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讲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我们要保持敏感,不敏感就不知道自己的念头,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不容易攻自己的恶。
时时刻刻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念头在想什么,不要让自己的欲望带着你走,做为恶的事情,所以人时时刻刻要在念头上反省、修行、反思、敏感、过敏、敏觉,觉察自己在想什么。
这让我想到《大学》里诚意正心,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并且又与老师之前常常强调的“念头上做功夫”相合,可见念头修好了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有如下几个困惑:
1.“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一句,老师说要行恰当的礼,不要让不同的礼产生冲突,可是礼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很恭敬的行为了,为什么会因礼不同而起冲突呢?
2.老师讲到礼,是对关心别人以至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的自我约束。可是关心、爱护别人为什么还要用礼约束呢?是不是因为关心、爱护的本质也是一种情感,也要加以节制,要恰当、中和,否则也可能会泛滥,比如有时候因为关爱太切可能会出现类似于“恨铁不成钢”的恼怒或者“因爱生恨”的怨恨。
3.是不是礼一定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因为它的本质是仁爱,因为对别人有仁爱之心,爱怜他们,也就一定会态度温柔体贴,对待长辈恭敬温和,希望他们跟自己的相处是舒适的。
4.“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一句,感觉字面上总是会理解为“夷狄国家因为没有礼乐的制度和仪式,还不如已经灭亡了的中原国家”,为什么这句的解读是正好是相反的?
虽然有好多具体的不清楚的问题,我感觉整体的原则我是明白的,就是产生任何行为的根本是看它的出发点,是无私——对别人仁爱,因此产生礼的约束,还是有私、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别人态度恭敬,但是没有仁爱之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