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得到什么,就要让自己配得上它
用系统的眼镜看世界,世界是多维的。
“三层系统”主要用在问题解决四步法的“理解”和“判断”上,不见得一定能解决问题,但是却可以给你一个崭新的思路。其实,步骤只有一步:if 发现问题发生,then 启动三层系统判断下层元素、本层悖论点以及上层解决方案。当你启用三层系统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从三层系统中跳离出来,正在用觉察的视角审视着自己。
“三层系统”的思维逻辑符合我的决策原则:
•认知深度增加:让人可以从单一线性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转换成多因果复杂系统关系。
•边际成本递减:当你掌握一个系统思维,你就可以用一个套路解决若干问题,极其符合边际成本递减原则。
•复利效应:这是思维方式,越是持续训练,使用起来越熟练。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2天#
“你想得到什么,就要让自己配得上它”,老师这个观点,就能帮我解决80%的问题。
Q:今天是观察永澄50天的第32天,我们来个小实践吧?来直接看问题:“请使用三层系统的方式,按照套路分析一个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着找到问题发生的关键原因以及解决方案。如果依然解决不了的话,那给出你要解决问题的相关思路。我问题是:老师今天所提的这种问题,对于我来说特别难解——我无法描述我的问题,第29天时就有类似的情况(如果真能描述清楚我所遇到的问题,是不是离解清已经不远了)。
利用三层系统的方式分析:
有效层:元素是我和问题;关系是我要描述问题;系统是我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
悖论层:我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无法完成复杂的问题的描述。因为这个问题都系统性的,元素有问题、元素关系也有问题。
解决层:可能需要请人帮忙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梳理问题啦。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9天#
今天的作业迟迟不敢下笔,脑子里千丝万缕,内心跌宕起伏,我想这应该是被碾压的感觉。本着完成好过完美的思路,我继续观察。
Q:整篇文章都呈现出一个关键词,必要难度。其实必要难度就是一种升维手段,它表明上看上去难,但是你升维成功了,为了降维打击的时候就很有力量。那么,请尝试着找出自己曾经解决掉的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并且把这个问题是什么、你原来卡在哪里、如何用升维的方式解决、增加的新维度什么故事说出来听听吧?
我自己仿佛并没有解决掉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说到这就知道为啥我今天这么痛苦啦。我仔细想生活中的每一个无解的问题,都是多层多点系统问题,还是等我真正消化了本章后再解啦。
请小心“启发感”的陷阱
不同层次的人眼中,有不同层次的真实。
低水平勤奋的表现是:很努力地在投入, 但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到点儿上,看着很勤奋,但实际上是在做些不太重要的事情。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3天#
今天文章好多硬货,待消化。
边界之外的问题,靠思考能力:
• 我当下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 这个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 是什么造成了这个问题?
• 造成问题假设和出发点目的究竟是什么?
• 关于目的的假设又是什么?这个假设真的是自己想要的么?
• 如果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更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 新的方法是否可以解决当下棘手的问题?
从第五项问题开始,脑子就转不动了,那么我把这7个问题打印下来。。。
那怎么才能跳出系统来看待呢?套路是有的:认知跃迁,通过掌握多个领域的范式获得底层规律来倒推自己的定位;大神助力,有那种高你N个维度的人,直接把每个楼层的努力方式告诉你;黄金思维圈,训练自己思考目的的能力并拥有判断假设的敏锐度;对照高手,看看你的努力姿势,高手们做不做,他们不做一定有原因,然后再分析判断。
Q:“我以前很少接线下培训的,可是为什么这次我接了呢?懂我的伙伴可以根据我的决策原则猜猜看,你也可以联想一下50天的观察实验~
难道这个活能给老师带来跃迁的机会,他们能助力跃迁,老师能通过培训吸引线下的、30-40岁的、生活工作状态相对慢节奏的人关注跃迁?
Q:我想问问你有没有过楼层升级的体验,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
有一点点,大学时在学生组织混,大一时干的忘我,大三时看懂了这个简易小系统的运作方式。
Q:有没有低水平勤奋的经历,你觉得那个原因是什么?
有,到现在一直都有,比如工作中,我慢慢能体会出来究竟什么是领导重视的,是工作任务的关键,可是我没有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上面,依然走着第一序改变的回路。
#观察永澄50天-13天#
老师的决策原则:
• 缩小范围:我只要在我的能力圈里做事情就好了;
• 拉长进度:我不在意眼下的收益,而是是否可以有复利效应;
• 投入成本:最关键的不是当下的成本,而是边际成本。
以感受困难的方式来学习,比较起感觉相对轻松的学习来说,其长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学习要有必要难度。
存入记忆容易,提取出来会不容易;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那么,提取会更牢。进而,越是快,在长期来看越是没有竞争力。
Q:“你是否做过必要难度的学习?那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什么巨大收益?如果没有的话,你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去做,是什么错误的信念在限制你做对的事情?如果你要开始必要难度的学习,那是什么?”
做过,但很少;
因为自己一直比较功力,有速成主义,认知短浅,一直认为凡事都会有简单速成的方法;
1、学习系统思维,搭建自己的系统;2、提升理解力,刻意练习输出能力。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3天#
一、通过本文学习了几个原理和实验:1、卡尼曼:启发效应,2、元认知:知晓感、长时工作记忆;3、比约克:能力错觉实验。再次深感认同,老师经常强调的“原理”、“底层规律”这种东西,看来要提升自己理解力,必须要学这类“必要难度”的概念啦。(在此之前,我表面认为有道理,却没有真正打算去做,我这一心理,就解答了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二、老师赠送做“启发感”套路,怎么可以总结的这么到位呢?见多识广!
1、EAT:先体验、再激发认知、最后总结理论;
2、ADEPT:类比、可视化、实例、大白话讲解、定义及描述;
3、成人学习五步法:激发旧知/引入新知、讲解新知、示范新知、应用新知、总结新知;
4、文章基本套路:故事/段子、金句、故事/段子、金句、故事/段子、金句、谈三点。
三、to do:我要做提升理解力的事情,做有必要难度的事情,先通过高手的话来理解,再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完善到自己的系统中,方便调取;不能把时间浪费在只有“启发感”的事情上。
四、转述老师的启发点:
1、识人,要看他究竟做了什么,所做的事情是否具有模式,能否广泛应用于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系统;
2、做有“必要难度”的事情,刻意给自己增加难度,写入时困难,调取时容易;
3、能力圈做事,在最擅长的一两个领域做到最好;
4、学习类活动通常有很大的“启发感”,如果不能立刻用到工作、生活、学习中还是不要参加为妙,不能用“启发感”代替真正的提升,精力有限,少即是多。
Q:“如果今天的文章可以让你审视自己,你是否出现过高估自己能力的情况?是否因为高估能力而导致出现问题,自己逃避或者推卸责任?在未来的学习成长中,你怎么避免启发感带来的陷阱?在这次的《跃迁》共读活动中,你准备将自己的行为做出哪些调整?”
有高估,很多情况被“知晓感”所蒙蔽;
有因为高估能力导致不能完成自己计划,甚至不能兑现承诺,比如因为一个假期,而拉下很多功课,观察实验需要补3天+、跃迁作业、运动等;
以上读完本文的感想中第三、四项;
保持观察实验,其余尽量跟上老师的步伐。
思考=理解+分析+表达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0天#
读完今天文章,我预感,通过观察这50天,老师能给读者搭建一个思考的、行动的、跃迁的路径,最起码能在认知上跃迁一个到几个层次。
如果你看了一个东西,上来就说:“这个内容不就是……”、“这个内容是不是类似于……”、“这个内容我的理解是……”等等的自我理解的句式,就说明你的理解力根本无法提升。这是典型的用自己原有积累去认知的方式,就是一种封闭的心态去学习,理解力不可能提升。
理解:成长型思维模式去领会,先用作者/原话来获得对方的理解,然后再用自己话说一遍(以作者角度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再转述,再内化为自己的观点),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分析:结构分析、要点分析;
表达:训练理解力之初就要表达,重点要把事说清楚,再训练呈现技巧。
Q:今天是第10天,今天的问题是:“过往,你在思考上出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接下来你要开始培养思考能力,你希望从哪里开始才能做少得多?如果40天之后,我要招募一些思考力强的伙伴加入我的跃迁学习小分队,你要在40天里做哪些准备?”
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师提到的——利用固有思维模式思考问题,没有用作者原话获得作者的理解。造成很多时候都只是好像知道,又说不清楚,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
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立即开始,找到必要难度的事,比如工作中,先用原话获得领导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确认,多给自己提问,锻炼分析能力,刻意练习表达能力;学习中,持续观察永澄,记录学习笔记,分析老师提问的用意,深入思考,提高自己回答的质量;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分分钟都在练习自己的思考力。
连接红利带来人类发展,尤其是功能延伸和跨界协作。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0天#
Q:请你通过任何方式去找寻到,当万物互联之后,会对我们有哪些影响?我希望你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思考,而不是随便找几条贴上来。请至少找到7条内容。
综述影响:连接、联结、链接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
人与人互联:协作,各司其职;交换,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共情,互为支撑。
人与物互联:车子是人类的脚,飞机是人类的翅膀;望远镜、显微镜、摄像机都是人类的眼睛;手机是人类的触角。
物与物互联:构建系统,自动运作。
拼命努力不如构建自己的模式
今天整理留言,似乎对老师的模式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个模式就是可以被别人识别出来的模式,能对接到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网络中去,投资人易辨识,易赋能。
#观察永澄50天实验-第24天#
这个小A好像是Mia,22岁,生涯、自我成长文、分享力课程、装修房子、网易云课堂,他关注成长、运营,实践——总结——加工提炼——分享(赋能别人)——遇到更多给他赋能的人——再实践,这不是一个自增长模式吗?我理解的浅显,请老师指点。可复制的模式指课程的开发吗?以上是我的疑惑,也特别想看到她找到什么样的模式。
你的生命中有没有投资的人?如果有的话,他为你赋能了什么,你有没有涌泉相报地回馈他?如果你的生命里还没有一个为你投资的人,那么,你准备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自增长模式?
1、有,我的父母、家人、老师、朋友、身边人;
2、父母给我无条件的支持和爱,给我教育、经验,家人给我家族的力量,老师指点启发,朋友共同经历、支持帮助~
3、做的很不够,我回馈家,工作之外60%的精力,深度不够;一直打算要回馈曾经帮助我的贵人,也是长辈,他们过的特别好,我还不能提供给他们什么,我每年都会去看望他们,心里想着如果他们有一天需要,我一定会在所不辞;对身边的人,我愿意尽自己努力支持他们、赞美他们;
4、老师文中提到的必要难度、读写教说、和大神交流、作品声音,我目前选择读写,抓住机会做到必要难度、和大神交流。
观察高手的两个切入点:心理表征和范式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1天#
每个时代、每种文化、每种思想、每个地域、每个学科都在遵循着共同的理念、方法、工具等,你就可以将其理解为范式。范式,是将人群划分的一种方法,如果你想进入某一个群体,那么,你就要学习他们的范式。
例子:老师的领读活动《思考,快与慢》大家遵循的范式就有:分析阅读、收听分享、彼此交流、产出成果、网站更新等;在目标管理中要遵循的范式是:澄清期待、思考路径、明确标准、分解任务、安排计划、执行调整、取得成果等。
Q:“如果你要把范式的概念讲给一个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词的人听,你要怎么讲?过往生活里,你有没有出现过范式更新的事件,如果有,那是什么?”
你以为学演讲就找**学写作就找**学目标管理就找**学ppt就找**,其实这些高手的范式是一样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只是他们表现更突出和更符合品牌构建的方面,他们的学习理念、思考方法、运用的工具以及如何更新迭代才是值得你学习的,这些基础的底层的模式的总和就是范式。
有,思考方式变了,之前是僵化思维模式,经常以自己固有为出发点思考,现在以成长变化的方式思考,还会以别人的角度去理解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