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说,现在的父母应该去进行培训,培训合格了才能当父母。那么父母需要培训吗?需要又不需要。
不需要在于,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同的,那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否合格,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父母呢?
需要在于,作为父母需要涵养自己的内心,让它能够足够的有力量,去抗争外界的纷纷言论。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照顾宝宝是妈妈天生就会做的事情,如果你爱你的宝宝,他就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你也就开始做妈妈了。妈妈不需要成为完美的妈妈,只需要足够(enough)好就可以了。而现在很多的父母常常陷入的焦虑和恐慌中,担心自己不能给孩子最好的,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这,担心孩子那。不能坚守自己的内心,不相信自己做得足够的好,很容易听任别人的摆布,或者照着育儿指导书上说的方法养育孩子。可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是你,他的妈妈。
作为妈妈,也需要有一颗丰盈的心,能够让自己的爱流动,将自己的爱浇灌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自身脆弱不堪,内在缺乏爱的母亲,是很难给孩子足够的爱,甚至可能会从孩子身上汲取爱,这也是很多孩子在无意识中担负起了照顾父母的人。
父母内心充盈,鲜活,独立,才能够不在后来汲取孩子的养分,压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成为一个他自己的人,相信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
让孩子除了我们,更加有“我”的意识。
家庭的三角关系中,常常会出现的联盟或者纠缠。常见的就是妈妈和儿子的联盟,这和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关,父亲在家庭中常常是隐形人,而孩子无形中便成为了妈妈的寄托,爸爸的“替代品”,而儿子在无形中也会认同了这种关系。在儿子成人结婚后,母亲可能就会觉得有危机感,觉得儿子被别的女人占有,于是一场争斗即婆媳战争便开始,儿子由于从小的模式,感受到母亲的不易,很容易会站在了母亲的一方,于是就可能成为了现在所说的“妈宝男或者巨婴”,而没有了丈夫的妻子,又可能和孩子联盟在了一起,于是又一次的轮回。
让孩子的价值不因满足父母的需求而存在。
记得多年前,因为我不够活跃,善言辞,我爸爸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看见人要喊,要跟他们说话,他们觉得你好,我也有面子。”在那时,我是自责的,觉得自己不好,让爸爸在外面难堪。于是,我就不停的告诉自己一定要改变,奈何我就是腼腆害羞,变不了。然后又开始了指责自己。
我有一朋友,每次做事情的时候,总会想,自己做的这件事父母会怎么想,他们会开心吗?会同意吗?完全将自己的价值寄于父母的喜怒之上。
去年,放假回家,和小侄儿聊天,他告诉我自己会用刀子在手上划,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他说因为自己考试没考好。我心疼的抱住了他。
相信孩子可以做好自己的事
不知多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
孩子说:“我想做XXX”
父母说:“你不行,你应该XXX”
我有一朋友就是如此,他无论做什么,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否定。他说吃什么,父母马上说不可以;他穿的衣服,父母会说不好看;他做什么,父母会说你不行……
而这些否定无意识的内化在了他的心里,当他决定或者想做什么的时候,会无意识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你不行。他说,无论外界告诉他多么优秀,多好,可是内心都是不认可的,有再多的成功体验,也无法抵挡内心那个说自己不好的声音。因此,他的很多的能量都被压抑住了,很多的才能够被自己否定掉了。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父母的情绪、言行都可能对孩子有着示范作用,进而模仿、认同。所以,父母需要让自己拥有一个坚定而丰盈的心,让爱流动,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让孩子拥有生而为人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