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课后练习,3选2:

5-1马歇尔认为: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举例说明。
很同意这个观点,与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情绪ABC理论指出:事件A本身没有任何对错指向,是看待事件的态度B左右了结果,积极态度B+会导致好的结果C+,而消极态度B–则会导致不良结果C–。
所以说:事件本身不会带来负面情绪,让你不开心的是你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所以,重要的是改变认知。
比如:昨天上午领导找我谈话,通知我分工调整,我分管的工作将扩大一倍以上……对于领导这样的“通知”方式,我是不太舒服的,甚至于,当场就想反驳和拒绝(由于当时赶着去开会,领导也没讲完,我也没时间发表意见)。
后来冷静下来,觉察到了自己的感受,慢慢消化了事实,分析了自己的状况:领导的行为貌似刺激了我,但是,我的感受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深挖一下,有以下几点:
1.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不是“被通知”,而是能先征求我的意见;
2.希望领导能先了解一下我的工作情况,并听听我的想法,这样的工作加量是否是我能承受的?
3.如果给我工作加量,有否给我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尤其是人员。
~所以说,其实是我自己的想法,影响了我的感受!下一步,会找领导表达一下我的感受,并提出请求:或者不调整分工(相当困难),或者给我更多支持和保障。

5-2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有四种选择。
请在一周中留意一句自己听到的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并记录体会4种选择后的心情、事态发展等。
(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话,则假设你听到了这句不中听的话并做练习:“你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真讨厌!”)
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责备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5-3 留意一次情绪中的朋友,猜测他的需要(P53有需要词汇表)。如果方便,试着和他建立联系,告诉他你体会到的“他的感受,需要”,简要记录过程。
修改“微谈藏享”栏目的文章,委员提供了一稿,小编修改了二稿,我修改了三稿。
当小编看完我修改的三稿后,马上冲到我办公室来(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但是,我知道我必须加班了)。我让她坐下来,慢慢说~
小编情绪激动地说:我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了!刚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我也是充满激情地干活,很卖力很积极~但是,时间长了,自己的热情渐渐退去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自己已经没啥要求,只要不出错就OK了……终于成为了自己以前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我让她全部讲完,让她的情绪慢慢流淌,告诉她:我也有过低谷,有过听之任之、无所谓的状态,也曾经成为了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倾听,共情)
——猜测她的需要是:倾听,接纳,尊重,支持,信任,理解,成长……
——我已经在当场让她感受到了我的理解,让她知道,我已经体会到了她的感受和需要,并且,把幸福的五个要素向她解说了一下,顺便把《持续的幸福》这本书送给了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