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养成了习惯,习惯就会推动你按时写作,使写作成为生活内容的重要部分。
晚饭后睡了四个小时,到半夜十一点,起来开始写作。写完后再睡四五个小时。所以朋友们不要担心我睡眠不够,我每天都睡到自然醒,不用闹钟叫。
人都有偷懒的心理,所以修行讲究“精进”,世间人讲究“勤奋”和“坚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不易。不易才可贵,如果容易,就没有什么价值。
对自己狠一些,天长日久,就慢慢变得优秀。对自己宽容,长年累月,变成平庸的人。
优秀的人都显得变态或者自虐。读路遥先生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感觉他的写作简直就是玩命,就是一种自杀的方式。
郭沫若先生评价周恩来总理“一切以献身精神去应付”的话我几十年前读过,印象很深。
万行师父说,你对理想百分之百投入,理想才能百分之百回报你。
修行讲究“大死一番,才能大活”。“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就是古代一位出家人写的,被后人当成励志名言。
唐 · 黄櫱禅师《上堂开示颂 》: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刻画一个热爱绘画到变态的画家。任何人想成功都必须变态,正常是平庸的代名词。成功者的常态就是普通人的变态。
最近就感觉写作很不容易,仿佛脑子被掏空了,素材被写完了。写前头脑空空,写后还是空空。
上午写一篇,忽然又到下午,还要写。很快又到了晚上。想起写作的任务,真是很有压力。
常常说创造的欢乐,其实这欢乐先是困难。每写一篇,都在向自己挑战,仿佛是一次突破,攀登一座高山,在无路处开辟道路。
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倒完,直到再无东西可写,超过八百或者一千字,终于大功告成。然后享受成果。几个小时以后,再次挑战自己。每日就这样自我挑战三次。
三十年前,记得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话:“奋斗了十年,对抗着自己。不把自己当做敌人,我们怎能胜利。”
普通人喜欢和别人攀比和竞争。老子说自胜者强,说明胜过别人不是真正的强大。
感到吃力,是因为走上坡路。如果感到轻松,就是走下坡路。人生有进有退,有提起就有放下。
有时的退步是真正的前进。完全提起才有彻底的放下。
放下的同时就是提起,提起就是放下。
为了修行止语,我的日记曾经中断过六年,进行内心的探索。现在拼命写作,要补偿失去的岁月,也为了有朝一日完全超越写作。
没有人不感到日更的困难,而我一天三更,难上加难。其实也没有人给自己定任务,完全是自己养成的习惯。自讨苦吃,怨不得别人。
老舍先生有一篇散文详细描写了一个作家写不出文章的苦恼,应该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