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各个社交网络都被“娘”这个字刷屏了。
针对社会中的“娘炮”现象,大家各抒己见,你方唱罢我登场。文章和评论数量之多,一度感觉这个字不是认识的那个“娘”字了。
1. “娘炮之争”
这件事的起因其实和“娘炮”风马牛不相及。
央视的综艺节目《开学第一课》延迟播出15分钟,并插播多条广告,引起家长不满。
央视的官微很快道歉,但余怒未消的观众们又将矛头指向了节目中邀请的小鲜肉嘉宾们,称这些“不男不女的”严重影响下一代,“少年娘则中国凉”,这些“娘炮”应该”送去做变性手术“,请这些”娘炮“来的导演也该”枪毙“了。
节目导演随后在朋友圈中叫屈,把责任推给喜欢这些明星的孩子们,给这股声讨火上浇油。
不仅节目中出现的“小鲜肉”被骂,其他和节目无关的“小鲜肉”也被机关枪一顿扫射。
这次事件的高潮,应该是两大官方媒体下场,各执一词,坐阵叫板。
新华网首先发表《”娘炮“之风当休矣》,抨击“娘炮”现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人民日报则发表《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文中不认同“娘炮”这种贬损性说法,强调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
其他自媒体平台也纷纷下场,使出浑身解数,或迎合或反驳。
更有追求流量的无良自媒体,各种夺人眼球的标题和激烈的用词层出不穷,将观众的情绪越扇越旺。
这潭水就这样越搅越浑。
蚕豆总结了一下,反对“娘炮”现象的文章中,提到最多的观点,无外乎以下三点:
1)“娘炮”这种男人女性化的现象,不符合男女社会形象,有违自然规律;
2)“娘炮”们涂脂抹粉,影响青少年审美,给青少年塑造不良偶像;
3)“娘炮”误国,国家缺乏阳刚之气,无法在世界上立足。
蚕豆不敢苟同这些观点,特别是其中将“娘炮”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这么一顶大帽子,“娘炮”们可真的不敢接。
因为,这个世界上正有这样不打压“娘炮”,甚至支持“娘炮”的国家存在,而且发展的并不差。
2. 瑞典的女性化社会,促进了瑞典的发展
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提出了著名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一个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的模型。
文化维度理论中包含了6个衡量国家文化的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规避不确定性、长期导向/短期导向、放纵/节制。
通过大量的调研,霍夫斯塔德的团队给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做出了6个维度的评估指数。
其中在男性化/女性化一项上,瑞典得分仅有5分,而中国则是66分。
瑞典是一个典型的女性化社会。
如果真如某些激进发观点所认为的,“娘”会导致亡国,那瑞典这个国家岂不是早已不复存在了?
其实,女性化和男性化只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更男性化的社会,意味着崇尚竞争,社会中对成功的定义是“胜者为王”。
而女性化的社会,则更看重关怀和生活质量,成功不是获胜,而是做自己。
也因此,瑞典在经合组织公布的“国际性别平等指数”排名中,位列第4,并在专业与技术工作者、大学入学率和大臣级职位性别构成上,都拿到了1.000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性别平等。
蚕豆自己的瑞典的生活经历,也时时处处都印证了这一点。
首先,瑞典语使用无性别区分的hen来统称男性和女性。
瑞典语中本来有han和hon分别指代他和她,在60年代有人首次提出用hen取代han和hon。2012年这个词突然广为流行,目前这个词已经纳入瑞典的国家百科全书,一些权威媒体在发文时也常常只用hen。
瑞典的厕所是男女混用的。
蚕豆在学校中上厕所,经常会看到男生和女生在同一个排队的队伍中,并不分哪一间是男厕所,哪一间是女厕所。
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瑞典平权举动,则是产假的规定。
瑞典的产假一共是480天,其中妈妈和爸爸各有60天专属假期,最后剩下的360天则是双亲都可以领取。
如果妈妈或者爸爸决定不休自己的60天专属假期,也不能把它转让给自己的伴侣。
这个政策极大地缓解了女性因为生育而在职场上处于的弱势地位。
于是,在瑞典随处可见推婴儿车、自行车后座装着婴儿座椅和带着孩子聚会的奶爸们。
如果那些抨击“娘炮”的激进分子看到这些现象,岂不是要大惊失色,惊呼男子气概尽失,哀叹“国之将亡”?
更有甚者,目前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已经出现了无性别教育幼儿园,名字为Egalia,意为平等。
在这个幼儿园,不讲王子和公主的童话,因为这些童话会固化性别差异;
在这里,男孩可以哭,可以穿裙子,学跳舞,玩洋娃娃;
女孩也可以坚强,可以踢足球,玩玩具枪和玩具车。
这在反“娘炮”者们眼中肯定也成为了祸害下一代的异端邪说了。
也许有人说,这种“女性化社会”是瑞典经济发达之后才产生的,不具有参考性。
今年4月15日的斯德哥尔摩性别平权论坛上,瑞典的国际发展与气候大臣 Isabella Lövin在回顾了瑞典历史之后,表示作为一个曾经贫穷的国家,性别平等实际上促进了瑞典的发展。
3. 外表的女性化与一个人的品质无关,“娘炮”不会误国
蚕豆发现,大多数反对“娘炮”的文章,大多只流于表明,翻来覆去抨击的也就是外表上的“涂脂抹粉”,“搔首弄姿“、”不男不女“,却根本不敢深究外表背后的个人品质。
若说“娘炮“无法成大事,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那不妨看看以扮演旦角出名的梅兰芳。
为了拒绝日本方面的演出要求,梅兰芳不惜蓄须明志,更注射针药让自己生病。
而被那些传统中认为“爷们”的人,却并不代表诚实正直,有担当的品质。
最近“正当防卫”事件中的龙哥,抽烟喝酒,纹身光膀子,男子气概爆棚,却不务正业,因为一点琐事就持刀伤人,最终自食恶果。
可见一个人的品质从来不是由舞台形象决定的。
甚至还有研究表明,如果屏幕上过度塑造阳刚威猛的男性或性感苗条的女性形象,贵给男孩子和女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压力,造成生理和心理问题。
若说男女天生不同,男生“娘化”是违背自然规律,要知道男女虽然有生理上的差异,但在最初却没有高低之分。
只是因为分工不同而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区分:男性负责狩猎、捕鱼和防御,女性负责采集、制作食物、缝制衣物、养育老幼。
甚至女性因为生育和哺乳的功能,在社会中地位更高。
但为什么随着社会发展,男生女性化成为了可耻的现象,而女性自称“X爷”“X哥”“女汉子”却成为了潮流?
思想家福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背后的原因:性别结构是权力结构下的产物。
男性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获得话语权,为了巩固权力,不断深化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
这种情况在中国社会中更加明显。在中国长久的发展中,早已经形成了男性-国家-社会的父权体系。
对“娘炮“的攻击,实际上是男权至上思想的遗毒。
若要说“娘炮”误国,这更是无稽之谈。
文章《把这些娘炮们当成四害除了吧》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和宋朝的孱弱归咎于当时男性的化妆风潮和书生们的百无一用,却避而不谈男性化妆风潮始于奠定汉文化的汉朝,在如今津津乐道的盛唐时期风靡一时。
国家强不强盛和娘不娘没有关系。
一个真正健康宜居的社会,应该是自由平等,百花齐放。
每个人都拥有做自己的权力,而不会成为模板下面目模糊的产物。
也许我不认同你的生活方式,但我尊重你生存的权力。
简·奥斯丁说: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
希望我们都拥有爱别人的能力。
你对“娘炮”事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中留言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