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8
今天先重点分析前两个原则
一、总原则
1.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循环性原则。
4.任务相依性原则。
5.在做中学原则。
6.扶助性原则。
7.互动性原则。
二、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原则
(一) 警惕两种危险
1.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虽然学生可能完成一些任务,但是这些任务可能没有重点。
2.如果只考虑交际和完成任务,一个目的学生可能会全靠交际策略和单个的词语达到交际目的,而不去注意语法结构。
(二)各语言学家提出的原则
Skehan:提出一个原则是为了平衡的发展目标排列任务。
他认为
1.需要选择适当的任务
2.在选择任务时在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三个方面应有所侧重
3.对于任务的排序应给予研究的基础。
他还提出了综合性原则,语言教学的挑战是如何使得学习者清楚的明白语言形式,交际功能和语用意义之间的关系。
Long:不以语言形式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关于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争论,不再是区分教学流派的分水岭,因为大家都认为语言的意义与形式是学习的基础。
Numan:
形式--_功能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这才是学习者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培养其运用语言功能的能力,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导入性,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系列任务的训练,能够自己进行推理和演绎,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交际中进行真实的使用。
语法教学是不应该受到排斥的,反而应受到重视,在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中,任务型语言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某些过于注重语言意义,而忽视语言形式的偏颇。
三,真实性原则
(一)Numan提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原则之一是,言语,情境真实性原则。
他所说的真实是指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交际时,人们使用语言的情况,在真实交际时,人们会说出不完整的句子,会犹豫,停顿,思考,重复,甚至是语法上不正确的句子。
而一切为了语言教学目的而编辑的教材中的语言都是不真实的。而它并不是说教材中的材料都不可用,也不是要求教材中的语言材料都必须与生活中的语言完全一致。
他只是提醒教师,一旦真实的语言写进教材就不真实了,而学习者却需要尽可能的接触,各种真实的语言材料和真实的语境。
(二)言语情境真实性原则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所教语言的材料要尽可能真实,另一个方面是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要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的真实或者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三)总结
学习者既需要正式的经过修饰的语言范例,也需要借助实际生活中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
当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实际的交际活动时,他们才有可能发展听懂和表达这样真实语言的能力。
有些课堂语言活动可能不是学生今后一定要在生活中用到的,但是这些模拟实际生活的语言行为,有助于发展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对前两个原则的体会
在以往上英语课时。不教语法心里不踏实,教了语法又感觉没有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所以经常就在教语法与不教语法之间,左右为难。读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后,我明白了:教语法与听说读写是不矛盾的,可以同时兼顾的。
按照我们构建理想课堂的课程,讲师设计的理想课堂的框架,我们在第一步进行Free talk,就是让学生利用真实的情境,真实的语言材料进行说的训练,而其他同学在进行听的训练。因为聆听比言说更重要。
另外我们设计预习单集中体现了语法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的过程。
关于真实性原则,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创始与学生生活实际打通的语言环境。而不是像陈晓棠教授所说的,脱离文本的说出来,上句就知道下句的答案的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