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守望
姑娘,你大学毕业两年了,现在有些困惑,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两年你的时间都用在哪里?
你在一家保险公司做过一段时间的营业员;在一家私立幼儿园做过一段时间的音乐教师;
期间有机会就考各种编,也去考研……
在考编过程中,你说你最用功的是上次,报个辅导班,勤奋努力学习一个半月,最后还是差三分没考上。
你说你从来没有那么努力过,早起晚睡,上课认真听讲。你都被自己的刻苦感动了,也为刻苦后依然差三分而失落、难过。你说如果这么努力还是差三分,还不如当初不努力了呢。
亲爱的,我不想和你说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仅灯丝材料的实验就失败了上千次;也不想和你今年奥运用尽洪荒之力的傅园慧;更不想和你说你的妈妈是怎样从一名初中毕业生成为中学高级教师……
我只想问问你:姑娘,你想没想过五年后的自己是以怎样的一个状态行走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上?你想没想过如果在时光隧道中现在的你和五年后的你相遇会发生怎样的状况?
今年的你24岁,风华正茂;五年后你29岁。
你说你不想五年后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一样,这样过日子感觉太颓废了。你也不想随便找个人就嫁了,水平太低的男生你也看不上。可是自己就是一个三本学生,又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优秀的男生凭什么会看中自己?
这里,姑娘,我先得表扬你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不带现代这个时代的“玛丽苏”症状,这点特别宝贵。那么刚刚24岁的你就为了五年后的远景把自己打造得更优秀些吧。
给你讲个故事听吧。
劳拉·卡斯滕森在21岁时,家里有一个婴儿,婚姻已进入离婚程序。她只有高中学历,没有人,尤其是她自己,会料到她未来的日子还有什么美好前景可言。
就在这时,她又出了车祸,勉强捡回来了一条命。她头部受了重伤、内出血、断了几根骨头,在医院住了几个月。
住院期间,大夫关注她的时候多,对同病房的老年人只是敷衍地问一问。这些大夫传递给她一个信息:这位年轻女士的生命还有很多种可能性。
为了避免她住院期间太无聊,她父亲给她在当地的一所大学注册了一门课程。他去听所有的课,然后录下来给她。她是在医院学习了她的第一门课程——《心理学导论》。
后来她成为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
你感觉自己现在的起点和她相比,哪一个更占有优势?
你说想考研,想去省会城市找个考研辅导班上课,那里有学习气氛。
你又说就算考研了,毕业后不一样还得面临就业吗?可能还得继续考编,可能过了两年还没考上,五年就没了。
你说一想到考研,又怕吃苦,一提到看书学习头就疼。
你又说家里经济不宽裕,考研家里负担会更重。
你还说你现在给一个学校投了一个简历,等着看这个学校多会通知面试,所以还没定下具体时间去省会那个班上课。
你又说你妈妈看不开,不能随缘。
……
亲爱的姑娘,既然你不想让五年后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一样,那么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你所有想法的出处到底在哪?
你说家里经济不宽裕,这点我清楚地知道你的家庭条件不会影响你读书。如果你真是为父母着想,那就要全力以赴,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给父母最好的安慰。
至于说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事,你读研这三年就多用心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机遇总是给有所准备的人。
这两种想法是不是自己内心深处不想努力的惰性披上为父母着想和貌似从现实出发的外衣呢?
还有你说的看得开和随缘是姑息自己不作为吗?这和老子在《道德经》上说的“无为而治”可不是一个概念。
“无为而治”里面的“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
至于说看书学习就头疼,这本身还是惰性作怪。
如果你给自己积极的暗示,你会越来越能学进去;如果你给自己消极的暗示,同样你也会心想事成——越来越学不下去。
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意思是每天做一点自己心里不愿意做但应该做的事情,可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久而久之,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从而提高自控能力。
姑娘,想一想在时光隧道中现在的你和五年后的你相遇,你想让现在的你对五年后的自己产生愧疚感吗?还是让五年后的你眼含热泪、握住现在的你的双手说感谢,感谢因为现在的你的努力让五年后的你的世界更精彩呢?
王阳明说:“事上磨练”。现在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来了,姑娘,你愿意临阵退却,不战而败吗?
如果不能勤勉努力,期待天上掉馅饼,这实在是小概率事件;如果说天上掉下鸟屎,这事的概率会大得多。
亲爱的姑娘,你把五年后自己的具体形象地描述出来,写在纸上,也可以设定为手机屏幕,这样时时提醒自己。
与其犹豫,不如上路。
当你走在这条路上的时候,你会发现和你一样积极努力、为自己远景拼搏的人竟然那么多。
姑娘,中国人口总数多,不论你把自己放在哪个圈子,你都不会孤单。但是在不同的圈子里浸染,五年后的你会有天壤之别!
亲爱的姑娘,现在,走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