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D02-地理与历史

作者: f5cbc22a4a57 | 来源:发表于2018-01-13 17:01 被阅读20次

2018.01.13:第一章-地理与历史(P53-114)

第一章主要是从中原、草原、过渡地带(边疆地区)、西域、雪域、西南、海洋等七个地理区域的角度来解析中国的历史发展,读下来真是大开眼界了。我们一直以来都太容易受困于中原地区的历史文明发展,很少会有这么大角度且全面地从每一个地理区域角度来解析历史,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观点。

做了较为详细的笔记摘抄,其中还有一些不可置信的疑问,留着后面有针对性阅读某个时代的历史时再来逐一验证:)


第一章:地理与历史

  • 以长城为南北分界:1)中原帝国 Vs. 游牧帝国,如:汉—匈奴,唐—突厥,宋—辽等;2)互构--多元帝国,如:元、清等;
  • 以嘉峪关以及湟水谷地为东西分界,
  • 以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为海陆分界。

1、中原

中原地区是古代中华帝国的核心地区,以知 “礼” 自居,对 “礼” 的遵从与否是区分文明与野蛮的基本标准,儒学是对 “礼” 的系统化表达,且是中华帝国诸朝代的基本正当性的来源。

区别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转化为人们日常的生活实践及制度安排时,儒家伦理的载体不是个体心灵的皈依,而是一种表达着伦理意涵的人际关系结构。

汉人是用文化来定义的,具体说就是以农耕生活为载体的儒家文化。400毫米等降水量对农耕的约束,使得人们在越过长城以北若还想活得下去,就必须游牧化。

国人(君子)Vs. 野人(小人):

  • 儒家尊奉的礼仪秩序,最初一种自生秩序,源于传统,贵族制为载体。在周代,这些贵族源自武王与周公对于同姓与近臣的分封。
  • 诸侯带领本族人到封地武装殖民建城而居,称为:国人(君子);
  • 被征服者则居于城外,称为:野人(小人)。
  • 该种秩序下,只有贵族君子可以参加战争,战争的礼仪性质往往大于实用性质。(宋襄公,差不多是这种意义上贵族的绝唱)

2、草原

草原上无法进行大规模治理,只能小部落为单位行动,可依靠熟人关系完成管理,但规模上限约 150 人,超过则要依靠规则来治理,要么就会分裂出新的部落,继续以小集群的方式来行动。(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 “150人定律”,或 “邓巴数字” )【之前看得《人类简史》这本书也提到这个 150 人规律】

  • 秦统一天下前,并无太强悍的草原民族,历史中的记述多为被中原诸侯国利用来对抗其他中原力量,比如: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犬戎便是申侯的利用对象;
  • 秦统一之后,蒙恬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匈奴也并不强悍;
  • 直到西汉帝国,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仿佛从天而降。(why?原因如下:)

草原游牧帝国的出现,除了必要的技术条件(马具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正是中原统一成了庞大的农耕帝国。(why?原因如下:)

草原获取资源的两种方式:战争与贸易。

  • 没统一前,中原的诸侯国会竞相与草原部落进行贸易,获取战争物品马匹,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关系会使得草原与中原的贸易条件达到一个大致的市场均衡价格。 ==》此时,草原通过贸易获取资源的成本比较低;
  • 中原统一后,中原帝国可以用政治手段,或者关闭贸易,甚至规定一个远偏离于市场均衡价格的贸易条件。==》此时,通过战争获取必需品会变成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选项,草原的小部落就必须联合为一个大的部落联盟,于是强大的游牧帝国出现了。

联合起来的草原帝国,人口远少于中原帝国,但战斗力却很强,因为:

  1. 草原军队的机动性,
  2. 草原上生产、生活、战斗的单位是完全合一的,其战斗效率高;
    因此,对草原帝国来说,战争近乎是净收益,而中原帝国则是净消耗。

草原帝国,严格来讲是部落联名,大可汗不掌握基于赋税的中央财政,但是掌握对战利品的分配权,以此形成一种衍生性的中央财政。各部落的小可汗自治。

继承逻辑
草原上:兄终弟及(大可汗必须能征善战才能维系部落联盟的统一;但是当立国可汗这一辈的兄弟全部去世后,该由谁的子辈来继承是个问题。==》草原帝国周期性继承危机,如古语云 “胡虏无百年之运”)
中原帝国:父终子及(君主象征正当性的作用,在这里君主的能力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君位继承的稳定性)

汉、唐对于匈奴和突厥的客服,根本上来说并不是武力征服的,而是终于等到后者出现继承危机以致发生内部分裂,趁机分化、利用而实现的。【really? 下回读汉唐历史时注意参照一下是否如此】

草原上的游牧者对借其与长生天沟通的萨满教有较高的依赖,亦即通过一种韦伯所说的卡里斯玛要素来克服心理上的不安。【baidu: 卡里斯玛(Charisma)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从早期基督教观念中引入政治社会学的一个概念。韦伯认为卡里斯玛是这样一类人的人格特征:他们具有超自然、超人的力量或品质,具有把一些人吸引在其周围成为追随者、信徒的能力,后者以赤诚的态度看待这些领袖人物。】

3、过渡地带

草原到中原的过度地带,就是长城沿线,又称为 “边疆地区”。

巴菲尔德注意到,纯粹的草原帝国如匈奴、突厥、回鹘等,并无意愿统治中原,常是劫掠一番后回草原休养生息,后再来劫掠一番,为 “外部边疆战略” 的一种 “榨取-保护” 关系。如,回鹘帝国对大唐帝国的反复榨取与保护关系【really?】

草原帝国在遭遇周期性的阶梯危机后,分裂出来的一支会发展 “内部边疆战略”,即与中原帝国解梦,对抗另一支草原力量。如,南匈奴借汉朝的支持与北匈奴对抗。

历史上,能够稳定可持续地同时统治长城南北的二元帝国,其担纲者都来自这一过渡地带,尤其是来自东北地区。

  • 纯粹的草原统治者,美德在于草原英雄式的酣畅淋漓,无法理解儒家的伦理世界和治理逻辑,更乐于选择不劳神的 “外部边疆战略”;
  • 纯粹的中原统治者,皇帝的美德在于 “垂拱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轻扰” 的自我节制,唯有此官僚体系才能不受干扰地依循常例自动运转;

因此,二元帝国中,统治者同时兼有两个身份:

  • 可汗的身份,以部落联盟的方式统治草原地区,主导整个帝国的军事秩序(草原之雄)
  • 皇帝的身份,以官僚帝国方式统治中原地区,主导整个帝国的财政秩序(中原之富)
  • 如,拓跋鲜卑的北魏王朝,辽代的南北两院分治汉人和契丹人,清代;

4、西域

从纯粹的地理角度来说,西域是大中亚的一个部分。

中亚的地理破碎性导致:

  • 中亚无法成为轴心文明的孕育地
  • 就定居地区而言,无力保护自己,需要外部力量的进入,已在当地形成秩序。

中亚地区的自由特征,天然地适合于贸易对自由秩序的要求,可以说,“自由通道” 就是中亚地区的世界历史命运,其破碎性成就了它的这种命运,因此有了一系列以经商而闻名的定居城市。

丝绸之路上,运输的商品可能很多产自中原,但真正从贸易商控制这条道路的,是中亚商人。

诞生于印度本土的佛教,是通过中亚才传播到中国的。

中亚正是以其无,成其有。中亚虽然不产生轴心文明,但它构成了轴心文明的诺亚方舟。

5、雪域

雪域高原,号称地球的 “第三极”。

从大区块上,亚区域分为:

  • 安多地区:今天的青海大部、甘南地区和四川西北,是高原上最重要的游牧区域,茶马贸易中的 “马” 主要来自此地;还提供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通道,即青海道;
  • 康巴地区:今天的西藏东部、青海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等;
  • 卫藏地区:对历史上的 “卫” 和 “藏” 及阿里地区的合称;
    • 卫:藏语表示 “中心”,指西藏的中心区域,后又称为前藏,以拉萨和山南地区为中心
    • 藏:后藏地区,以日喀则为中心

吐蕃,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开始从印度引入文字,与大唐的文成公主和亲引入佛教,通过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引入印度佛教。

佛教是一种普世性宗教,更适合一个统一王朝的精神需求。

吐蕃的崛起依赖于各种历史机缘的耦合,无法复制,在它于 842 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崩溃之后,雪域高原无法内生地回复普遍性的政治秩序,而只能形成一系列很小的区域性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秩序时的关键要素,不是像中原一样比拼哪种组织模式的效率更高,这种比拼要以资源丰富为前提;而是要比拼哪种组织模式的成本更低,这是高原资源稀缺状态所带来的一个根本约束。

在资源稀缺的小共同体中,最低成本的组织模式就是以宗教为核心形成的。雪域高原因此成为古代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区域,成了教权有机会独立于政权之外发展起来的唯一的地方。

高原-草原的联系从元到清经历了复杂历程:

  • 雪域获得了超越于彼此竞争的诸教派之上的普遍秩序,这是帝国对于雪域的政治秩序输出;
  • 雪域因其宗教性,而实现了对于帝国的精神秩序输出。元明清三代,皆有以藏传佛教的宗教力量进行自我政治整合的作法。

6、西南

通常所说的西南地区,即今天云南、贵州、广西的西部和北部以及部分四川地区。

西南地区的居民来自:1)长期居住当地的土著;2)在中原帝国的扩张压力下逃入深山的人群 ==》斯科特所称的 “逃避的社会结构”

西南地区在历史上持续的自治倾向,如唐宋时期的南诏、大理、后来的吴三桂等,大西南地区核心的四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7、海洋

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将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从浙江东南部开始,一直到两广地区,切割成一连串面积很小又彼此分隔的小平原。

黑格尔曾如此对比海洋与陆地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与精神结构:“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为的有限的圈子。”

自我组织并不代表无秩序,只是不依赖外部强加的秩序。自生秩序常会依托既有的组织资源,对于中国的传统社会而言,这种组织资源来源于宗族秩序。

在这样一种经济-社会过程中,两广、福建一代的人逐渐建立起一个覆盖整个南洋的社会空间。

  • 南洋是个社会概念,其特征是通过海洋实现的社会网络构建;
  • 帝国是个政治概念,其特征是军事与政治征服即秩序正统性的担当。

多元一体:指的是 “一体” 的政治性统一,“多元” 的社会性差异;“多元” 并不能否定 “一体” 的政治逻辑,“一体” 也不应无视 “多元” 的社会逻辑。

宗族结构一方面带来了华人的商业能力,一方面压制了华人的政治意识。

进入20世纪以前,南洋最重要的几个华人方言群体:闽南方言群体、潮汕方言群体、客家方言群体、珠三角的广东方言群体。

会党组织的凝聚力:1)拟宗族共同体的认同;2)侨居地对于本乡神灵的共同祭祀。

所谓海外中国人不抱团,是在中国人作为整体的意义上来说,在作为桐乡的意义上,相当抱团。

兰芳共和国:客家人在南洋多以经营采矿业为主,建立起类似东印度公司的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其领袖人物罗芳伯于 1777 年将一 “公司” 改建,在婆罗洲成立了著名的 “兰芳共和国”,一直存续到 1886 年。【高晓松的晓说里有一期有提到】

总结:

中国的草原-中原-海洋三种生态-地理-经济环境的历史互动中,

  • 在古代:
    • 草原-中原关系:秩序的生成线,
    • 海洋地区:则是陆地的附属物,是逃避中原帝国统治者的去向,
    • 中原-海洋关系:构成秩序的传播线;
  • 近代:
    • 海洋-中原关系:变成秩序的生成线,
    • 海洋:成为一个最具能动性的力量,中原必须适应海洋上到来的变化,
    • 中原-草原关系:则构成了秩序的传播线。

相关文章

  • 枢纽-D02-地理与历史

    2018.01.13:第一章-地理与历史(P53-114) 第一章主要是从中原、草原、过渡地带(边疆地区)、西域、...

  • 历史的地理枢纽

    [英] 哈·麦金德 当遥远的未来的历史学家回顾我们目前正在经理的这些世纪,并象我们现在研究埃及历代王朝那样...

  • 2019需要熟读的书目

    历史: 人类简史 汤因比,历史研究 修昔底德,波罗奔尼撒战争 古罗马历史 地理枢纽 哲学 道德经 ...

  • 历史地理

    历史,或者地理,都需要仔细看! 与历史机关。与地理相关。与历史地理相关。 或许,与政治宗jⅰao也相关。 大山里。...

  • 历史与地理

    一直对历史地理很感兴趣,史学的观点看待地理变迁或是以地理的观点探寻历史发展,然而历史地理现在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

  • 谈历史与地理

    历史承载时间,地理承载空间。时间与空间不可分离,而二者又依赖于物质而存在,历史与地理构造了人类社会,人类又赋予它们...

  • 广州地理与历史

    上学期孩子们认识了校园、深井村和长洲岛。这个学期,我们把视野和足迹进一步向外扩展,孩子们开始探索广州市。五...

  • 本地地理与历史

    孩子经历过九岁的分离,对外在的世界更能客观地去观察和了解,本地地理历史的学习最能满足孩子在这个年龄去探索世...

  • 北京中考重点与日程安排

    计入总分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和体育与健康,其中历史和地理、化学...

  • 35/365-《历史的地理枢纽》#每天听本书#

    欧亚大陆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要舞台,也可以称为世界岛,而世界岛的腹心地区,则是整个世界的枢纽。谁控制了这个地理枢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枢纽-D02-地理与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gc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