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3年,胡适在《努力周报》的增刊《读书杂志》第7期上,开了一个名为《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书单,包括工具之部15种、思想之部91种和文学史之部78种,目的是「在这个没有门径的时候,这个书目的顺序便是下手的法门」。
出乎胡适意料,该书目发表后,立即遭到了质疑。
3月11日,《清华周刊》的记者给胡适写了一封信,对胡适开的书目提出了两点疑问,实际上是两点批评:
一方面,书目「范围太窄」,只包括了思想史和文学史著作,遗漏了中国文化史的其他门类如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等著作;
另一方面,书目所列图书太多了,太专深了,不合乎「最低限度」四个字,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程度,学生们读不完,也未必都读得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梁启超也出来批评胡适的书目,并直言书目中《九命奇冤》没有读过,但「说我连国学最低限度都没有,我却不服。」
同时撰写《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正文开列包括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韵文书类、小学书类及文法书类和随意涉览书类5类共计133种。
此后,也有名家偶尔为之,如章太炎《中学国文书目》、鲁迅《开给许世瑛的书单》、季羡林《中外文学书目答问》、钱穆「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等。
胡适所列书目虽有失偏颇,但终有其价值,且胡适所言各领域难觅门径,无下手之处也是实情。
书单,最大的作用确实在于指示门径、提示法门。
梁任公所列书目则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是分类精当,门类周全(特指当时)。
二是推荐皆为基础读物,同时也是经典读物。
三是每书之后都附带评析及阅读方法,极易上手。


吕思勉《经子解题》一书也是如此,如在「论读经之法」一章中,推荐首读皮锡瑞《经学历史》,以知历代经学变迁大略。
其后,因古今文之争乃是秦汉之后经学之总体脉络,故推荐次读廖平《今古文考》,以知分别今古文之法。
之后再重点推荐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及《礼记·王制注疏》《周礼注疏》《白虎疏证》《五经异义疏证》,以上书目读完,然后以读其余诸书。
在所列其余书目下,吕思勉不仅简要评析书目,指明版本,提示参考注疏,而且注明读法(如精读、概览、需参看书籍)。
《经子解题》至今虽已过半个多世纪,书籍版本有所更迭,新书质量或许更胜,但此书单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只需更换部分书籍,对于治经子依然有重要参考价值。


综上,个人认为一个好的书单应包含以下要素:
1.门类齐全,涵盖本学科各分支学科。
2.区分基本读物和延伸读物。
3.遵循先易后难、先总后分、先概论后专门的循序渐进原则。
4.评析书籍优缺点,写明推荐原因,注明所需预备知识及阅读方法。
5.标明版本(尤其是古籍和译著)。
以上述标准看来,所谓「豆瓣TOP100」「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之类的书单基本上都不合格,至于所谓「人生不可不读的10本书」之类的所谓书单,则纯属妄言。
读书是私人化的,但学习还是有路径的,即有路径,则需拾阶而上、步步为营,才可登临远眺,而不是一头扎进荆棘,做低价值的徘徊。
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一个好的书单应是一条连续、向上、可行的通道。

能达到此标准的书单实在是凤毛麟角,但读书以精进却不可因此而懈怠,为此特为诸君提供解决方案:如果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可登录高校网站查看此学科课程设置,然后在网上(如超星、网易、中国大学MOOC或学术论坛等)查找相关课堂视频及教授所附书单。
如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可观看北京大学阎步克《中国古代史上(史前-魏晋南北朝)》和邓小南、张帆《中国古代史下(隋唐-明清)》,并阅读教授所列书单即可。
此外,若想再详细了解,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阎步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吴宗国《隋唐史》、吴荣曾《春秋战国史》、许辉《魏晋南北朝史》、乔治忠《历史考据学通论》、李鸿宾《中国古代史》等课程都是很好的选择。

有些炫耀式书单,将《理想国》《政府论》《利维坦》《纯粹理论批判》等原典列入,个人觉得非常不妥。这些书不是不可以读,而是猝然读之,效果很差。
所以,这些书建议先读导读,了解时代背景、作者对话语境以及掌握基本的概念之后,阅读效果更好。
前几年广为流传,且认可度还可以的《各学科入门经典推介书单》,所列书目74种,大部分都是入门读物,作为拓宽视野之用尚可。
其余如《香港中文大学推荐书单》以及各其他高校和出版社等推荐书单大体功能类似,可随意从中挑选,当作涉猎。
「好的书籍胜过最好的老师」,前提是好的书籍要出现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书单的作用就是为好书排列顺序,以最大化效果。
关注公众号【不遑启处】,回复【书单】,领取18份权威书单(持续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