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北华书生青春@IT·互联网
朋友圈里没有人,全是人设!

朋友圈里没有人,全是人设!

作者: 黑眼豆豆写字的地方 | 来源:发表于2018-09-11 09:24 被阅读13247次

    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线。

    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朋友圈功能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

    在微信推出朋友圈这一功能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朋友圈极大得满足了用户社交的功能。

    2017年3月27日,微信推出“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范围”的新功能,可以设置三天、半年和全部可见。

    微信这一功能一经发布,便引起热议,有用户认为功能很“人性”,满足了社交平台人们对隐私的需求。

    也有用户觉得这功能很差,不能了解对方的情况,甚至有专家称这是一个败笔,“三天可见正是在鼓励自闭,违背社交原则”。

    2017年下半年开始,不少媒体纷纷发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探讨当下网友“逃离朋友圈”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朋友圈三天可见”更是引起不少网友共鸣,大家纷纷感慨“朋友圈里没有人,全是人设”。

    汪涵在2017年《火星情报局》一期节目中聊到微信话题时,向观众透露为了管理自己的朋友圈,连范冰冰、陈坤的微信都删了

    他说朋友圈人数达到一百多时,他就觉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没有意义的,全都删掉。

    在朋友圈只有100人时,他感到很轻松,因为所有时间都是你的,自在得一塌糊涂。你会突然觉得,整个人生都发生了变化。

    汪涵说,彼此没有微信,而且感情根本不会因为长期不联络就变得不好。

    随着人际关系的扩张,朋友圈越来越陌生,我们也越来越折腾, 标签分组 ,仅三天可见,甚至渐渐逃离这个“ 陌生圈 ” 。

    1.

    李默是一名大三学生,他袒露用微信已经很久了,工作、生活都已经完全离不开微信,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微信群、朋友圈的画风开始变了。

    “各种外卖红包、砍价链接、打折助力活动占领了微信群,一下子让我感觉以为进入传销组织。”

    一些商家为了营销活动,为了多拉一个人头,多增加一个点击量,绞尽脑汁,利用好友之间社交关系的营销活动层出不穷,让他感到非常不满。

    本来是单纯用来沟通交流的软件,如今被一大堆“无聊垃圾链接”推广塞满,李默感觉自己的微信变得越来越粗暴和杂乱。

    有一天收到5个微信好友给他发助力、点赞的链接,他一怒之下把500个微信好友全都清理了一遍,其中删了300个根本没怎么联系的朋友,清完之后他觉得自己的朋友圈非常清净了。

    也不知道微信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哎......

    2.

    以前看到别人朋友圈发的动态,偶尔会点个赞就匆匆略过。

    最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装逼”,我感觉浑身难受。和他们相比,感觉自己过得水深火热,感到好累,几乎都想关闭朋友圈了。

    尤其是在你在拼命工作,熬夜加班,或者最近压力比较大的时候,看到朋友圈里各种晒旅游机票、演唱会门票,晒豪华大餐、晒Gucci等奢侈品………

    那种对比给你带来的打击非常大。

    还有就是经常看到有的人每天敷个面膜都要发朋友圈,配上“女人就是要对自己精致一点”的文字。

    甚至明明是非常简单的一段话,硬是要加几个英语单词或者是高级的专业术语,结果还是用错的。

    反正我每次刷完朋友圈,都感觉身体被掏空,和他们比起来,自己过的简直太糟糕了。

    自己刚毕业工作没多久,刷到朋友圈的同龄人已经升职加薪甚至赚够了一套房的首付。

    我才23岁,我为什么慌得一匹,其实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朋友圈给我们带来无形的压力。

    我也不是针对某个朋友,就是对这种朋友圈带有炫耀的行为感到不适。我也明白大家都喜欢美好的东西,没有人整天喜欢晒一些痛苦、艰辛、黑暗的事情。

    可能他们发朋友圈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一条动态可能会影响到另一部分群体的心理。

    你说他们是故意的吗?有恶意么?也没有吧,最多炫耀一下,但是看到这条朋友圈的人,可能就受到了一万点的打击。

    现在每次刷朋友圈就像是在一个真空世界,这种严重的失衡、双方的平等、落差导致每次刷朋友圈都像是在吸毒,明明对自己伤害很深,但是却像中毒一样不刷就难受。

    总之,朋友圈那些装逼的人,不管他们的朋友圈真实与否,他们的本意是什么,但确实对我影响挺大的。

    3.

    关于社交网络与幸福指数,密西根大学此前做了一项的实验:他们找来两组学生,A组每天花更长时间看朋友圈,而B组基本不看,结果发现相比B组,A组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更低。

    而在《心理学报》上的一项研究,则更是直接说明了社交网站的使用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关系。

    研究人员对1038名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社交网站的使用能够显著预测抑郁症状出现的频率。

    朋友圈的出现,由于它的种种特性,会使人滋生各种各样的“隐性比较”,让我们不得不潜意识的陷入到将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做对比的怪圈之中

     在《Facebook引发嫉妒心理:用户生活满意度的潜在威胁》报告中,研究者指出:

    社交网络引发的嫉妒心理无所不在,会降低用户的生活满意度。被动浏览会让人产生反感,用户主要是在嫉妒别人的幸福生活、度假方式和社交活动。

    三分之一的人在浏览Facebook后感觉心情更糟,对生活更加不满;而那些只是浏览却没有上传任何信息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深。

    朋友圈的本质就是「晒」,它是一种新型信息传递方式,通过『晒』让身边的朋友知道我们的最新动态。

    涉及隐私的事情大家不会晒,涉及悲伤痛苦之事人们不想晒,毫无意义的事大家也不会晒,这就导致朋友圈中晒的多是幸福、多是美好之物。

    晒者可能并无恶意,最多只是一点炫耀,但受者呢?

    看到别人发旅游风景、看演唱会的照片,你会想到:

    “为什么别人过得这么好我却依然碌碌无为?”、“为什么别人可以经常去旅游而我却每天都在加班?”、“为什么他可以去那么好的公司,我却不行?”、“为什么他经常去听演唱会,难倒他不用上班吗?”

    更糟糕的是潜意识中,你会拿自己与那个理想化的虚拟人物做比较。

    可是你看不到对方朋友圈背后的生活,他可能已经几年没旅行、已经单身很久、已经买股票多年都失败了,这背后的一切你是看不到,人家也不愿意分享。

    这就是朋友圈带来的怪像「隐性比较」它总能通过潜意识不经意地影响你的心态。正是这种失衡的比较给你生活带来巨大隐性伤害。

    4.

    此外,谈到朋友圈不得不提到点赞功能。

    从2009年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在页面中加入“Like”按钮,点赞功能就在各类社交网络中沿承下来,不管是在朋友圈还是微博上,无论好事还是倒霉事,人们都习惯性地去点一下赞留个印记。

    点赞已成为人们在网络交流互动中离不开的工具。

    日本科学家此前做过研究发现,称赞跟现金一样,可以促使人们努力地表现。所以就会产生一种现象:有时候做事情最大的目的不是完成某件事,而是得到赞美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arry Rosen在《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一文中写道:

    每天数小时沉溺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数次“小啜”式地与人沟通,就像喝水一样,虽然一小口水不能满足你,次数多了,饥渴仍然会得到缓解。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以及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研究组发现,用户们会比较自己和好友收到的照片究竟获得多少个“赞”,点赞现象也成了引发嫉妒心理的原因之一。

    另外点赞、认可代表着爱现心理。

    在形成自己人格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周围的人、环境、事物来塑造自己,通过自身行为获得荣誉感,成就感,甚至是通过爱现满足心理的虚荣心。

    朋友圈点赞功能的出现,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活在人们的赞美和羡慕中,而且这种状态太久了,一天不发,浑身难受。

    他们的情绪与分享内容时所收到的赞与评论有关,收到赞与评论越多,人就会越开心,相反无人问津就会让他们感到失望。

    5.

    俗话说,色有三原,人有七彩,人过一百,就形形色色,现实中如此,朋友圈更是如此。

    关系链的扩张几乎是所有社交产品的必然结果,所以社交产品具有天然的隐私衰减,尤其是熟人社交。

    每当熟人在好友中的比例被稀释到一定程度,类似「三天可见」的被遗忘需求就会出现。

    心理学有个词叫" 重要他人 "是指一个人在人格形成及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对自己具有重要影响的人。一个重要他人的理解、容纳、承担,足以改变你整个人生。

    所以当朋友圈好友超过 100 人时,汪涵说,"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

    这意味着你放在每个人身上的精力只有 1 %。每增加一个人,我们与重要他人相遇和沟通的时间机会就会更少一点。

    很多人花大量精力时间社交,最后只不过是给他们不值得交往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朋友圈原本是好友之间自我呈现、互相交流的一个通道,但如今不仅没有让我们更加真实轻松,分享生活,而是像个包袱,让我们更加沉重,也导致不少人开始清理好友,甚至关闭朋友圈。


    对于微信朋友圈现象,相关媒体也发表了看法:

    心理学平台壹心理:

    当我们在朋友圈扮演功利的、虚假的自己,社交沦为形象管理或赚钱的工具,就注定只能吸引功利的、虚假的连接,注定和自己的重要他人越来越远,让内心走向无尽的空虚和孤独。

    如果我们宁愿多一点勇气,用真实的自己跟重要他人连接,彼此接纳和理解,我们的孤独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的缓解,生命力才能延展和爆发。

    人民日报:

    今天我们关于朋友圈的种种讨论,无论是喜欢也好,逃离也罢,都可能是因为,我们赋予了朋友圈太多的期待和意义

    朋友圈是我们维系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唯一方式。如果过度依赖线上的窗口来塑造一个人,认识一个人,可能潜在很大的危险。

    正如有人说,“朋友圈只是虚拟世界中的一小块天地,真实的世界,在我们放下手机后才能看见”。因为现实世界,才是最真实的。

    澎湃新闻:想通了,就明白,坦诚做自己,真实过人生,朋友圈里的你,应是一个人,不是角色扮演。

    微信诞生7年,一方面我们努力的增加微信好友,努力给朋友圈的人捧场点赞,另一方面我们忍受着被微信支配的恐惧,说实话这样的日子我们过够了......


    本文部分参考来源:

    《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Larry Rosen

    《Facebook引发嫉妒心理:用户生活满意度的潜在威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markRao:“朋友圈里各种晒旅游机票、演唱会门票,晒豪华大餐、晒Gucci等奢侈品………”,这个或许只是别人生活的一个片段,达不到的人总会以为别人在炫,如果更有钱则会觉得这些东西太廉价,态度是由自己的身价和心态决定的。
      • 安在呢喃:我真的是默默关掉了朋友圈。在我认识了简书平台以后,我发现所有的喃喃自语变得轻松自在,不在乎关注度,只在乎有人隔着屏幕的那份默契,陌生也罢,熟悉也罢。我努力地写,你隔三差五地回应,都无所谓了。
      • e11ab1713656:个人心态问题吧。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爱发圈了,可我更喜欢发圈的朋友(除了微商)。首先是朋友之间不可能每个人都会经常或者偶尔联系,但通过朋友圈可以了解一下他们都在干嘛,现在过的怎么样。其次,刷朋友圈我反而觉得是一种释压。还有,朋友圈也是一种记录生活方式,就是看到别人的生活比自己好时,自己对生活又增加了一份热情。
      • 7916590cf617:看朋友圈太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有价植的内容。
      • 96378a2482ac:收藏了
      • 十年练一拳:写了这么多,讲到我心坎里去了,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个我得分享朋友圈: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多米笔记:有一次同学也来找我玩,一起游西湖,提议一人买一个旗袍,我是拒绝的,但同学说那她帮我买,我不能让同学帮我买吧,于是自己乖乖买了。因为是第一次穿旗袍,就晒了我们的照片。一般会在朋友圈晒生活中好的那一面,不会晒负债好几万的信用卡账单。后来穿旗袍喝茶的照片,让家里某个长辈认为我过的太好了,我在外地混的很好,我很有钱,然后打电话让我买高丽参。😂我才意识到,只是想记录不同体验的我,可能没有意识到,朋友圈展示出来的,会让人以为你晒出来就是你的常态。然后现在我只发广告。
        markRao:扎心了,老铁:joy:
      • 广州鹤立友缘:正常社交工具,不要想的太多,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
      • 油条一:朋友圈里没有人,全是人设
        对了,还有一些人把朋友圈当输出工具的。。
      • 不败的鸿妍:文章怎么没提到重要的一点,朋友圈使劲刷刷刷的微商广告😶
        aaa000:昔日的好友 铁哥们都在朋友圈 什么点赞 什么投票 什么微商 !比如说 微商 他开了口 有知道我有消费能力,你说我是买呢?还是买吧,买完了就再也不会主动联系了! 自己被强制消费了 总觉得很不舒服!
        362bcc878550:@不败的鸿妍 删咯屏蔽咯,不刷也没有影响啊,反正我不在乎,想看的时候看看,不想看就不打开,这样。
      • 书林中人:无论怎么说,这都是虚拟世界的趋势,我希望我们能回归现实。
      • 金之华:我参加过一个平台,就要求我们人设朋友圈
      • 夏墨稻草人:还挺喜欢发朋友圈的,不过也喜欢删🙃
        b2ed4184537b:@上官文菲 巧了我也是
      • 简书_红豆:今天的推送质量不错。今年有一部美國电影《英格丽向西行》反映的就是社交软件给人带来的影响,挺讽刺的。
      • RinYo:我怎么觉得评论里说这文章写的夸张的人都是些在朋友圈乐于卖人设或者卖过人设的人呢?
      • 1b830ffdb9c7:朋友圈看别人装逼,难受。朋友圈自己不装逼,也难受!所以干脆不发,或者少发朋友圈。
        1b830ffdb9c7:@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现实写照
        markRao:哈哈哈哈哈哈,笑死:joy:
      • 无心人Lemida:比较无耻的一件事是,工作相关的人员和信息竟然从QQ转移到微信平台…
      • 沙鸥_f44c:发朋友圈的越来越少,看朋友圈的越来越多。朋友圈里只剩下微商广告砍价投票。其实朋友圈就是纪录自己的生活,阐述生活的态度,转发奇闻趣事,调解生活情趣。朋友圈只要不沉迷就好。
      • HelloMoney_0ff4:文章写的太过于夸张。
      • 45af1cf5ce20:所以。子弹短信了解一下
      • 80后王胖子:赶紧把这篇文章转发至朋友圈
      • b78978514f57:那解决办法呢
      • Fancy_84dd:微信好友变多了 朋友却变少了
        因为大量不相关的人占用了你的时间
      • 谦修_:谁也没逼你看朋友圈,自己关了不行么,从来都是自己影响自己,这么小个圈子都承受不住,何以面对世间千千万
      • 槃蝶:朋友圈我早不看了,除了广告就是炫耀
      • 华仔Harry:那你为什么喜欢看朋友圈呢,呵呵。反正本人不看
      • JINGDAN52:很真实
      • 北风拾柒:喜欢就用,不喜欢就关闭,愿意发圈就发,不发就别发,手机微信和原来的QQ一样,只是社交工具而已,把微信想的太复杂,都是玻璃心的人,社会在发展,社交媒体也在不断变化,心态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过滤那些负面的,放下手机多读书,不要被朋友圈绑架,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就不会焦虑了。:blush:
        Tuooo:@柒笙石 我也觉得写的太矫情,看不惯别人,也认不清自己的那种感觉。
        Dentist若依:@柒笙石 说的好。
        一枚鸽子要飞远:@柒笙石 QQ和微信是不一样的
      • 经年鲤:扎心~无聊人生的毒药!
      • 夸父逐日123:看着你们朋友圈人数这么多真是羡慕,但是跟你要好常聊的有几个,朋友圈不一定都是朋友,有些是装睡的毒蜂,其实有时候发朋友圈就相当于掀起裤子让人家看你屁股,你还自我沉醉怡然自得。
      • 去悠悠:就我一个微信没加几个朋友的人吗
      • 叶秋臣:有时候我也觉得,朋友圈已经沦为炫耀的战场。
        叶秋臣:@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一部分吧,所以我说“有时候”我觉得。单纯分享生活的,还是挺纯粹的。
        markRao:朋友圈还好吧,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生活
        刘自恒:@叶秋臣 抖音才是
      • 智慧研习院:我们关于朋友圈的种种讨论,无论是喜欢也好,逃离也罢,都可能是因为,我们赋予了朋友圈太多的期待和意义。

        朋友圈是我们维系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唯一方式。如果过度依赖线上的窗口来塑造一个人,认识一个人,可能潜在很大的危险。

        正如有人说,“朋友圈只是虚拟世界中的一小块天地,真实的世界,在我们放下手机后才能看见”。因为现实世界,才是最真实的。

        澎湃新闻:想通了,就明白,坦诚做自己,真实过人生,朋友圈里的你,应是一个人,不是角色扮演。
      • 空守万载尘埃寻不回旧颜:微信,工作需要;朋友圈,工作有需要发;差不多就这样。
        疯小妮:@空守万载尘埃寻不回旧颜 我也差不多,自从加了太多工作关系的微信,朋友圈已经不怎么更新也不怎么看了
        Arichzoess:@空守万载尘埃寻不回旧颜 听起来似乎就是个道具哈哈

      本文标题:朋友圈里没有人,全是人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fy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