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脑中时刻回旋着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他儿子的初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这段演讲不浮夸,不虚华,不冠冕堂皇,让孩子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真正的善良源于哪里。
下面我仅节选一段分享给你们:
毕业典礼的致辞这通常,会祝福你们好运并送上祝福。
我不打算这样做,原因如下:
我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时遭遇不公对待,
这样才会理解公正的价值所在。
愿你们尝到背叛的滋味,
这会教你们领悟忠诚之重要。
抱歉,我还希望你们时常会有孤独感,
这样才不会将良朋挚友视为理所当然。
愿你们偶而运气不佳,
这样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地位,
进而理解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
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
愿你们偶尔被人忽视,
这样才能学会倾听;
感受到切肤之痛,
才能对别人有同情的理解。
无论我怎么想,这些迟早会来临。
而你们能否从中受益,
取决于能否参透人生苦难传递的信息。
在我看来,这位父亲拥有真正的智慧,他用简单而有力的语言跟孩子说:
人生遇到苦难再正常不过,而我们却能从苦难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通过苦难,我们学会了包容和理解;通过苦难,我们才能珍惜生命的馈赠;通过苦难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善良。
(1)
如今,我们有多少父母担心孩子经受半点委屈,又有多少父母恨不能孩子永远不要经历挫折和困难。
我们代替孩子选择,给孩子最好的建议,我们费心费力苦口婆心,想把最好的一切给予孩子。
但是,生活最有意思地方就是,你脑中的好并不是真正的好,真正的好是生活自然而然带给你的,让你从困难和悲伤中体悟的。你的切肤之痛才能让你更加尊重生活,感激生活,才能学会真正的善良。
所以,放下我们为人父母的执念,放开孩子,让他们自己经历和领悟。
我们能做的是,静静的看着他们,不做评判不给予指导。
和孩子一起感受,直到他们自己豁然开朗,我们再同他们分享我们的人生感悟,让亲子关系连接的更紧密。
我想,这应该是父母要学习的善良,也是孩子从我们身上感受到的被尊重的善良。
(2)
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提醒我:“不要去揭别人的伤疤,当他有明显缺憾或缺点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大家的友善,你要学会维护他的自尊心。”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父亲真正的善良,小小的我告诉自己,要和他一样善良。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有一点胖,不怀好意的男生们经常围着他嘲笑不停,作为女汉子的我便会带着这份善良的冲动经常会去打抱不平。
父母还会以身作则的提醒我:
当看到残疾人时,不要盯着看个不停指指点点,要把他当正常人一样对待。
当看到陌生人出糗时,要假装没看见。
当看到别人伤心时,少问几句,默默的陪着就好。
面对别人的善举,要报以真诚的感谢。
我渐渐明白,真正的善良就是体谅别人,是感同身受。
表达善意最好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地同情施舍,而是不动声色地维护他的尊严。
(3)
作为父母,我们的强制性指导和建议,对孩子来说就是居高临下。我们自以为的 “都是为了你好”,其实是在忽视孩子的尊严。
时间久了,孩子也会逐渐放弃自己消化困难的能力,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弃亲身去感受人生真谛的机会。取而代之的,却是大多数父母所期盼的,那就是强烈的依赖心。
现在我们身边有多少三四十岁的孩子们,还在征询父母的意见生活,碰到困难不知所措,必须要回到父母的怀抱中寻找答案?
又有多少人认为别人对他的付出和善良是理所当然,而他自己在人群中是那么的重要,不能忍受半点委屈和挫折?
是父母没有学会善良的教养子女,还是子女学不会父母的善良?
父母们,真正的善良到底是什么?和我们自认为的善良区别又在哪里?
(4)
有一个作者写道:
“善良,不是急着满足自己的心愿,也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欲望。”
“比起哄哄烈烈的壮举,善良更多时候是不动声色,是恰到好处。”
父母用真正的善良对待孩子,孩子便会用善良回报这个世界,并滋养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