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父母总是教导我,要好好读书,但我觉得那时候的我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只是很基础地阅读并获得信息与知识,然后迅速让这些知识填鸭式地进入大脑。我们都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讯息。而我认为有效读书的首要条件就是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这才能让我们接受的很多信息变得有意义。
读书的价值如何衡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那么衡量读书价值的标准也不是唯一的。
你可以说读书的价值只是自己读了高兴,也可以说它的价值说为了帮你找一份工作,甚至还可以说它的价值能让你升官发财。在我看来,都可以,没有什么可异议的。
一些前辈会教导“不要功利化读书“,”不要抱有目的地读书”。但在我看来,我并不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会比“读书只是为了享受读书乐趣”错误或愚蠢,也不觉得觉得带着功利化目的地读书就令人羞愧,特别是在市场化经济浪潮的今天,你学到的任何东西都该为你所用。
我认为读了那么多书就更应该接受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多元价值。反观那些不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价值只一味站在道德制高点并将自我意志强加于他人且攻击他人的人,我非常厌恶。就比如现在很多键盘侠。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无关他人,也不存在对错之分,全看你高不高兴。所以,读书价值也是你自己衡量的。
数量能否决定质量?
这是所谓“读书意义”?微博上这张图曾经很火,它的寓意是指,你读越多的书你就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但我并不认为,读书的意义只是单纯数量的叠加,这并不能让我们有效地读书。至少我对这张图传达的某些理念是否定的。不管你读了多少书,即使我们不只是获得了原始数据,还有一些经过筛选或整理的知识和信息,但若你不能深刻理解它们,从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你还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
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所以一定要有内化过程。
每一个领域的专家都是从了解“三W”(what、how、why)开始,再深化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初期,我们读了很多书,我们还只是信息的收集者。然后再是学习者,学习领域内的框架、结构,他人经验,将这些融入自我学习过程。最后就获得了智慧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你会思考,能判断,能理解,再通过实践获得知识与自我价值。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读书价值的最大化?
1.确立自己读书的目标
如果你读书只是兴趣娱乐,那么你就没有看这点的必要了,爱读什么读什么。但我想大部分人读书还是带着能获得有所成就的目的,只是有的人目的情绪,有的人很模糊甚至迷茫。有目标性地做事可以事半功倍。而读书就成为你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有所成就的工具与手段。
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羞于承认的。
拿我自己来说,前段时间阅读了大量关于写作写文案的书,因为自己写作遇到了瓶颈,这就是我前段时间读书的目的。
2.会选书
我不太建议大家经常一味地向他人要“书单”,或者直接看网络上谁谁谁又推荐。不是完全反对,只是不鼓励这种做法。因为还是那句话,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读书品味。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可以看牛人看了什么书,又是怎么做,但对于他的书单不能全盘吸收,你还要看自己的理解与具体情况。我就遇到过一次很尴尬的情况。一个同事见我爱看书,让我推荐书,我就推荐了一本自己很喜欢的。结果买回来,她觉得看不懂直接压箱底,还图文并茂地发朋友圈说这件事情,让我非常后悔向她推荐。
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可以建立自己的书单。在看书时,对于书本中作者提到的别的作家和书做好标记,然后再自己去搜索关于这个作者的著作,再根据他写的挑你想看的某个主题,就形成你自己的书单了。因为在筛选过程,你就已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口味。
比如我在看王小波的杂文,就看到他经常提到萧伯纳,我就去搜了他的好几本书,挑了我感兴趣的;后来我看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她书中又提到毛姆,我又去搜,又挑…以此类推,我就建立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书单。而且你自己建立的书单品质会非常高,因为作者书中提到的一些作者一些书,说明他看过,而且水平可能凌驾他之上。
3.会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果你觉得自己读书总是无用功,想更加有效地阅读一本书,那么《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上书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只停留在第一阶段,只完成基础阅读部分。检视阅读是要求每次看书前,先系统略读(这里指看序、目录、索引,以及出版者说的话)。然后在粗浅阅读。这里要提一点,但遇到不懂的也不要停下,还是坚持看完看到后面,你就能懂前面要说的是什么了。分析阅读是彻底阅读,分析章节,分析书的结构与框架。主题阅读则是终极目标,横向纵向。同一作者哪些不同书籍是同一主题,同一主题下又有哪些不同的书籍,做好标记,罗列不同书的相似观点。
在读一本书时,我们要带着四个问题有效阅读。
(1)这本书是一本什么类型的?小说?哲学?社科还是实用类书籍。书大概讲了什么,每个部分又讲了什么,部分与章节之间怎么衔接的。
(2)书中作者解决了哪些要说明的问题,又有哪些是作者没有解决的。
(3)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赞同的理由是什么?又有哪些观点你不赞同。
(4)这本书与你有什么关系。
这样你在进行阅读同时又在思考。
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这又要求我们在阅读不同书籍时,要用不同的速度。书也要分门别类,花不同时间阅读。
等到都到一定的量,进行了一定时间阅读训练后,你就可以根据主题分块阅读。
对于不知该如何阅读的同学们,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书里对于阅读的方法说的非常详细。
4.会用书
很多人是看过就行,事后你问他看了什么,书讲的什么,他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我觉得这是人没有外化的原因。所谓外化,就是会用书。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用?你看看自己是否做过下面一些事情。
读了一堆小说怎么用?你写过书评吗?你研究过故事情节规律吗?你自己动手写过小说吗?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吗?
读了一堆心灵鸡汤和软文怎么用?你研究过心灵鸡汤套路吗?你自己写过心灵鸡汤吗?研究过文案怎么写吗?这些不都是让书有用,外化的渠道吗?
最后即使没有这些显性外化,你可能也还不会写,但一些隐性外化也会随着你读书的广度与深度而逐渐显现出来,所以也不要低估他们的力量,只是积累不足,经历不够,时间未到。
有一些最简单的外化方式,比如至少写写读书笔记,读后感。
5.不只是读书学习金字塔
当然,读书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你看图中金字塔,阅读所占比例很小。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所以除了读书,还要积极主动去运用,去实践,去讲授,才会达到好效果。
6.思考反哺
读书最后要有效,一定要学会思考。
比如小说。我相信我们一定读过的大部分类型的书都是小说,在读的过程中,你是否会思考哪些是高潮部分,出现高潮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是什么。多了那么多小说后,是否问过自己:怎么读小说能够进步?那么你需要思考:
(1)每个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如何出场;
(2)作者如何处理风景描写;
(3)作者写对话的风格如何;
(4)故事从哪里开始,中间发生过什么事,最后结局是什么;
(5)故事描写过程高潮不同的关键是什么,高潮又在哪里,如何发生,在这之后又对各个人物与事件发生了什么影响。
我想你真正思考了这些,你获得的东西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你要自己写小说,你就会更加注意各部分衔接,把故事写更精彩,结合自己的体验,把一个故事精彩呈现。
这也就是反哺。你看的东西,内化于你自己的大脑知识体系,再运用,进行实践,不能保证你成为一个大家,但对你自己写作一些东西,表达一些东西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并不想说我这篇文章是干货,因为这只是我自己阅读了一些书后的思考与内省。想给同样迷茫的人一些帮助。打赏就不需要了,获得你们的喜欢与关注是我一大幸事。
网友评论
并非针对作者,只是对这个公认的观点有感而发。
有,看完之后,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