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之时,其实在淮河流域也活动了一支反清武装,其存在时间比太平天国更加长,直到1867年,这个反清的武装才被彻底的镇压,这就是驰骋中国中部地区的捻军。
其实,在鸦片战争之后,各地爆发了反清起义。尤其以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影响力最大。
捻军的崛起
在1851年,也就是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的那一年,在河南南部也爆发了大规模的捻军起义,咸丰派遣胜保以及僧格林沁率领八旗军镇压,捻军认为清军来势汹汹,硬拼伤亡太大,因此决定采用灵活战术,伺机歼敌,虽然清军在人数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是捻军依靠灵活的战术,到处打击敌人,使得僧格林沁等人,被打着晕头转向。虽然,捻军起义规模并没有太平天国那么大,但是僧格林沁等人的战术比较陈旧,因此使得捻军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捻军与太平天国有共同的敌人,因此时而合作,这使得清朝是非常头疼的。
在太平天国发动北伐时候,捻军也进行了配合,使得太平北伐军比较顺利的渡过黄河,并且一度达到了天津附近,使得清朝非常惊慌,因此清朝调集几十万大军对付。
当然,捻军与太平军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因此他们也配合不够默契,在清军重兵围剿下,北伐军最终是全军覆没。
此后,僧格林沁对付捻军,但是没有奏效,当然,农民军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与太平天国军一样,发生了分裂与内讧,导致其出现了东捻军与西捻军。东捻军活动于安徽、山东、河南东部与江苏北部,也就是淮河流域。而西捻军主要活动在陕西、湖北北部与河南西部。
而分裂的捻军,其实力受到很大的重伤,也为后期被清军各个击破埋下了伏笔。
捻军发展
在太平天国失败之后,捻军依旧轰轰烈烈的在淮河流域活动,并且与太平天国的参与合为一体,尤其是赖文光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将领,采取灵活的战术,给予清军带来多次打击。
清朝将其视为首个镇压的目标,首先派遣胜保镇压,胜保这个人,只会夸耀自己的战功,但是能力不堪入目,在打了败仗之后,上报朝廷吹嘘自己歼灭多少,实际上是一再被捻军击败。虽然胜保吹嘘的很完美,但是最终纸包不住火,胜保的事儿还是东窗事发了,因此被清朝治罪,胜保因为吹嘘战功,作战不利,最终被赐死。
其次就是派遣与英法联军作战,也是歼灭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僧格林沁出场,僧格林沁在清军还算是德高望重,但是其人骄傲自大,战术也比较的单一。打了几个小胜仗,就以为是捻军不堪一击,因此,中了捻军的诱敌深入之计,最终在今天的山东菏泽全军覆没,连僧格林沁本人也被杀。
再次是派遣湘军与淮军,在僧格林沁被杀之时,湘军与淮军因为愤恨僧格林沁的目中无人,因此按兵不动,看至八旗军全军覆没。其实在早期间,湘军与淮军对阵捻军胜率也并不是非常高,如李鸿章在山东被捻军击败,曾国藩也在淮北地区被捻军击败。
虽然清军对湘军与淮军见死不救的做法是非常愤怒的,但是还需要依靠他们镇压捻军,因为此时的八旗军已经没有什么作战能力,绿营军更不是捻军的对手,而唯有淮军与湘军尚有一战之力。
捻军覆灭
在僧格林沁失败之后,淮军与湘军主力都被派遣对付捻军,而捻军利用灵活的战术,虽然躲避了清军的打击,但是最终被刘铭传与左宗棠等人打败。
在潍坊地区,刘铭传与赖文光的主力作战,双方进行反反复复的拼杀,最终淮军依靠武器先进以及人数的优势,击败了东捻军主力,赖文光只带领数千人逃走,而阵亡的人数达到3万多人,这也是赖文光参加捻军以来遭遇到的最大的失败。
虽然赖文光侥幸的逃脱了,但是最终还是在淮北地区被清军所歼灭,赖文光本人也被杀,东捻军自此全军覆没。
在东捻军全军覆没之后,西捻军在张宗禹的率领下,最终还是抵挡不住淮军与湘军共同围剿,最终也在山东西部全军覆没,当然张宗禹不知所踪,有人说他跳水而死,有人说他出家。
捻军失败的原因
捻军虽然轰轰烈烈的起义过,也多次给予清军带来非常沉重的打击,但是其注定要失败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建立稳定的政权,洪秀全率领的金田起义之所以名气比捻军大,其主要是创建了太平天国政权,而捻军虽然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是没有创建政权,这使得捻军将领们也不知道起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因为目标是不够明确的,所以起义注定要失败。
第二没有稳固的根据地,甚至可以说没有根据地,太平天国之所以难以对付,就是因为建立了以南京为首都的根据地,有人说南京无险可守,但是太平天国以此为首都,总有自己根据地吧。要想消灭一个有根据地的起义军,那么远比消灭一个没有根据地的起义军难的多。
而捻军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其坏处有以下几点:一则是没有群众基础,而捻军招兵主要是依靠于行军招兵,如果打了胜仗,那么招兵还相对比较容易一些,如果节节败退,那么招兵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待捻军只有灭亡,所以没有稳定的兵源,这导致捻军在后期作战的时候只能够面临着损失一点,少一点。正如,赖文光在潍坊地区被刘铭传击败后,别说卷土重来了,甚至出现兵力不断的流失,最终走向了覆灭。
二则是没有稳定的兵器制造厂,由于是完全流动作战,其没有稳定的兵器制造厂,所以,在战斗力上只能够越来越弱。
三则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虽然捻军深得民心,但是其流动作战,并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在战争的时候,大战就需要粮草,而捻军没有经济基础在,这决定着打仗的时候,缺乏必需的粮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没有粮草军队,距离失败就不会太远了。
虽然,捻军采取流动作战,其战术是比较灵活的,可以出其不意的打击清军,但是其危害性更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稳定根据地以及没有政权,这决定着捻军注定也失败。
第三没有先进的思想,要想使得战争后的成功,自然离不开优秀的思想,而捻军就是反清,没有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这与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以及义和团起义是一样的,并没有先进的思想,起义为了什么,都不够明确。
第四是刘铭传与左宗棠等人是出色的将领,而淮军与湘军作战能力也是比较强的,捻军之所以一再打败僧格林沁以及胜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八旗军那时候的作战能力已经很弱了,所以捻军能够将此击败;第二个没有出色的将领,胜保是一个吹牛很大,但是并没有指挥能力的人,而僧格林沁是有勇无谋,因此,捻军用计策,将两人击败。
而刘铭传与左宗棠指挥能力是非常出色的,在对付东捻军上,刘铭传明确的判断出了东捻军的行军路线,因此在潍坊地区寻找到了东捻军的主力,以迫使赖文光与淮军进行决战。当时东捻军主力也就5万人,而刘铭传受众的兵力达到八万人,并且刘铭传在与捻军决战的时候,出色的指挥,寻找赖文光排兵布阵的漏洞,最终将赖文光主力击败,也敲响了东捻军失败的丧钟。而刘铭传在击败赖文光部之后,并没有给予赖文光带来任何的喘息的机会,最终在扬州地区被刘铭传包围。而西捻军失败的原因,是被左宗棠围剿之后,被迫与东捻军汇合,但是没有完成,并且在山东聊城地区被湘军与淮军包围,全军覆没。
第五武器落后,李鸿章、曾国藩以及左宗棠等人,看到了西方列强的武器的先进,因此开始进行洋务运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军事制度上,也采取了西方的建军方法,因此作战能力,相比较八旗军来讲更加强大。在潍坊地区,刘铭传就是依靠武器的优势,将东捻军主力歼灭的。
所以,虽然捻军运动看似轰轰烈烈,也打了很多胜仗,清军主将胜保以及僧格林沁等人先后被杀,但是由于没有稳定的根据地,没有政权,没有先进的思想,遇到优秀的指挥将领,以及武器落后等多个因素,也注定了捻军的失败。虽然,捻军最终失败了,但是沉重的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也再次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虽然清朝取得镇压捻军胜利,但是也不能够改变其日薄西山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