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开始尝试主题阅读,并且每读完一本书都做脑图来梳理结构,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想。
一开始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想要每天都有一定的输出。可是写作的灵感和话题不是每天都有,尤其是初学者,坚持日更几天后普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不知道该写什么。
我也不能像日记一样记流水账,既无趣又不能利他。对读者没有价值的写作只是自嗨而已,也无法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这时我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写读书笔记呢?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每天阅读一小时的目标,还可以解决不知道写什么的难题,真是一举两得!
一个月后,我发现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好处远远不止如此。笔记不只记录了自己阅读后的感想,还使我对书的记忆和理解加深。今天阅读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对他提出的观点——一定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深感认同。
【日】 奥野宣之作者把笔记读书法分为了五个步骤: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大多数人可能只有购书和读书两个过程,其实这样的阅读是盲目和低效的。
以前我也是这样读书,漫不经心随手抓来一本就开始读。能读完的书不多,更糟糕的是读过就忘。印象最深刻的是初中时读《三国演义》,前前后后读了不下三遍,记得最清楚的还是第一章桃园三结义。至于其它的英雄人物故事,那真是一问三不知。
现在想来,阅读效果这么差,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选书这一重要环节。作者提倡大家从选书就开始做笔记。通过笔记的方式,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评价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从而建立起书籍清单,让我们在购书时更有目的性,减少浪费的时间和不必要的支出。
你至少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想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这其实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出的主动式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里,我找到了读不好《三国演义》的第二个原因。《三国演义》是名著,名著和普通书籍的阅读方法有点差别。阅读和欣赏一部名著要求你一定的人生经历和鉴赏能力,因为很多名著初读时其实是枯燥晦涩的,很难坚持读下去,也很难理解。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故事情节复杂,还有各种计谋夹杂其中。对于一个阅历不深的初中生来说,其实不太好理解。何况我只是通读,没有做笔记,阅读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作者奥野宣之给出了阅读名著的小技巧,你要把它放在每天能轻易接触到的地方,比如床边。这样随手拿起就可以读,而且可以反复读。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经历越丰富,对内容的理解也越深,从前看不懂的地方现在也能理解了。这时再重读,就有不一样的感受,体会到名著的魅力。
《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脑图重读书籍会对某些内容有不一样的理解,重读笔记也能有同样的效果。
昨天我总结了1月的书单,在评价每一本书时,回头再看当时做的笔记。不仅一下子就能想到书里对应的内容,还联想到更多,甚至可以和其它书的内容相互对比评价。就好像看到一块巧克力,马上想到上次吃它的感受,是甜还是苦?有没有坚果?还能联想到别的品牌的同类型巧克力,跟它相比是否更丝滑细腻。
作者向我们推荐“葱鲔火锅式”笔记,简单来说就是摘抄+评论。摘抄在精不在多,选择标准是你对这个观点是否打心底赞同,是否对你有启发。因为只有这样的句子,才能让我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为了能坚持下去,评论一开始可以是一句话,但一定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可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可以联系自己的经历或者其它书的观点。这样的评论融会贯通,更有价值。
如果我们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其实就是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图书馆。每一篇笔记就代表了你读过的一本书,只要翻看笔记就能轻松的回忆起书里的内容。每一次回看都加深一次记忆,也增添一些思考。
做笔记是把书读薄的过程,回看笔记就是再把变薄的书读厚。如此一来,还怕读不好一本书吗?
所以我建议大家读书时一定要做笔记。如果你觉得写字太麻烦,也可以用各种工具,比如印象笔记做电子版笔记。用Kindle阅读的同学直接标注再导出,既方便有快捷。阅读纸质书的同学也可以利用APP扫描上传。只要你有心,总是能找到解决方法的。
当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变成了一条条笔记,带着你的思考共同构建成你的专属图书馆,打造成你个人的知识体系,这个结果是不是想想就带劲?
既然是图书馆,我们当然要做好管理,以便日后的检索和回看。作者在这方面也给出了很多建议。书名、作者、具体第几版、阅读日期、关键字等,记录得越详细越好。
如果你像我一样是用电子版笔记,一定不要忘记标注关键字,建立索引目录。而且同一本书可以有不同的关键字,代表不同层面的信息。比如建立“2019年”、“时间管理”、“清单”、“习惯”、“史蒂芬・柯维”等关键字,这样一来无论你是按作者,时间、还是主题都可以搜索到结果。
如果你想要详细了解如何做阅读笔记,推荐你看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让阅读变得高效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