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的时候,一个学姐找我,说有个项目跟我合作,是一个关于网络安全的。学姐说因为缺少会排版的人,所以想到了我。
我跟学姐约好周五一起吃饭,另外还有一个学姐和学长一起。学姐的性格属于I型(disc模型),比较能Hold住场面,有气场能影响人,而我则恰恰相反。所以每次跟她聊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在上周加了一个成长营走之后,开始意识到性格分析对自己会有帮助,但这个意识还不是十分迫切。但是在跟她聊了之后,忽然开始意识到学习性格分析的必要性。
意识的觉醒,这一点很重要,证明你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了。
我们常说要脱离舒适区,进入学习区。但事实上是我们很多时候根本意识不到哪里是学习区。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学习区就是我们不会的,我只能说这是一句漂亮的废话,学习区当然是我们不会的,但我们不会的未必就是学习区。举个栗子就知道,养猪你会吗?那你要学吗?
我对学习区的理解是,那些可以通过现阶段努力,以帮助我们达到某种目的的技能和能力。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现阶段努力可以实现的,另一个是对我们有利的。
二者缺一不可。
很多人害怕努力,害怕改变,但是这些都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改变对我们是有利的。
所以,时不时跟不同的人多交流,多看看书,多出去走走,会让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
2.
周末的时候感冒了,头晕,于是躺着床上睡得惊天动地,没日没夜的睡。结果周日起来一看屯了好多事情,只能往后延,然后又屯到了周一。从这件事中就得出了两个结论。
1.没事多锻炼锻炼
我在大学的时候,还能经常下午出去跑步锻炼身体。但是在今年毕业之后,我除了坚持了3个月的仰卧起坐,跑步一次也没有跑过。总感觉跑步太费时间,后来干脆连仰卧起坐也放弃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平时因为懒,因为不肯花时间运动的代价,最后都是会成倍的还回去的。
2.安排任务尽量自己留一点空闲的时间。
有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忙么?其实也还好,但计划一打乱就容易拖延。我给自己周日定的计划是:1.每日一篇文章更新(干货文);2.云课堂学习4节课,以及4节课作业;3.PPT资料重新整理;4.周五商量的项目封面设计;5.成长营听完分享以及完成作业;6.精英日课观点总理总结。结果很惭愧只完成了一半。
有一本书叫做《混乱》,讲了一个结论,其实不做详细的计划,只做任务提醒才是最高效的学习办法。因为这样我们才是以结果导向,而不是计划,灵活性更大。
3.
在我意识到自己对很多东西都视而不见之后,我开始思考哪些东西是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而又可以学到东西的。
周日的时候,我听了一场关于写作的分享,听完之后我把笔记分享在一个群里,但我并没有说这是什么笔记,只说让大家看看我的笔记。结果就是基本没有人关注,只有几个人回复,而且重点是在我的字写得丑,而不是笔记的内容。
你看,这其实是一个快速了解分享结果的办法,但是只要没有人说,就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个对自己的意义。我以前也是这样,只要不是明确写着,是谁的笔记,什么课的笔记,就懒的点开。
世界变化太快,我们都太焦虑,只想用最快,最简单的办法去学习,不愿意多花一点心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各种资讯;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候,同样也是因为我们能轻易获取各种资讯。
在我们的朋友圈中肯定有一大部分的状态是这样的:XXX老师的分享几步教你学会XXX,什么样的分享都有,从写作,PPT到职场沟通,化妆……。这些分享风格各异,水平参差不齐。
我以前很热衷参加这样的分享,但后来实在吃不消,因为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每天都参加分享,实在听不过来,而且有些 标题起的很好,但是内容却跟不上。
一个人或许很有才华,但却未必适合分享,我们应该要懂这个道理。
好在后来我就学聪明了,如果听到10分钟还没有收获就果断放弃。因为一个分享大概1个小时左右,如果10分钟还不能讲到重点的,那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听了。
而且我听课只听评论好,认识的,以及有成果展示的,哪怕是收费的也没有关系,至少质量有保证,不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提高我们学习的刻意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