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认为,查书是读书的高级阶段。一个专业人员遇到问题时,知道查什么书并能迅速查得到,就已足够成熟。
如果我说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有关心理的专业书,很多人是不信的。但这是事实,算来我真的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不读专业书了。
我经常买书,也经常翻书。我翻书是为了写作而查阅。这种有针对性的查书与读书不同,是很不系统的。
不知您是否赞同我的观点:一个还在读专业书的专业人员一定是不专业或不成熟的!关于这一点我至少问过不少于十位医务工作者,他们都是在自己领域内的翘楚,大都在一愣之后点头。
一愣,是因为他们之前误将“查书”等同于“读书”了。
我觉得,任何一项专业工作都必然有其稳定性,这决定了相关的专业书籍都大差不差。因此,把一本专业书读通吃透要比泛泛地去读多本有益得多。比如有各个版本的《普通心理学》,作者不同,语言不同,但主体内容都是感知觉、记忆、思维之类,精读过一本便足够了。
“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专业人员最忌讳浅尝辄止,泛而不精。一个能够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专业人员,其专业水准,定是那些读过一百本书的专业人员所无法比拟的!
我一向认为,无论从事什么专业,打基础就是在练童子功,自然十分重要。我也十分庆幸当初在从事心理咨询时,我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下了一番苦功,以至于今天都在受益。
那么在打基础阶段一个人到底该读什么书?这在不同的专业可能不同。就心理咨询而言,我觉得非教材莫属。我个人的体会是,一个咨询师如果把自己学过的教材反复阅读十几遍,基本能做到每当遇到一个专术语便能很快翻书找到,之后便可以只查书而不用再系统地读任何一本与心理咨询相关的专业书了!
可以认为,查书是读书的高级阶段。一个专业人员遇到问题时,知道查什么书并能迅速查得到,就已足够成熟。
经常见到有人问做心理咨询师该读什么书,这显然尚在菜鸟级别,是与专业无缘的门外汉,查书更无从谈起。
由于对教材非常熟悉,咨询或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多数问题我都可以查到,要想拓展一下便再查阅其它书籍。让我都感到惊讶的是,就是在一点一点地不断查阅中,多年以来,我也把几本重要的心理咨询专业书籍的内容掌握了,比如许又新教授的《精神病理学》和《许又新文集》。(许教授的《神经症》,我则是认真反复阅读的。)
那么,一个咨询师该准备好哪些书供随手查阅?
我觉得心理咨询专业方面不能没有许又新教授的三本著作,而关于心理学方面,前不久见中科院心理所的林春教授推荐了如下五本:
1.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菲利普·津巴多、 罗伯特·约翰逊、薇薇安·麦卡恩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着,人民邮电出版社)
3.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罗伯特·费尔德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 《变态心理学》(DSM-5更新版,苏珊·诺伦-霍克西玛着,人民邮电出版社)
5. 《人格心理学》(Jerry M. Burger 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与和我自己查阅以及向学生推荐书目比较,只有第五本不同。我觉得《人格谜题》更适合一些。
网友评论
https://www.jianshu.com/p/ca4b1b112d5d
首先,查书比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的阅读效率高了很多,主题搜索式阅读,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其次,查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完善自己的观点,防止陷入偏见。
再次,查书可以获得很多灵感,以前压根没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通过查书,受到启发,就有了神来之笔,能写出独到的见解。
不过要会查书,需要有一定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科整体有所认识,知道到哪里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其次,查书要有主题,根据主题展开,否则容易跑偏,漫无目的。
总而言之,会查书,意味着自己在阅读的方法论上,又进化了一大步。
读通读透教材:把自己学过的教材反复阅读十几遍,基本能做到每当遇到一个专术语便能很快翻书找到,练好童子功。
迅速查找相关书籍:查书是读书的高级阶段。一个专业人员遇到问题时,知道查什么书并能迅速查得到,就已足够成熟。
“读书”是初级阶段,形成初始记忆,“查书”一定意义是“读书”的再现,强化、巩固了“读书”的效果。话说,我的“查书”经历只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高分”驱使之上。即:上学时每次考试交卷过后,都会对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题,对照教材“查书”找答案,以求“片刻心安”……毕业后,不考试了,也便没有再继续系统的“读书”了,也更谈不上“查书”了,实在惭愧,“读书”还是要有的,不断的“查书”,才能更好的“读书”,我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读书不如查书。
在李老师的引领下,我觉得教材就是基础,就是根,教材都不懂,何谈做咨询?
有的同修曾问过我,读教材那么枯燥那么辛苦,有啥用?我简直无语。又想立牌坊又想当婊子,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好吧,教材,我还需要读,但更喜欢在写简书,做课件的查书过程!
我相信在李老师带领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会越来越喜欢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