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55956/e77b13074a87e41f.jpg)
1
三月以来,尽管处于疫情风暴中心,上海市民却苦中作乐地创造了不少有关蔬菜的幽默。
一方面不辱欲望都市的盛名,将时下种种难以购买的青菜分别冠以CHANEL、LV、Hermes等奢侈品品牌相称,另一方面又像电影《爱情神话》所展现出的市井弄堂生活一样,打起了小区绿化带的主意。
一句“封火连三月,家蔬抵万金。”表达出了隔离生活中蔬菜的矜贵难得。
幽默的背后是上海市民坚强抗疫的乐观精神,也暗暗传达出了,疫情以后,我们对食物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当不得不在各种APP上抢菜拼手速时,终于认全了所有蔬菜的名字和样子,也轻易就治好了挑食的毛病。能抢到就要谢天谢地了,哪还有底气挑挑拣拣。
对食物本身给予这么多关注度,这么多渴望,我们已经很多年没这样了。
2
最近发现附近商场的轻食餐厅关门了,路过的时候,两个店员小姑娘正在整理店里的陈列物品。隔着灰突突的橱窗玻璃,我与其中一个四目相对了几秒钟,看到了她眼底满是茫然之色。
动辄上百元一份的沙拉,曾在这里被《我的前半生》的精英白领唐晶们所享用,抑或作为消遣物出现在网红们精美的照片里,普通人偶尔讲究生活情调,也会选择这样的餐品用来装饰朋友圈。
如今,属于这家店的高光时刻一去不复返了,唯有落寞退场。
与高端餐饮的窘境完全相反,商场的地下美食街和小区周边的窗口小吃店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在缺乏安全感的时候,胃也跟着不再冒险,失去了探索新奇食物的欲望,只有包子拉面煎饼果子,诸如此类熟悉的食物,咀嚼在嘴里的滋味才深沉又踏实。
3
我们光顾超市和菜场的次数更频繁了,甚至将其视作生活中的一道光。
只要货架上的商品永远整齐充足,肉冒着血腥,菜泛着绿光,各色生机盎然,便觉得一切未来可期,明天充满希望。
有半个月我在两大商超都没买到黄油,一直用来加热早餐面包并炸出外层酥皮。于是胡思乱想地等待着,再买到时,一丁点儿都不想浪费,甚至它加热后散发的香味,我都任其灌满整个房子。
在超市里,我还跟一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建立了短暂的友谊。只是恰好在同一时间来到同一个摊位,便互相交流了什么品相算好、哪个品种好吃、一般上新的时间段等重要信息。
物质生活一旦简单明了,身边的一切也跟着水落石出。多余的欲望被摒弃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答案会慢慢浮出水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5956/7cea756f4b85d5c8.jpg)
4
再没有人敢拍着胸脯保证:不会做饭怎么了?我可以点外卖吃啊。
总有外卖无法抵达的时刻。
做饭是生存手段。这句话不再是一句精神要领,而完全落实到了具体的字面意思。
身为一个咖啡爱好者,我开始喜欢上挂耳,需要三到四次用热水冲泡。说不清为什么,看着一股股雪白的烫气袅袅冒出,我的心脏就会稳定坚实地跳动。
每当我妈略有惊慌地发来消息:朝阳区又有确诊病例了,没影响到你吧?
那时的我独自站在厨房里,安静地做着饭,听着热油滋啦滋啦,看着滚水不断翻涌冒泡,食物的香气像海浪一样一遍遍席卷身体的沙滩,最终将所有痕迹一一抹平,归还我一具轻盈的躯体。
双手的力量虽不能改天换地,但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
我耐心地安慰她:放心吧,我一切都好。
5
永远不会忘记2020年年初疫情突袭的日子,正逢春节假期,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通镇的家里宅了一个多月。
一下子有太多的新闻,太多的情绪,心消化不了,那就用胃消化吧。
那时候我妈变着花样做了很多种面食,我总是守着出锅,一点也不嫌烫。她甚至还跟着短视频学会了如何不用烤箱就能做面包,做出来的提子小面包还挺好吃。厨房里总是氤氲着面粉的芳香。
食物的力量所支撑起来的,肯定不只是肠胃的享受。肚子填得满满当当,才有勇气应对一切。
我们气吞山河地度过了那个冬天,直到生活渐渐恢复正轨。
回到北京以后,我的食欲一下子就松懈了,我妈也做不动了,因为我们又有了另外的希望与热切。
只有一向食欲旺盛的我爸,疑惑又委屈,他小心翼翼地问:“媳妇,女儿走了以后,你咋不做面包啥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