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年纪,28岁。说它“尴尬”,因为从任何一方面衡量,都没有达到大家普遍的期待。
连男朋友都没个影,何论结婚;
工作也不是众人期待的“铁饭碗”。
家族微信群,只要一露面,总有那么几个热心的长辈紧追不舍,询问男朋友事宜;
朋友一聊天,总是免不了,“妞,有男朋友了吗?”;
连辞职,老板都要一副神色了然地说,“也是,我们公司男同事少,不利于你找男朋友。”
父母,更是焦虑,每天旁敲侧击,话里话外都是“要抓紧”。
单是那真心的关切,倒也能让人释怀。
让人深感疲惫,渐渐只生出无奈之意的,却是很多人原只是颗八卦的心,倒非要表现热切,还一开口都一副我知道“你心里也一定很着急”的熟稔模样。
初时,我还会神色认真,耐心解释一下,“我倒并不着急,因为还有很多事要做。一切随缘啊。”
只是,似乎我的回答,在众人眼中,只是对自己的尴尬境遇的一种无奈的掩饰。
后来,我就不再多费唇舌了。
这个世界,“互相理解”这件事,其实是最大的奢求。
《十三邀》中有句话,“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年龄越大,对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从出生背景,成长环境到人生经历,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所以又怎么期待衍生出绝对相同的想法观念呢!
上到父母长辈,下到朋友同事,已经结婚的认为“你这个年龄也必定要赶紧结婚啊”,没有结婚的也自然认为“她肯定和我一样焦虑,想赶紧结婚呢”,其实很少人真地在乎你的真正想法。
世人只想解读你,但不想真正理解你。
还是《十三邀》,俞飞鸿的话,说出了我的心声。
“首先,我不是独身主义者,也不是不婚主义者,我的状态只不过是我没结婚,我并没有那么着急,我到什么年龄就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婚姻。”
可是,一个人呆着不会烦吗?
在另一档节目中,有人也这样问俞飞鸿。
“只要自己精神世界足够富足,一切都不是问题,若为了过日子而凑到一起,那种两个人的无话可说,比一个人的孤独更显悲伤。”
屏幕前的我,又不觉叹服。句句是吾心声。
许知远问:“内心如何平静?”张楚说:“见多识广,建立起真正的自己。”
内心富足,一个人,也自在平和人生,并非只有“婚姻”一事;人活一场,也并不只为“结一场良缘”而来。更遑论,大多数人也只是凑一起过日子。
人生自是有无数个阶段,按普遍最佳时间次序排列出现完成自然是好,但若是尊重个体本身的差异性,顺其自然,也是使得的。
毕竟,我一个人单着,并不代表我一个人闲着,只剩孤独寂寞冷。
上班忙碌之外,我也自在活跃的很。
与外,我喜欢走路,享受明媚阳光,乐于接受光合作用,时不时也是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
私下,我喜欢独处,闲时看书,也看电影,访谈节目也看。
倒不是非要凹出个漂亮的人设,就是好奇心重。
好奇与我不同的人他们在想什么,好奇在我不了解的地方发生着什么。
书里的文字勾画出不同的情境,体会百味人生。人生到底有限,我只能在书中领略那些我所无法去体验的时代地域风貌,品读奇人异事,感叹我尚未经历的刻骨铭心的情感爱恋。偶尔,作者的哲思睿语,又让我醍醐灌顶。真正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电影又是直接的视觉听觉刺激,让我更多了一些生动的体验,其间又不乏绵绵感动。
访谈节目,又是直接的情感共鸣体验。在这种直面的交谈之中,我真正看到别人,他们或有名或无名。他们的谈话有时轻描淡写,有时却深刻无比。而我作为旁观者,又在倾听和观察中,有所启迪,不断刷新自己对人对物的新的认知。
或许,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新鲜的,待探索的领域。
我像个小孩,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不断摸索。这个过程本身,不断拓展我的接受的边界,使我变得宽容,平和。
我也带着偏见,但我也接受“别人也可以有偏见”。
我并没有因为未结婚而焦虑,更无“一人会孤独寂寞”的困扰。
内心一旦富足,他人口中所谓的“一个人会孤独寂寞”,其实已经完全不需要多做解释,一笑置之即可。
愿你,也享受人生的每个阶段,自在而平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