起来,做成一个圆锥的模样,再用一根干木棍固定好叶子的边缘,把刺泡都装进去,再把尾部的叶子折回来固定好。一个刺泡粽子就完成了。
但是不得不承认,它的蛆好多好多啊。越是成熟的,越是甜的不得了的,蛆就更多。
但好像我们憧憬都没有管它有没有蛆,摘下来一口就吃了。
吃泡不吃蛆,当没吃。

有时候,把一颗刺泡摊在手心里,再掰开一看,好几根白色的小蛆在里面舒展筋骨。
有一点,很不明白。
那时候的我们吃的也不干净,喝的也不干净,可是都不生病啊;可是现在呢,别说蛆了,连一个蚊子爬过的食物都赶紧扔了,连掉在桌子上的食物都是敬而远之,因为吃了可能就生病了。
乌泡
这是一种会变色的泡。
也很好吃,还特别甜,只是它的产量没有刺泡那么厉害。
每一棵乌泡树上的果实不是很多,但是每一颗都是又大又黑的。特别是被乌泡叶盖住的那个位置,说不定一翻开那张叶子,就有很大一串乌泡等着我们。
我喜欢吃这个乌泡,因为吃在嘴里,舌头就变乌了,还可以吓人。
不过,乌泡也不能摆脱有蛆的事实。
包谷泡
顾名思义,包谷泡就是在玉米要成熟的季节才有的。
它的产量与数量都不算多,只是在路边或者某个“坎”上才会长那么一株。但是包谷泡的确很好吃,酸酸甜甜的,最重要的是包谷泡不会长蛆。
泡儿的种类很多,我并不知道它的学名,只能都统称为泡儿。
儿时记忆里的一部分,都是由“泡儿”来组成的。
菌
在农村,每到一个季节,菌的种类也是让人应接不暇。
“大脚菇”

根部很大,上面的菇盘很小,所以叫做“大脚菇”。
很香,还可以卖钱。
小的时候树林里到处都是,可以捡很多,吃不完的就把它晒干,等想吃的时候再用水泡一泡,再炒着吃。
可是长大之后,这种菌就很难再捡到了,能捡到几个也是一种运气。
棉花菌

我的记忆里,棉花菌有着很高的树干,而且有着很大的菌盘。
它喜欢长大很阴冷的地方,特别是那些腐烂的树干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草丛里,都会有着她的身影。
香,吃起来有棉花的嚼劲。
青冈“纂”


“纂”是我们的方言,大致意思就是很小但是很多,看着一朵又一朵的。
主要是长在青冈树旁边,淡黄色是它的主要颜色,还有乳白色的。反正就是特别好看,一朵一朵的。
不止是好看,还好吃。
更重要的就是这种菌没有毒,像树林里有很多菌子都是有毒的,什么“鬼蛋青”,什么“石灰菌”,还有很多很多。
但是青冈纂都是没毒的,煮一锅汤,那香味可以传遍家的每一个角落里。
刷把菌

这个菌子就很奇怪了,可能满山坡都有哦。
大多数都是长在从毛树林里。
有点像筷子,更多的像农村用竹子做出来刷碗的刷把一样。
就是吃的时候有点麻烦,因为要把夹在中间的从毛须弄掉,有点花时间。
但是不管是煮还是炒味道都是一流的。
红菌

这应该算是树林里最常见的一种菌子了。
红色,有大有小,大的开了盘就带有腐烂了,小的最好看,一小朵一小朵的。
因为很常见,所以它没有受到人们的青睐。往往都是把它作为最后的选择,如果有很多其他的菌子,它一般都不会被人们摘。
煮出来,它的汤都是红色,虽然没有毒,但是还是感觉怪怪的。
最主要的就是,它的蛆应该是菌类之中含量最大的。
有时候,连那个菌干都是被蛆钻过的,到处都是孔孔。
羊雀菌

我们是这样叫的,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叫法。
我发现,所有的菌类之中只有它才不会有蛆。
在杜仲树林里,在桐树外面,都会有它的身影。
我记得读书的时候,在路边看到它,都是把它摘下来,藏到一个地方,放学回来拿回家。
炒出来的味道一绝的。
猪耳朵菌

嗯,是的。简直跟猪耳朵一样。
都是卷着的,跟炒出来的猪耳朵颜色还相同。
这种菌子一般都是在阴冷潮湿的地方,而且都是一大串一大串的出现,并且周围会有很多,并不是单独出现的。
暗棕色是它的颜色,炒出来的味道跟吃猪耳朵有的一拼,都有嚼劲。
还有很多菌子,什么乃姜菌,什么从毛菌,什么三八菇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吃的。
地瓜

地上密密麻麻的一片,大部分成熟的都是在土里,而不成熟的都是硬硬的,不好吃。
放牛中的调味品。
满山坡的寻找,找到一颗,把它剖开,里面都是粉红色的肉,好吃。
童年里可以吃的东西,特别多。而很多人的童年,没有零食,都是靠着这些东西过来的。
没有游乐场,只有我们自己的娱乐方式
捉迷藏。
喜欢三五成群的几个孩子裹在一起,最喜欢欺负小的那个,让他当捉的人,而大部分人都是被捉的人。
更喜欢躲在许多隐蔽的地方,门后面,水缸里,被窝里,猪圈里,还有哪里?还有桌子底下。
有多少次,小小的那个被气哭,因为一个也找不到。
跳皮筋
这个应该是女孩的最爱了。
一根绳子串起来的童年。
我的记忆里只有“周扒皮”、“加减”了,原来不知不觉之间,我已经忘了。我使劲的想,可是也想不起来了。
朦胧的记忆之间,是一群孩子欢快的跳着皮筋。
分成两派。
我记得那时候好像还有一个中间人的存在,就是当救人的。两边有人“死了”都可以救。
不管是放学后,还是下课间,操场上都有着跳皮筋的身影。
玩石头
四颗圆滚滚的石头,就堆出了我们这一代的童年。
什么“平子”、什么“缠皮桃”、什么“大zhua”和“小zhua”。应该都是我们的规矩了吧。
女孩钟爱跳皮筋,男孩钟爱玩石头。
有好多学生放学后在路上捡圆滚滚的石头,忘记了回家;有好多学生上学路上玩石头而迟到了。
小石头堆出来的童年,是一群人的童年。
跳棋珠
我记得是小商店里买的。
一角钱一包的小方便面里,就有一颗跳棋珠。
我并不喜欢玩这个。
这个应该也是男孩的爱好。
反正回家路上那些男孩从左边跑到右边,从马路上跑到马路坎下,从水塘里跑到水坑里,都有跳棋珠的身影。
我该记得有好多孩子因为钟爱跳棋珠,误了回家与上学的时辰。
还有好多孩子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每次都是输的光光的,然后又找别人借一颗借两颗,就这样周而复始的玩着玩着。
一不下心,我们就长大了。
俄罗斯方块
这应该算是我们用的最早的电子产品了。
电视上也可以打,当然要冒着被父母打的后果。
最多的就是买一个游戏机,五块钱的,十块钱的。然后一群小孩子围在一起,你一局我一局,她一局我一局,就这样过着。
那时候的我们,肯定没有想到今天的我们会玩各种游戏。
我记得现在的儿童都有了一个名称,叫做“电子产品儿童”或者“宅童”。
他们不需要朋友,不需要运动,他们只喜欢电子产品。
小到几个月的孩子都可以目不转睛的盯着电子产品,甚至我哥哥家的孩子玩起手机来比我还顺畅,打起各种游戏来比我还动作灵敏。
我知道,我们的年代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我们的童年;而他们,正是在新时代的步伐里,如果不玩电子产品,反而是跟不上时代了。
因为角色与背景都不同了,童年的含义也不同了。
说了吃的,说了玩的,还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还有童年时期的梦想。
小学的作文一定会有一个题目是“假如我是……”
那时候,我们都会写,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是医生、假如我是警察、假如我是科学家等等。
假如我是老师,我不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会当一名好老师;
假如我是医生,我会救每一个生病的病人,就算他们没有钱;
假如我是警察,我会抓每一个坏蛋;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出什么,然后为社会做贡献。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实现了年少时的梦想,又或者说年少时的梦想只是一门要交的作业而已。
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年少时作业本上的梦想,可能有人还保留着,也可能有的人在作业检查完了之后就把梦想撕碎了,变成小船又或者是变成纸飞机,又或者是回到家之后变成你家煮猪草的“引火柴”。
童年里的我们,都做着无忧无虑的梦;玩着没电没网的石头和绳子;都挑着喂猪放牛的家务。
童年里的我们,一双“回力鞋”是只有在儿童节那天才可以穿的;
童年里的我们,跑步一定要穿“钉子鞋”;
童年里的我们,六一儿童节一定要穿“白袜鞋”。
然后额中心点了一个红色的圆圈,眉毛和脸蛋上都是五颜六色的金粉,说不定手里还拿着两朵小红花,摇过去摇过来的。
其实说起来,童年里我们没有缺什么。如果说唯一缺的,那就是钱了。
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那时候我们只有一毛两毛的零花钱,可是现在的小孩子都是几块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的零花钱。当然,我们那个年代和现在根本就不能相比。
有时候,在身心都不那么累的时候,也回想一下自己的小时候吧。
人,总是在往回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那么大了;人,总是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变成了怎么样的人;人,总是看着别人的影子才会想到自己的曾经。
小时候拼了命的想长大,最后终于长大了;长大了却拼了命的安慰自己,我不想长大。
很多时候,面对着不同的面孔,却要违心的露出微笑;很多时候,面对着不喜欢的场合,也要违心的迎合着;很多时候,想要再去吃一吃一角钱一包的麻辣条,才发现有了一角钱却没有了一角钱的麻辣条,就算有也碍于年龄的限制,不好意思去买,更不好意思吃。
面对工作压力,面对就业压力,面对婚姻与家庭,面对孩子与生活,面对车贷房贷与娃娃贷,多想拼了命的回到小时候。
但是,都是不可能的。要是有后悔药,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那么多警察和坏人了,没有那么多的离婚家庭与再婚家庭了;要是有时光机,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前任和现任了,更没有那么多痴情男与痴情女了;如果可以回到过去,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大人了,估计都是儿童了吧。
总之,就是珍惜吧。什么后悔药啊,时光机啊,都是自我安慰和心灵鸡汤的灌溉渠,好好的走下去吧。
总有一天,每个人都要回到刚来的那个地方。
最后,不祝福大家儿童节快乐,因为儿童节不是拿来快乐与庆祝的,是祈祷与默哀的。
但是,希望每一个活在和平中国的孩子都可以快乐的成长。
要知道,新疆与西藏过去的那几个区域可是一直不太平,好多孩子无家可归成为孤儿;好多孩子没有学可以上,没有书可以读;好多孩子连温饱都不可以解决。因为他们正在遭受暴力与战争的折磨与摧残。
所以,小儿童们,大儿童们,老儿童们,你们已经够幸福了。
要懂得知足,更要懂得感恩。
希望所有的人们都可以健康的生活,快乐的成长。
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勾起你们的一些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