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文节选自阿知仁波切著作《觉知当下》(连载五)。该书是本博主目前为止看到的最佳禅修指导著作,文字非常简练,脉络甚是清晰,无论对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禅修经验者都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觉知当下》(连载五)
(二)缘“五蕴”而修寂止
我们讲的有相寂止,是安住在一个目标物上。
今天早晨我们打坐的时候,听到外面有一只鸟在不停地叫。假如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打坐时听到什么声音,我们安住在声音上来修也是可以的。听到一个声音时,不分析、不比较、不评判。不分析是好听还是不好听,或者粗细、大小、高低等,非常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声音上,这就是寂止。
鼻子闻到什么味道,不分析它是香的还是臭的,不比较、不评判,非常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味道上。
吃什么东西的时候,安住在味道上,不分析、不比较、不评判它是酸甜苦辣。
身体接触到什么东西,也不管它是粗糙,还是细滑,心单纯地安住在触觉上。
这些都是有相寂止。分析、分别了就不是寂止了。我们的五蕴都可以这么修。
(三)有相寂止的六个窍决
如果心实在是无法安住,修不了无相寂止,那就修有相寂止。今天详细讲一下有相寂止的六种窍诀:
1.缘小物体而安住。前面放一个颜色比较暗的物体,比如一粒米、一枝笔、一块小石头等,目标物应开始略大,之后越来越小,以使注意力更加专注、集中。眼睛不能用力地看,如果用力地看,会出现幻觉,比如物体重影或晃动。眼睛似看非看,不追忆过去、不妄想未来,安住在小物体上,不分析它的特点、大小、形状、颜色等,什么都不要分析、比较、评判,无任何思维,只是安住即可。
2.缘佛像而安住。眼前放一尊佛像,哪尊佛都可以,大小不限。作为一名佛教徒,佛像本来是我们恭敬、顶礼的对境,但我们修寂止的时候,就不添加恭敬、顶礼的念头。就像刚才讲的缘小物安住一样,什么都不分析、比较、评判,也不生起恭敬、顶礼的念头,就是非常单纯地安住在对境上。如果佛像比较大的话,就观察一下自己的状态:如果稍微有点昏沉,就安住在佛像头部等上面的部分;如果妄念纷飞,就安住在佛足等下面的部分;如果既不昏沉,也不掉举,处于比较好的状态时,就安住在佛像的心轮等中间部分。佛像是寂止的对境,但它毕竟是佛的身像,在修寂止的同时,能得到佛的加持。身体不好的人,可以把药师佛像作为修寂止的所缘,这样即使没有恭敬、顶礼的心,也一样 会得到佛的加持,身体会越来越好。当然,今天安住了,明天就想大彻大悟,身体就变得非常好,这是不现实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3.缘灯焰而安住。这和第1、2个窍诀有些不同,之前的所缘物都是固体,而灯焰不是固体形式。可以缘酥油灯的灯焰而安住,或采用汉地观香头的修法,都可以。
4.缘虚空而安住。不是无边无际的虚空,范围这么大的话根本无法安住。可以在面前放一个遮挡物,上面挖一个拳头大小的、圆形的洞。不是安住在洞上,也不是安住在洞外的什么物质上,而是安住在洞里的虚空中,自己的注意力完全专注、融入到洞里的虚空。
5.缘种子字而安住。前面与第4个窍诀是一样的,然后在洞里的虚空中,观想三个种子字:“嗡、阿、吽”。“嗡”是白色的,是三世诸佛身的代表;“阿”是红色的,是三世诸佛语的代表;“吽”是蓝色的,是三世诸佛意的代表。同样的,不要生起恭敬心,单纯地安住即可。
6.缘明点而安住。这时,不是观想种子字了,而是观想白色、红色、蓝色的三个明点,同样是三世诸佛身、语、意的代表。
7.缘天空而安住。这个在城市里比较难做到,在藏地,有些修行者在山上打坐,心完全融入面前的蓝天中修寂止。此窍诀极少用,所以一般不列出。
以上这六种窍诀是有次第的,第1、2个修得比较扎实的时候,再修第3个,第3个修得比较扎实的时候,再渐次修下去。这样坚持下去,肯定会修成,大家一定要坚持,有耐心。今天观修,明天就大彻大悟,这个不太可能。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也有听完当下就大彻大悟的,但这是极奇稀有的利根者。而以上讲的六种窍诀,无论什么根器,只要按次第坚持修下去,都会修成。
(四)有相寂止相关问答
1)如何缘声音禅修?
1、弟子:感恩上师,弟子想问“如何缘声音安住”?比如有下雨声、汽车声,或小孩大人的声音等等,多个声音同时响起来的时候,应该怎么安住?
上师:如果你去分别“这个是这个声音,那个是那个声音”,这不是安住,是散乱。要不分别,在整体的声音上保持注意力集中,把整体的声音和你的注意力结合,保持觉知。这样就是一种安住,但是做到这个比较难。所以我们可以先看一个目标物安住,相对容易一些。如果声音是各种各样的,就像你前面有好几个目标物,看这个、看那个,这样心就容易乱。听音乐禅修也一样,如果会去分别“好听还是不好听,这个调这样、那个调那样”,有这些分别的话,就不适合自己修了。相对来说,看着目标物禅修容易一些,所以高僧大德们提倡看目标物(所缘物)的方式。
2、弟子:上师,弟子今天安住在声音上时,眼睛会乱动或眨,破坏我的状态。
上师:不要在意眼睛眨不眨,不要去关注这个细节。眼睛眨一下,虽然暂时看不到所缘物,但并不会影响安住。但如果太在意“眼睛眨时会怎样、不眨时会怎样”,会影响你的安住。你就大致安住在所缘物上面,保持觉知就可以了。
3、弟子:今天采取听声音的方式安住,感觉周围有一点噪音的时候,反而觉得更了了分明,更容易安住,这样可以吗?
上师:可以。但是要防止依赖声音,或者不自觉地对声音进行了分析。
2)如何判断有相寂止修扎实了?
4、弟子:上师好,按照次第来修,“怎么判断有相寂止已经修得比较扎实了”?有什么判断方法?
上师:注意力集中在所缘物上面(有相寂止的第一个窍决),这时你完全感觉很稳固,没涣散,能集中在一起,就可以修第二个窍决。第二个、第三个修下来的时候,你的所缘物越来越微妙,原来实实在在的东西,慢慢变成像火焰这样抓不住的东西,这样的话还是有区别的。
弟子:安住第一个所缘物时,如果旁边有声音打扰,那个注意力还能集中到所缘物上面,是不是就是比较稳定的时候?
上师:不管有什么声音,或出现什么,注意力不会离开目标物,不会受影响,还是能锁定在目标物上,就相当于修得扎实了。
5、弟子:有相寂止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修无相寂止?
上师:有相寂止修得非常扎实,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安住状态的时候。时间上来说,一至两年左右修有相寂止,再修无相寂止会非常容易。
3)注意力集中时害怕失去自己,怎么办?
6、弟子:我在打坐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所缘物上时,会不敢放下周围的人而安住,如果注意力更集中的时候,就不敢放下自己而安住。
上师:你这时是注意力没有集中在所缘物上面,如果注意力集中在所缘物上面,怎么会还有放不下的东西呢?有放不下的东西或者环境或者人,说明你注意力没有集中在所缘物上面。
弟子:我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候就很害怕失去自己,害怕没有我。
上师:这也是多余。分析一下:如果你注意力集中就会没有你,这有逻辑吗?不可能的事情。注意力集中,能所合一,没有你是最好。但是你习气很重的话,还是不会没有你的。
本来佛法讲的是无我,没有“你”,“你”也是空性,没有实有存在的“你”。我们由无明引起我执,但真正有没有一个“我”呢?打个比方,你去山上,那边有一根绳子,本来是绳子而已,你不需要怕,但是你的眼睛没有看清楚,心里把它当成蛇。眼睛没看清楚,相当于无明,把绳子当作蛇,这就是我执。本来绳子上怎么会有蛇呢?蛇是心里安上去的,这就是我执,我执产生了,把它当成蛇了,就会惊吓害怕,这就是烦恼,这就产生轮回了。所以我们当作这样,当作那样,全是颠倒,全是幻觉。产生幻觉就是无明引起的。如果没有无明,就不会产生幻觉,就知道真相。
无明用什么来消除呢?用智慧。为什么智慧消除无明呢?打个比方,灯光相当于智慧,黑暗相当于无明。如果有了灯光,黑暗肯定会消失;如果没有灯光,肯定有黑暗,看不清楚。有了灯光,黑暗消除了,我们就看得清清楚楚,无明和智慧是这么对立矛盾的。所以学佛法一定要学智慧,学智慧一定要闻思修,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完全靠闻思能不能解决呢?也解决不好,你闻思是非常好,但是你没有实修和闻思结合的话,你心里还是没有体会。你看书的时候什么都明白,但是书放在那里,你还是原来的你。所以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把你闻思的用心实修,慢慢、慢慢你心里就有体会了,这个很重要。这样的话智慧会升起来,智慧慢慢升起来的时候,无明同时慢慢、慢慢下降。
“智慧一下子突然实现,无明立即消失”,从禅宗渐教和大圆满托噶(顿超)的角度来说,不是这样的。但从禅宗顿教和大圆满彻确(立断)的角度来说,这两个是一回事。就像六祖慧能一样,一下就有了智慧的也有。但是这也是初步的智慧,六祖慧能开悟了,他开悟的刹那不是成佛,还是需要一个过程成长智慧。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叫开悟。顿教的角度来说就是这样。顿悟的人是根器成熟,这一世他没有修过,但是他上一世完全是训练过了,练习过了,这叫有根器的人,这样他一下子就醒悟过来,就是这样。
4)其他有相寂止相关问答
7、弟子:修有相寂止时观想“吽”字,很难观出来。
上师:多写一写就容易观出来了。如果一下子观不出三个种子字,可以先观白色“嗡”字,过几天再观红色的“阿” 字,再过几天观蓝色的“吽”字,然后再观三个。
弟子:把三个字写在玻璃上,外面是蓝天,可以这样安住吗?
上师:这样不太好。一是,洞要拳头大小,不能太大,越小越好。玻璃外面是蓝天,范围太大了,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没办法安住了;二是,虽然玻璃是透明的,但写的字还是有实质的。窍诀 1、2 中,观石子、佛像是实质的;从窍诀 3 起,所缘物就不是实质的了。
8、弟子:打坐时我不能跟别人说话,但老是自己跟自己说话,心里对自己说:“这个要这样,这个要那样”。这种情况怎么办?
上师:从禅修安住的角度来说,对自己说和对别人说没什么区别。如果我想说什么,产生这个念头最初是细微的念头,然后变成粗大的念头,然后再变成情绪,然后再说出来,需要这么多的过程。你需要用专注瑜伽断掉,断掉的当下安住就可以。
9、弟子:弟子禅修比较初级,修的是专注瑜伽,所缘物是前面有个小石头,我一直不断专注在这上面,但是我觉得自己还不算安住,等自己发现念头生起来一会了,又去安住。根据上师的开示,在安住的状态中,要不断地提起正知正念打断一下,再继续安住。我这种专注的状态是不是需要这样打断一下?
上师:如果你还是这么散乱、觉知力不够的话,还是经常故意打断一下再安住比较好。故意打断的话,散乱的时间会少一点。你安住在所缘物上面,不管是昏沉还是散乱,在猛烈断掉的当下安住,安住的时候内心非常投入地集中在这个所缘物上面,在这种非常投入的状态中,慢慢地我和它的概念会消失,有时候会感觉自己也没有了,这时会害怕。没有关系,还是这样投入,但是需要提高觉知。
10、弟子:上师,您讲过在修专注瑜伽的时候,感觉状态比较好的时候,主动打断,并迅速回来。那如何打断呢?要做什么样的动作吗?
上师:不用做什么动作,不是“原来盯在这里,要转头看一下其他地方,然后再转回来”,不是这样。本来正知正念是侧面监督的,感觉自己处在安住的状态的时候,就正面监督一下,就自然打断了。打断的刹那再重新安住。打断和重新安住,之间的间隔不能太长,要立刻回来。
11、弟子:顶礼上师,在修专注瑜伽时,感觉自己安住在专注的状态里,当自己想要在下一个念头生起来之前“打破这个专注时,要做什么动作”?我会刻意地向下吸一下气,这应该吗?
上师:不需要动作。本来保持觉知是用侧面来观察的,但如果正面来保持觉知一下,这个时候已经破坏了这个状态,正面又保持觉知正面又保持安住,这两个是不可能同时进行的。正面保持觉知的时候,正面安住专注已经打破了。
12、弟子:我们在修有相寂止的时候,如果第一天是安注在一个实物上面,第二天安注在呼吸或者眉心中间,这样可以吗?
上师:完全可以。
13、弟子:在您的一些开示中说,自己在安住的时候就觉知一下思维,思维的时候又观察一下寂止,然后再慢慢地静下来的时候恢复一下状态,再刹那刹那安住在心性上。有时在禅修的过程中会刻意地想出这些话来,这样是不是也不行?
上师:我讲的话,自己看的书,这个应该怎么做,那个应该怎么做,这些也需要。如果是什么都不记得,怎么修呢?说来说去禅修就是要坚持,要耐心,这样慢慢、慢慢就会有经验,经验特别重要。
14、弟子:修寂止的时候,“外面有声音,我怎么集中注意力呢”?
上师:你听到声音了,就分心了,这时就打断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前面目标物上面。非常投入的时候,可以听得见声音,但是注意力还是稳稳当当地在这个目标物上面。
15、弟子:我今天修有相寂止的时候,看到所缘物跟周围融在一起,我不知所措,就从安住中跳出来了,然后又重新去安住。
上师:可能是你眼睛用力了,所缘物和周围全模糊了,这是眼睛的问题,还是觉知当下,或者闭一下眼睛再慢慢看。
16、弟子:上午修“专注瑜伽”比较容易静下来, 但下午或者每一坐接近尾声的时候,修专注瑜伽就没那么容易安住。就是跟着念头已经走了很远了才发现。请问上师怎么对治?
上师:你的心离开了目标物很长时间才发现,这是你的正知正念监督不够的原因。一定要提醒一下正知正念来监督。每时每刻用正知正念来监督,也会影响我们进入状态,但目前来讲,是必须的。因为我们平时都处于散乱和昏沉中,已经习惯了,一不注意心就跑开了。这样时时刻刻监督,只要我们的心一离开目标物,就会立刻发现,马上再收回来就比较容易。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心跑了很长时间,想其他事情已想了很久,再收回来,再进入状态就不那么容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