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原创文章,请勿抄袭。图片来源网络。)
我在澳洲居住多年,对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都有了不少了解,特别是婚姻家庭模式方面。本文就说说我在澳洲看到的一些跨国婚姻的情况,以及我自己的观点和总结。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6830/d8416075e1bd1399.jpg)
1、跨国婚姻越来越常见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国家。
根据澳大利亚2016 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澳有两成以上的人在家中说英语以外的语言。将近半数的澳洲人拥有海外文化背景,包括出生在海外、或者父母至少有一方在海外出生。
因此,在澳洲,不同族裔相互通婚的情况非常普遍。我身边就有好几个真实的例子。
女儿的同班男同学瑞恩,爸爸是澳洲本地人,妈妈是日本人。
从外貌来说,瑞恩和两个弟弟长得都结合了父母双方的特点,既不是完全西化,也看不出亚洲人的样子。他们头发和眼睛接近于黑色,但肤色则随了父亲的。脸形比较倾向于父亲的西人轮廓。但五官的精致则又像母亲。
从文化传承来说,日本文化在他们家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一次女儿去参加了瑞恩在家里举办的生日派对,我也跟着全程旁观。派对的主题是日本的忍者,很为他们的点子叫好。既能彰显日本特色,又特别讨男孩子们的喜欢。
整个派对,从现场布置到活动安排,全都紧扣着忍者这个主题。
发邀请信的时候,他们就详细地注明,要求参与者穿黑色或大红色的服装,以配合忍者主题。一到场,所有小朋友都获得一个手写着自己名字的头绑带,就像武士那样的打扮。名字的字体也是日本风格的。很快,一群小忍者就诞生了。
派对的活动也都是以忍者的训练为主,利用他们家超大的后院,搭了些攀上爬下的架子。还借了拳击沙包等等道具。就连派发的小礼物,都是他们自己用报纸做成的剑和飞镖。
很显然,所有孩子都特别兴奋。这样充满着异域文化风情的主题派对,可比在外面花钱场所的有意义多啦。
在派对中观察瑞恩的父母,觉得他们的交流和合作特别协调亲昵。
来自于不同国家的背景,丝毫没有成为两人感情的障碍,反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6830/e81ebfb48cb7b4ac.jpg)
2、跨国婚姻的生活细节需要磨合
虽然爱情不分国界,也不分种族。但落实到婚姻上,更多涉及到了生活的琐碎。从风俗习惯,到日常饮食起居的差异,都可能引发不适。
其实不难理解,想象一样同是中国人,如果一个来自北方,一个来自南方,两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势必也会遇到观念、语言、习惯、饮食等等的差异问题。
那么,跨国婚姻在生活细节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我观察身边的跨国婚姻家庭,体现得最为突出的就是饮食习惯问题了。可以说,饮食习惯是最难改的。因为它不是思想意识和观念上的问题,它是身体上从小就扎根了的东西。
不是有句俗话说“咱们长了个中国胃”嘛。从娘胎里一出来,接触的饮食,小时候享受的美食滋味,这些记忆早已深深种在了大脑中。许多人回想童年,总也离不开记忆中那些好吃的东西。
可以说,美味食物,已经不光是生存的需要,而是精神快乐的宝贵源泉。因此,从情感上来说,一个人是很难完全割舍掉故乡的饮食习惯的。
我有一位朋友,嫁的是澳洲本地人。他们结婚已经快二十年了,有两个孩子。直到现在,只要是朋友做饭,就还是做中国饭菜。轮到她先生做饭的时候,她先生就做澳洲西式饭菜。还好,至少不是天天吃西餐或者中餐,她和先生也都能接受。不过他们的两个孩子则更喜欢吃西餐,或许是大环境的原因吧。
身边大多数的跨国夫妻,在家里的饮食问题上,都是类似的模式。两边的习惯都兼顾着。
有的另一方很享受中国美食,但不会做,女方做的中国菜,非常受欢迎。
有的则不太习惯吃中国菜,这种家庭,则双方各做各的,做好了,同时摆上桌,各吃各的,互不干扰。比如,来自中国的妻子给自己做炒青菜和红烧肉配米饭,来自澳洲的丈夫给自己做牛扒薯条和沙拉。这种模式多少有点儿浪费人力的感觉,毕竟如果夫妻二人能轮流搭配着干活,能省不少精力和时间。
总之,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太会妨碍夫妻关系,在相爱的前提之下,通过磨合和包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6830/68f76335d077fc18.jpg)
3、真正可能影响婚姻质量的是文化差异和沟通问题
前面说了,在相爱的前提之下,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只要双方互相包容,都是可以解决的。从现实情况来看,真正能影响跨国婚姻质量的,主要来自两方面问题。
第一,文化差异影响感情。
举个最实际的例子吧。我那位嫁给澳洲本地男人的女性朋友,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苦恼。这就是最典型的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
我的朋友和咱们大多数中国家长一样,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其它课外活动都得在不影响学习成绩的前提下才可以参加。
要临要上中学之前,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大多数华人家庭的孩子一样,利用课余时间去参加一些补习班,用多做题和超前学的方式来提高考试成绩,将来能考到更好的中学。可是,孩子当然不愿意去,孩子说:别的同学都没有补习,凭什么要我补习。
而在澳洲,成年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推崇的是尊重和平等。朋友没法像中国家长那样拿出父母的威严和权利来强迫孩子。
这时,她先生的态度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如果夫妻二人意见一致的话,合力给孩子做思想工作,那还有一线希望。而且,就算报了补习班的名,将来接送孩子和不菲的补习费用,也都是需要夫妻二人一起承担才行的。
不幸的是,朋友的先生坚决反对补习的想法。他就和大多数澳洲普通百姓一样,认为在童年时期,孩子的快乐和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她先生支持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多在阳光和草地上自由奔跑。也支持孩子参加她们感兴趣的才艺课程,比如:跳舞、体操、游泳、滑冰等等。
至于学习,他认为孩子只要达到学校的教学要求就足够了,学校总比家长更懂得孩子的教育进程,为什么要超前于学校的教学,额外给孩子开小灶补习呢?靠超前学习而赢得孩子在班里排名靠前的结果,其实是不公平,也不真实的。有什么必要为了排名好看,而做这些动作呢?
至于中学是否能考上更好的中学,是否能去华人孩子追捧的精英中学,他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孩子本身是什么样的脑子,自然会考去符合孩子智力水平的学校。如果靠超前学习和题海战术而考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学校,但孩子实际的智力并不符合那个学校应有的水平,这样的话,孩子会在六年中学的学习中,非常吃力和辛苦。何苦呢?
没有了先生的支持,孩子又反对,二比一,最终是朋友妥协了。其实在澳洲,让孩子快乐的散养,问题也不大。毕竟澳洲的大环境还是比较松的,追求补习班的仍然是华人和印度家庭为主。无论多么普通的中学,考大学都不是很难的事,只不过能选择的专业受点儿限制罢了。
虽然朋友为孩子教育的事,和先生闹过几次也吵过几次,但最终的妥协,很快让这场家庭战事平息下来。过后,两人感情还好。
第二,沟通不畅影响感情。
跨国婚姻中,有很大的比例是两人的母语不同。这就涉及到了沟通是否顺畅的问题。而人与人的沟通,无疑是维系感情、化解矛盾最必不可少的一环。
举一个有点儿极端的真实例子。
我曾遇到过一个家庭,女方来自中国,她曾经离异,是在四十多岁的时候,通过网络相亲平台,认识了澳洲的丈夫。两人在网恋两个月之后,女方办理的旅游签证来到澳洲和男人见面,并迅速结婚。然后申请了配偶签证留在澳洲。
女人英文不是很好,在中国只有中学英语的水平,而且也忘得差不多了。来澳洲后虽然参加了澳洲政府的免费英文课,但也只能应付一些最简单的生活用语。
刚开始的时候,两人处于热期,语言问题完全不构成影响。毕竟,恋人之间,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说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拥抱和亲吻,就足以表达一切,也能满足一切。
可是,结婚几年之后,爱情的激情期过去了,两人在生活习惯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开始显现。原本通过好好沟通就能解决的问题,到了她这儿,因为语言跟不上,无法及时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小事闹成大事,大事更是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说是吵,还不够准确。因为女人根本没法用英语吵架。气急了的时候,她脱口而出的全是中文,而丈夫听不懂。两人的对话变成了各自情绪的发泄。完全起不到沟通的作用。
发泄完之后,往往是男人摔门而出,在外在酒吧泡一个晚上,第二天再回来,两人就陷入冷战,有时候一直会冷战一两个星期。直到因为生活上的事情不得不有所交流,才重新不咸不淡地有了互动。
这样的次数一多,他们的婚姻就亮起了红灯。丈夫主动提出离婚。女人觉得非常委屈,自己背景离乡地投奔了他,最后却不被珍惜,婚姻再次失败。内心也是挺受伤的。好在澳洲对女人的年龄并不是那么看重,女人四五十岁也颇受欢迎,澳洲男人并不太追求女人年轻,而更懂得欣赏成熟之美。她也还有机会找到一个合适的爱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6830/9a91eb3661eb0b6f.jpg)
综上所述,考虑是否进入跨国婚姻的时候,不必过分担心生活习惯上的细节差异,而更应从两人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沟通是否通畅这几个方面来评估。
只要做好充分的了解和思想准备,在拥有爱情的基础之上,跨国婚姻也一样能收获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