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者: 古典
“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古典的这句话一方面是说破除定性思维,让自己得到成长;一方面是做更好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相逢。
激励大师古典从安全感、兴趣、心智模式、成功、职业规划、掌控自己这6个方面讲述了如何“拆掉思维里的墙”。
01
安全感
来自房子、职业、情感这三方面的安全感套牢了我们大多数人。
在国人看来,房子才是真正的“归属和依靠”,而梦想不是,所以心甘情愿为“房子”束缚。
追求工作的稳定性也同样如此。我们局囿在职业的牢笼里,不敢冒“失去稳定”的风险,所以即便有所挣扎,即便理想在不断冒着泡泡,最后也只能看着机会流逝。
女人对于情感的依附也是在追求安全感。这和传统观念有关。但是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思维模式。
关于安全感,古典老师给出的建议是:
远离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那样会让你“死于安乐”。
恐惧保险箱。将恐惧思维找个地方倾倒出来,也许就没那么害怕了。
做成功日志。一点一点给自己鼓励。
直面恐惧,触底反弹。放开去面对。
最后,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拿回来的,而是付出和给予换来的。即自我肯定。
02
兴趣
我们当中许多人是“没兴趣”之人。
“没兴趣“和”有兴趣“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你有一堵”担忧之墙“。它把你和一切兴趣隔离开来。
你无法投入当下,因为你看不到投入的意义。你非要抓一个结果来衡量。于是,你失去了当下的乐趣,变为无趣。
无趣即无胆。而无胆之人通常会找很多借口,来拒绝对事物的投入。
”没有兴趣“变成”不尝试“,再变成”无法突破“。
古典说,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用不感兴趣来搪塞时,生命也开始对他不感兴趣了。
03
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指我们看世界时的“镜片”以及“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两者共同搭建起来的一个内在世界。
”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这仿佛是一种心理暗示。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真的会是那样一个人。你在想什么,大脑也会指引你往那个方向去。
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接受反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认定”世界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一种固定的心智模式。
而它,通常不代表真相。
古典说,关于心智模式,应从”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不能突破的地方去接纳“。一点一点拆除藩篱,打破混沌。
心智模式其实是无所谓对错的,只存在是否有效的区分。
常见的心智模式陷阱如:
努力就会有回报(错,方向更重要);
做长远的职业规划(错,世界变化太快,你会不断修正);
金子总会发光(错,充分打磨的才会发光,发光的方法最重要);
如果有很热爱的工作,就会很努力(错,全情投入才会换来热爱,而不是先热爱再投入)。
04
成功
对于成功这件事,古典说,”成功学真不能学。它是小概率事件。”
同时,成功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当大部分人迈向所谓的“成功“标准时,这个标准一定会迅速提高门槛。于是,再次演变成小概率。
不要太相信名人的励志故事。也不要模仿名人的成功模式。因为你所看到的故事里面,大部分都有传奇成分,并不能代表全部。
不要模仿,除非你有和他们一样的”翅膀“。
成功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离目标越来越近”。要透过概念看到成功背后的东西。
获得幸福感的秘诀是:不把“成功”用外界的标准来衡量,而是放在自己的内心。
05
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许多人盼望找到一个“心中完美的事业”。直接命中目标,全情投入。
而事实是,这是不可能的。就好像招聘官不可能先确定人才不会跳槽,才决定录用他。
在选择麦穗时,如何避免使自己进入“着急选择会后悔”和“总在等待会错过”的两种模式呢?
古典建议,给自己一个“不选择、观察的空间”,确定基准线,一旦看到合适的目标,及时出手,大胆选择。
也不要做太完美的职业规划。世界局势和需求不断在变化。你需要不断为自己的规划使用“橡皮擦”。
同时,一定要看看职业背后的“卸妆照”,不要被光鲜的职业广告迷了眼。
06
自我掌控
你心里是否有一个“情绪的开关”呢?谁在影响你的情绪?
你是被影响的“受害者模式”,还是自己管理开关的“掌控者模式”?
认清世界的不公平。也不要幻想世界某一处有你想要的“公平”。接纳才是王道。
并且要找到那个你能改变的不公平,尝试努力。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步掌控内心。
古典说,在人生的董事会上,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大的股东。(不是任何人)。
「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活出自己的风格。前提是,不要让思维,限制了你的模样。
拆掉“思维里的墙”,看到那束光。很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