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448961/5d7efcda4e64fc06.jpg)
早春时节,当沉寂一冬的万物随着春阳开始蠢蠢欲动,空气似乎都多了一点馥郁的香气,早春第一个要赏的便是梅花。
赏过梅花,心中的春天才算正式开始。早春赏梅,江南无疑最佳。而金陵,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代表,这主要源于六朝古都南京的历史、文化与性格。
到南京赏梅,首选梅花山。尽管到过南京数次,但总不在梅花盛开的季节,南京赏梅成了挥之不去的心结。在梅花绽放又一个年头时,我听到了梅花山急切的呼唤,便迈出踏青的双脚,北上金陵,登上紫金山风景区,俯瞰这六朝古都山青水碧的如画美景。
南京梅花山与上海淀山湖梅园、武汉东湖梅园、无锡梅园并称为中国四大梅园,如今南京的梅花山占地1533余亩,种植 3.5万余株梅树,350个以上品种,居四大梅园之首。
有着“天下第一梅山”之誉的南京梅花山,自然山水与历史积淀、文化氛围相融,山谷绵延,梅林成片,是南京最早迎接春天到来的地方。
梅花进入盛花期,达到娇艳之顶峰,人们蜂拥而至,赏梅渐入佳境。此时梅花幽香扑鼻,一股股清香漫漫浸润了肺腑。
南京梅花山梅树成林,梅花品种繁多,从淡雅的白色到艳丽的红色,从单瓣到重瓣,梅花竞相开放,疏影横斜中溢出的生命之花或素雅幽淡,或典雅端庄,或热烈火红,每一朵梅花都有着独特的形态和韵味。驻足凝望,使人心生感慨。
浮动的暗香,宽慰着时光的沙漏,梅花山上那饱经沧桑、虬劲古朴的枝,生出嫣红朵朵,一缕幽香漫溢出一个春天,阳光露出柔和的笑脸,季节便有了曼妙的阳春三月。
梅花山并不高,却因梅花的簇拥而显得分外秀美。满山的梅花盛开着,漫山遍野的各色梅花塞满视线,让人眼花缭乱。看了梅花山上的梅花,才知道什么叫姹紫嫣红。
顺着花间小径,我向梅花山深处走去。一片片梅林花海高低起伏在不高的小山上,粉色的梅与桃花相似,但没有桃花的妖娆,雪白梅如梨花漫天,可不如梨花密匝,真是美而不妖,清气自满。
在梅花山漫步,每一步都能遇见不同的风景。有些梅花树形高大,花朵繁茂,如同一把巨大的花伞;有些梅花树则低矮蜿蜒,花朵密密麻麻,如同一道花的瀑布。那些盛开的梅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仿佛是千万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枝头。
置身一片梅海中,觉得整个世界都被梅花装点。梅花的品种太多,根本分不清楚。梅花色彩太丰富,往往拿着相机拍照,有种无从下手的茫然。
根据《南京梅谱》记载,梅花山观赏梅主要有朱砂台阁、南京红、绿苔梅、素白台阁、银红台阁、红须朱砂、白须朱砂、玉蝶、七星梅等品种。若依照枝条形态,可分为直枝梅、垂枝梅、游龙梅等,还有根据梅花的花型、花色分为宫粉、江梅、朱砂、玉蝶、绿萼、洒金等品种群。
到梅花山赏梅的人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漫山遍野的游人徜徉在梅林中,欢声笑语随着暗香浮动。身着各色服饰的女性来到这里,与五彩斑斓的梅花争艳。她们时而围坐在梅花树下畅谈,时而寻寻觅觅,用镜头留下美好瞬间。
可以说,没有孙权墓就没有梅花山——这里一直被人们称为孙陵岗、吴王坟,历史上孙陵岗一直广植梅花。南京自古即有植梅、赏梅的风俗。据史载,从六朝开始,南京人便已植梅、赏梅,历代相沿。梅花盛开之际,聚众赏梅、探梅,赋诗咏梅言志。明朝时,在紫金山下设赏梅胜地“梅花坞”。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广泛种植梅花树,形成一片梅林,改名为梅花山。
梅花山顶的博爱阁是梅花山的地标性建筑,壮观典雅的博爱阁内外两层,大红立柱,飞檐翘角,有着江南独特的古建风格,民国般的复古色调,映衬着各色梅花,相得益彰。正面横匾上的“博爱阁”三字,选自孙中山手迹。
这里是梅花山的制高点,从各个方向上山赏梅的人,最终都在这里汇集。阁旁的几株红梅花开正盛,疏影横斜,将博爱阁点缀得极其富有韵味。
博爱阁是赏梅的最佳位置,居高临下的赏梅,那凌寒怒放的梅花,暗香神韵如诗似画般簇簇绽放,在我心灵深处的庭院山岚中,渲染出美不胜收的芳华。
博爱阁一侧的“观梅轩”所在地,原是汪精卫的坟墓。1944年,汪精卫葬在了这里,后来汪墓被炸,汪墓原址上建起一座小巧雅致的廊亭,北面横额上有孙科手书的“放鹤”二字。这民国建筑风格的“观梅轩”一直是原样保存,颇尽曲折之妙,与周边景色倒也非常协调,也很美观。
“观梅轩”前一株400岁的明代墨梅,高达五六米,看上去高大粗壮,气势不凡。只见鲜红的梅花点缀粗壮的树干,花色浓艳厚重,胜越朱砂,花朵在阳光下莹润,真是当之无愧的“梅王”。细探,才知“梅王”学名叫“乌羽衣”。那“梅王”满枝红蕊,与众不同的风采,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坚毅傲然的精神,令人动容,心生钦佩。
如果不是那一树树梅花的指引,很多游人不一定会走进这座幽静雅致的红楼艺文楼。这座江南仿古园林将中国古典名著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完美结合,是一个建筑与梅花互相对话的地方。
一旦梅花与古建筑相遇,才更有韵味。站在白墙黛瓦前,或站在庭院雕窗内,或站在池畔假山旁,青瓦白墙的背景和梅花和很搭,墙面上还开有很多形状各异的小窗,透过不同的窗口,能看见梅花不同的姿态,或深红似火般明艳,或粉红似霞般娇俏,或洁白如雪般素雅。
梅花在国人眼里,绝非寻常草木所能比,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还是文化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心理的寄托。
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我喜欢梅花,不是沉迷于她所散发出的淡淡迷人芳香,而是在心中敬仰梅花执着的信念、梅花的精神。
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质,历来为人称道,成为风骨铮铮、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南京将梅花确定为市花,正契合于这座城市饱经历史沧桑,又不断获得新生,市民豁达乐观又坚毅的特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