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的环境中,似乎家长们最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我把最好的都给了我的孩子,他却一点都不理解我。为什么我悉心的为他做了什么事他却一点都不知道感恩。而孩子们的心中,也始终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我的爸妈不理解我呢。
很多做父母的会在某段时间有种感觉,为什么我的孩子本来那么乖,忽然之间就变了一个人,变得冷漠,叛逆,不懂的感恩。这时家长们开始感觉无助,绝望。似乎无论是鼓励还是责罚都失去了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有个朋友,某天晚上他和母亲商量吃什么,母亲并不是一个生活的很精致的人,甚至称得上粗糙。于是一个很常规性的提议就产生了“吃面条吧”在孩子的坚决反对下,两人出去吃了一顿火锅。朋友是真的吃够了面条,他家里的方便面从来都不会断了储备,因为母亲并不讲究生活,所以“吃面条”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异常高,而朋友最讨厌的就是吃面条,所以总是囤积很多方便面在家中。总比吃面条要强上一点。
矛盾发生在第二天,下午,朋友的母亲叫他吃饭,坐到桌上朋友看见了一锅面条,于是,心情一下沉到了谷底,吃饭的过程中就抱怨了几句。在他看来,哪怕有一碗米饭配咸菜也强过面条千百倍。而朋友的母亲当天也因为其他的原因,情绪并不是太好,于是大战一触即发。最终一锅面条在母亲的哭天抢地和朋友的怨天恨地中浪费了。
朋友的母亲或许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很用心的做了面条,担心朋友不喜欢吃还特意做了她认为很好的卤,最后却换来一顿抱怨。
我们先不说这场“战争”爆发的居然如此轻易这件事,就针对朋友母亲的疑惑来说,在我看来,这种情况的发生似乎是必然的。而它必然发生的原因只有三个字“你认为”
你认为你已经给了他最好的,你认为你精心做了他就必须领情,你认为你已经很努力改善和他的关系了。 而所有的你认为当中,却没有一条叫做“你认为你该问问他,听听他的意见”。
试想一下,如果当天朋友的母亲能够问她的孩子一句:“晚上想吃什么,吃面条行不行?”或许朋友即使真的不想吃,也可能会出于被尊重的满足感而欣然接受。而据我所知,这种情景在朋友家,发生的概率几乎等同于中彩票的概率。
养狗的朋友们或许都能体会到,每一次给自己心爱的狗喂食的时候,准备也很精心,甚至有很多爱狗人士,一定要给自己的爱宠准备进口的狗粮,还要经过发泡,甚至连水温都很讲究。但,有没有人思考过,狗狗真的想吃这个吗?或许也有人想过,只是狗不会表达。
孩子和宠物狗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表达,当他表达的权利,选择的权利没有被尊重时,孩子会有种自己好像是个任人摆布的宠物的错觉。他就会选择用自己的行为去反抗。而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却始终沉浸在开头的那个疑问上时,孩子已经在自己的心里高高筑起了城墙,你再想和他沟通时,已经没那么容易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变了以后试图和孩子沟通却很困难的原因。信任的关系一旦破裂就不好修补了。
这就是我所谓的“犬式教育”,“犬式教育”的根本,其实就是缺少沟通。我们总说,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但陪伴也有很多种,但正确的那种,一定不是宠物犬式的陪伴。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而最好的陪伴,是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