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体四面”: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在阅读教学当中如何落到实处?
文言文教学应从文章、文学的层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汉语、文化有所了解、有所传承,努力追求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四文”的统一。因此,价值理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现路径有:探寻文字本源,感受文言魅力;关注不同体式,领悟文章思维;学会言中窥文,获得文学熏陶。
今天就熊芳芳老师所受《卖油翁》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言文的授课如何才能做到“四位一体”。
王荣生教授说:“文言文的章法考就出来炼字炼句,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合一’。
如何从文本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入手,获得文学美的感受,并在此过程中把握“所言志所载道”呢?
首先,我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真实有效的进行“炼字炼句”教学?
我们来看熊芳芳处理《卖油翁》一课的方法。比读中深入学习“言”,感受人物影响,探究叙事技巧的。
熊芳芳老师没有专门的文言文翻译环节,而是将 “言”的学习放在语境中巧妙落实。也就是说“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
当“言”对学生理解文章造成障碍时,教师及时启发和点拨,落实了对“言”的字意理解,并深入到“言”在塑造人物性格及表达意蕴上的作用探究。
先来看“炼字处”:
例如教师引领学生探究“自夸”与“自矜”的区别中,一个追问“书中怎么解释自矜”,及时引领学生理解“自矜”的意思,并通过比较性分析得出“自矜”比“自高”更能体现人物骄傲自大的性格,“自矜”是把自高的心理外化为具体行为。这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文言文中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充分体会。”
再如,比读“释”和“遣”的不同意蕴,不仅观照了字义,同时又观照了这两个词语在传达人物内心情味儿上的不同;
比读“释担而看”和“释担而立”,“看”和“立”字的区别在于能够表现出人物的风度和面貌。等等。
熊老师把握了文章的“细读”,就是对文本中“炼字处”的语言作重点关注,把整个文章作者想传达的东西,传达给了学生。
再来看“炼句处”:
朱自清说教语文的人,往往会非常注重字意,但是还应该关注到句子的形式,某些特殊句子也是作者别有用心的表现。
我们也来看具体的例子。
比读语气,从语气的变化中发现人物性格,比读“以吾酌油可知也”和“以我酌油知之”的语气,体会修改稿中卖油翁的笃定和自信;
比读“无它,但手熟尔”和“此无它,亦手熟尔”的语气,体味修改稿中卖油翁的谦和、柔和;
比读设问句和反问句“尔知射乎?吾射精乎”和“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体味原稿中陈康肃对卖油翁质问的语气,感受其骄傲个性。
总之,从“炼字炼句”处着手,细品语句,是实现文言文教学“言文统一”的一条有效之路。“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而“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或对句子做语法方面的调整。这需要我们因“言”解“文”,在字词句的解读和赏析中,把握作者的“言志载道”,从而真正实现文言、文章、文学与文化的“四位一体”,达成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其次,再来看熊芳芳老师采用类文阅读来辅衬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道”的。
熊芳芳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是生命的载体,是走进人的生命,与人的精神、心灵、生命和生活本应相互趋近的。熊老师以原稿中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作为学生思想和精神成长的触发点,引入庖丁解牛的故事和轮扁斫轮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在类比中通过追问 “这三篇文章的共通之处是什么”,来引导学生明确这三篇文章所隐含的人生道理。
熊老师这一“看意”教学应证了王荣生教授所说的“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志、所载道”。熊老师引领学生对读主题相同的类文,达到了互相比堪、互相印证又互相补充的目的,使学生在对读的过程中思维向更深处延展,使文本与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立身做人相趋近。
综观熊芳芳老师执教的《卖油翁》,可以看出,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思维是层层深入的,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叙事技巧的体悟都在自觉的思维活动中得以达成,对文本所承载“道”的理解也是逐步提升的。她的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文言文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四位一体。
网友评论